×

人情世故讲得最透的书

酒桌上,你都学到哪些“深刻”的人情世故?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年纪不大,却总能把事情看的很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9 11:28:10 浏览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酒桌上,你都学到哪些“深刻”的人情世故

1.如果喝的是茅台,记得在每个座位旁边放一瓶矿泉水


2.谁组的局谁买单,即使是领导组的局,也不要因不好意思而抢着买单


3.不做第一个动筷子的人,也不做第一个敬酒的人。因为酒局的第一个流程是“大家一起喝一个”


4.酒要倒满,但话不能说满


5.偶遇的酒局不参加,这跟“留下来吃饭吧”是一个道理


6.不要在酒桌上当着大家的面为难服务员,人的素质一览无余


7.实在不能喝了,但是总有些讨厌的人逼着你喝,用嘴唇碰一下杯口,直接趴下就行


8.不要伸长胳膊去夹菜,更不能站起来。转盘的作用就是让人保持优雅


9.请客吃饭时,即使有正事也要谈的很随意,不经意间插一句,以后就有突破口了。不能让客人带着压力吃饭


10.如果桌子上全是领导,那自己的角色就成了服务员,要时刻注意着领导们的酒杯


11.不需要主动跟每个人敬酒,永远别把自己当成角儿,而且有人会看不惯这种行为


12.别硬喝,送你回家的那个人一定会在心里骂人的


13.对酒量的把控往往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原则的把控


14.酒桌上讲究气氛和谐,别一激动,就被别人套了话


15.先吃好再喝酒,别管他们说你下不下,一开始喊的猛的,最后都持久不了


16.哥们儿组的局,能不带人就不带人,比如老婆,但酒后一定要回家


17.小心酒后的美人计,别以为这只是电视剧里才有的情节,在商业利益面前,有人能把所有手段用到极致


18.跟人喝酒时习惯性放低杯子,即使自己是领导,也要让敬酒的人感受到被尊重

人情世故的精髓就是让人感到舒服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年纪不大,却总能把事情看的很透

天资聪颖,心智早熟,经历多又波折,又是热爱生活,处处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分析,总结。

于是,对人生,对生活,感悟多,深。自然看问题比较透彻。

《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把以前写的文章拿来一用。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爱的书籍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早想给这本书做书评了,没有时间,所以,今天谈谈《人民的名义》里寓意深刻的《万历十五年》一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很好的书。最早看见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有人觉得历史入门看此书很好。的确,书中的充满了各种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可读性又不差,而且本书受到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很深。我也看过批评这本书的人,历史圈子内的(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并评价这本书呢?

一.学术上看本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好像很多历史民科挺喜欢,中国历史学术界似乎没有多大关注,其实不然,商传先生就在讲座《谁误读了晚明史?》谈过黄仁宇先生。

商传先生对《万历十五年》学术评价是中肯的,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但是也隐晦的指出了黄仁宇的问题。商传先生说了一个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黄仁宇先生和大陆教授开会,结果,黄先生和大陆学者怼起来了,最后黄先生说自己当年是国民党的兵,大陆学者说自己当过共产党的兵,所以,最后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商传先生说这些话,也就是论证黄仁宇认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实上,黄仁宇先生学术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万历十五年》,而是他对于明代经济财政的研究。他的经济史的研究,我们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二.高育良与《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让高育良如此热爱呢?我们看看《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的生平经历。黄仁宇先生的父亲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当基金成员,但并不是核心人物。黄仁宇早年在家乡生活,在长沙市第一中学毕业后,1936年入读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战时期弃笔从戎,在中国远征军当兵。后来来到美国学习历史。

从他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国民党官场关系与传统管理那一套相当熟悉,可以说他本身就是民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简简单单用理论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去书写历史。历史其实很依赖研究者对于社会阅历,黄仁宇先生的阅历足够丰富,但黄仁宇的作品估计有种从历史角度反思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吧!高育良书记也是精通官场的一个老油条,最后怎么能不失败?

我们大部分阅读《万历十五年》的读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黄仁宇把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比喻成 “潜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组织,乃成千上万的农民。而基本的组织原则,即尊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及法治和人权。高育良书记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个有学识的学者,又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书记对《万历十五年》里面最爱的人物一定是申时行,申时行打太极,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书记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时行喜欢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极,高育良则是用喜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打太极。这时候,总会想到一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申时行在明代尚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高育良书记面对的是21世纪的新时代,所以高书记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我们的党不是旧官僚,党员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老官僚岂能长久?

其实不仅仅高书记爱《万历十五年》,很多人也谈过《万历十五年》, 而黄仁宇真正擅长的是经济史,学术界对他的大历史评价不高。更多喜欢黄仁宇的恰恰是学术圈外的人,这一点很有趣。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语言白话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个个故事来分析中国明代社会与中国式管理,带着探讨问题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学者汉学家史景迁的作品也是立足于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史料,用人物命运经历剖析社会,也就是说西方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但是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创作,而黄仁宇又是一个有西方教育经历与中国社会经验的人。所以,这本书当年在中国火起来也实属正常。普通人也会看的下去,高书记爱读也很正常。

高书记与其说是爱历史,倒不如说是对于旧官僚的生活状态心有所感,而且高书记深知权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万历皇帝,当文官集团抱成团,你去应付很棘手。李达康为例子,他在京州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为什么京州还会有丁义珍,陈清泉这些的官员存在呢?说到底有些人抱成团,不好对付。

三.《万历十五年》本书

万历十五年用了七个人的故事,串起来了万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等等。而且背后还有作者查阅史料与考证的功底,不能不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七个人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这一点不禁让人深思原因。而我联想到了孔飞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开一个社会的面貌。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倒不如说在还原一个,明代官僚体系与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年份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后反映的东西。黄仁宇就是带着解密的心态,解答“李约瑟的疑问”,解答“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些问题,所以黄仁宇先生所选取的历史上面的例子有取舍,这种取舍是好是坏不好说,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确的出处。

真正想学习历史,入门阶段看看这本书还是可以的,深入研究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一手史料和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则是非学术性的,即使距离明代已经有了几百年, 我们会看见一些精英阶层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