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简介知行合一

王阳明简介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说和做的差距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1 23:44:47 浏览10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知行合一,说和做的差距是什么

谢邀!

楼主想要问什么?

是想问“知行”为什么不能合一呢?还是想问“言行”为什么会不合一?

如果问知行不合一,是问道德的知行不合一,还是问知识的知行不合一?

如果问言行不合一,是道德的言行不合一,还是知识的言行不合一?

也就是说,楼主的问题,其实是四个问题:

1,为什么道德的知行不合一?

2,为什么知识的知行不合一?

3,为什么道德的言行不合一?

4,为什么知识的言行不合一?

那我就来一一解答。

1,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道德上的知行合一,就是说我的良知(或说道德感)知道要利他、爱人、正直等,由此我就按良知的指引做利他等行为。比如,我看到有人掉进水中,我恻隐之心发动,于是我就去救了。

这个当然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在实际情况下,我经常有了恻隐之心,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恻隐的行为。比如我看到乞丐,感到他很可怜,但是依旧漠然走过去,不想扔几个钱给他。

为什么?因为我的行为不仅由道德之心决定,由其他的认知和欲求心共同决定。比如当时,我急着上班,这个心是我行为的主导力量,道德心可能就被压制在只在念头层面了。

除非你道德心非常纯熟,当下显现,当下占主导地位,当下决定你的行为,不然你的行为不一定由道德心主宰。所以,你要合一,就要不断练习。

2,知识和道德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客观的,道德是主观的,知识可以不依赖于人的行为,不依赖于人的主观需求,客观地存在着,而道德就不行,道德一定要依赖于人,而存在着。所以道德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内心的道德感,道德意志,向外扩充地一个过程。

知识的知行合一,其实是说,我对某个知识能灵活地应用,使自己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甚至我能使这个知识内化到我的行为和思想中。这个就是知识的沉淀积累的过程。比如我知道,记忆理论,记忆半小时后是复习最好时机,但是我就没有按照这个理论和规律去行为,我可能记忆之后不复习,或我五六个小时才复习一次,或几天之后再复习一次,这样我就知行不一了。问题问题在于,我没有严格的执行我学到的知识,即自律不够。

3,言行和知行是不一样的,言行其实都属于行为,只不过言是口说这个行为,行一般是指手脚等行为。言行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言说可以不受控制,可以夸大,可以无度,行是关于生存的,关于技巧的,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度。比方说举个杯子,力气太大不行,力太小可能滑,力道恰恰好,你才能拿起来。言行不一致在于言可以无度,行必须有度。比如,我会开车,但是当