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寿 俗语 尽量

俗语说“不贪一更食,不贪三更色”,伤身又折寿的事,尽量少做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3 10:44:05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富足,他们不再把“吃饱”放在首位,“吃好”成了现代社会大众的共识。

所谓“吃好”就是吃得健康有营养,膳食搭配合理,透过这个概念,不难发现在的人愈发注重养生了。

注重养生的人一定听说过这么一句俗语“不贪一更食,不贪三更色”。我们古人也早就有了养生之道,这句俗语放在现在,也依然有一定的科学性。

十二时辰

在具体解释“不贪一更食,不贪三更色”这句俗语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古代对时间的规定。

古代将一天二十四小时分为了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分别对应十二个生肖。

“更”则是夜晚的时间单位,在古代一夜分为五更,一鼓一更。

一更是指辰时一刻,也就是晚上的六点三十六分,因为这时候日薄西山,处于黄昏日落时,因此一更也有甲夜的别称。

展开全文

二更是指午夜三刻,大概为晚上的九点四十五分,这个时候的人们大多数已经准备休息了,二更又被称为人定。

三更又被称为午夜,这时候已经是深夜,是一天最昏暗的时刻,古人认为,三更是鬼魂出没的时间点,三更还有个别称叫“三更鬼”。

四更,鸡鸣,这时候天刚蒙蒙亮,绝大多数人还没醒来,在这个时刻也是偷盗最猖獗的时候。

五更,已经是黎明,太阳升起,百姓苏醒,开始一天的劳作。

知道了古代人对时间的划分与安排,接下来我们详细聊聊“不贪一更食,不贪三更色”这句俗语。

古人饮食

我们的饮食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到了汉唐与西域经济文化互通有无,越来越多的食材种类引入我们。

我们人对“吃”很是讲究,我们饮食文化讲究和谐,水火协调,五味均衡。对于进餐时间,我们饮食文化也有一定的讲究。

《墨子·杂守》就有记载,古代士兵为两餐制,第一顿在太阳位于东南方时进餐,第二顿则在太阳照射不强烈,日薄西山时分进餐。除非特别犒赏,士兵们每天吃两顿饭。

有这样的进餐安排是因为,古人认为饮食就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越过这个时间点,也就越过了饮食之礼。

在古代,人们就有了“早餐要吃好”的意识,由于他们每天只进食两餐,所以早餐被他们看作重中之重,他们的早餐不仅是现做的,而且品类丰富,营养齐全。

一天之中的第二顿饭则稍显马虎,他们大多数吃的是早餐剩下的食物。

到了隋唐时期,民间才真正流行现代的“一日三餐”,受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地区的百姓还是采用的“两餐制”。一些家庭优渥的世家大族,也会有“一日四餐”“一日五餐”的习惯。

奇怪的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几乎所有人过了一更之后就没有再进食,这是为什么呢?

不贪一更食

古人讲究顺应天道,无论大到皇帝登基,还是小到百姓的生活饮食,讲究的都是顺应自然,顺应天道。

“不贪一更食”,就是古人对于顺应天道的约定俗成。

前文提到过,一更也就是现在的下午六点四十六分左右,这个时间点太阳刚落山,百姓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到家中。

等到一切都已经打理完,也到了休息的时间。

古代社会不像现代社会,有电力,灯光用来照明,古代农户家中天一黑,房屋基本上也跟着黑了,蜡烛这种在古代算是奢侈品的东西,普通农户家是甚少拥有的。

古人到了夜晚,基本上就是洗洗睡了,不像现代都市年轻人,下班之后还有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

说回古人,一更已经是临近古代百姓休息的时间点,假设在这个时候进食,就会加重肠胃的负担,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睡眠。

中医届也有古籍认为,若想长生不老,肠胃就必须得保持“清”的状态。中医注重养生,契合人体自然规律,“肠道常清”成为判断一个人饮食是否健康的一个人新的准则。要想益寿延年,就得保持肠道干净。

这里的干净不是说什么也不吃,而是给肠道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肠道能够正常工作,消耗食物。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句话的科学性,如果晚上吃过多的食物,且运动消耗量小,这样会加重肠胃的负担,那些无法被肠胃消耗的食物,会堆积在人体之中,形成脂肪,当今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肥胖状态,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晚餐吃得太多了。

古人对于卡路里、亚健康等现代名词没有概念,但是他们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知道“不贪一更食”的人身体更健康,看起来也更有精神。

因此,古人在饮食时间的控制上也是特别严谨的,他们会将一天内最新的的饮食安排在白天,快到晚饭饭点时会默契地选择少吃。

为了给后人留下自身发现的宝贵的经验财富,古人口口相传,留下了“不贪一更食”这样的俗语。

健康饮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餐制”虽然得以保存,但是现代都市年轻人常常要熬夜加班,经常作息不规律,很多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

饮食的不规律,导致很多年轻人的身体出现健康问题,为了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健康的晚餐应该怎么吃呢?

答案是照着古人吃,晚餐应该以清淡为主,同时摄入量不可贪多,五分饱即可,同时晚餐的时间应该在六点左右,这个时间点距离睡眠的时间相对较远,等到休息时,腹中的食物也被消化得差不多了。

肠胃得到了休息,血压也不会升高,更不必担心肥胖的发生。所以,古人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贪三更色

解答了“不贪一更食”,现在来看看“不贪三更色”。

“三更”前文也说过,大概现在的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左右,是深夜。《孟子》有云“食色性也”,“食色”乃是人的天性,如果这样的天性在错误的时间点释放,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

重点就在于时间上,三更已经是深夜,古代百姓认知中,三更是一天之中阴气最为鼎盛的时候,如果在阴气最重的时候翻云覆雨,对男性的阳刚之气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影响男性的身体健康。

三更又被称为“三更鬼”,阴气重的时间点,最容易招来不干净的东西,古代百姓认为,如果人到三更还没有入睡,那么不干净的东西就会找上门,吸食阳气。

古人的这种思想主张,现代人看来定是十分可笑,荒谬,虽然古人的话多有迷信色彩,但是其“不贪三更色”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晚上十一点是人体肝脏排毒修复的时间,肝脏不仅对人体排毒,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熬夜,在晚上十一点以后休息,会导致肝脏无法正常工作,从而错过排毒的黄金时间,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同时,晚睡熬夜会导致人体面部出现黑眼圈,眼袋,皮肤也会变得粗糙暗沉,会大大加速人体老化的速度。尤其是在这个“颜即正义”的时代,因为熬夜变丑,即使买再昂贵的时尚品,也拯救不了已经受到伤害的皮肤。

其次,熬夜晚睡直接导致睡眠时间不足,人体白天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晚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长此以往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处于疲倦状态,活性降低。

睡眠不足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白天工作无精打采,注意力无法集中,且记忆力变差,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头晕头痛,猝伤的情况。

最后,熬夜会导致人体的生物钟混乱,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在最需要休息的时候,在超负荷运转,等到大脑放出睡眠的信号,身体的其他部位又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人体无法正常入睡,出现失眠、烦躁等问题。

晚于十一点睡会导致人体出现这么多问题,看来古人的“不食三更色”确实值得现代人学习。

古人的夜生活

那么有人会好奇了,古人“不是三更色”,那他们食几更色呢?

事实上,他们在二更到三更之间这个时间段就已经食色了,古人不像当代年轻人,入夜以后会有各种各样的休闲选择,古人的休闲,便是食色。

二更到三更这个时间,天色已晚,但是不至于到午夜万籁寂静,这个时间段家家户户基本上已经在家呆着了,他们基本上不会串家门,因为室外的路面已经看不清了,这时候有的人家会唠唠家长里短,有的人家则会行房事。

夫妻之间的房事成了古代百姓晚上的主要休闲娱乐,当然他们这么做也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还是为了繁衍后代,绵延子孙。

白天要为家里操劳,只有夜晚才有时间行云雨之事。

他们的“食色”绝对不会超过三更,假使夫妻二人忍不住三更食色,完事之后夫妻双方的身体依旧处于兴奋状态,这个状态非常不利于白天以及疲惫了一天的身体,同时也会导致双方久久难以入睡,继而影响到第二天的劳作。

正是因为古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经验积累,发现三更食色,不利于第二天的劳作,乃至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有了“不贪三更色”的俗语流传下来。

虽然现代人早已经不在意是不是三更食色了,但是古人的养生智慧还是值得推崇的。

结语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民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大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对续命的渴望逐渐演变成焦虑,反而是主张顺应自然的古人生活得更加通透自然。

“不贪一更食,不食三更色。”正是古人智慧,它不仅仅是口耳相传、代代相承的一句俗语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养生哲学。

现如今年轻人为了赶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常常身不由己地让自己生活作息不规律,黑白颠倒的都市生活已经成了年轻人的常态,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慢性毒药。

等到药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各种疾病痛苦就会找门来,到时候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所以,趁着现在身体还没有那么新的地步,还是要多学习先辈经验,“不贪一更食,不贪三更色”,伤身又折寿的事情尽量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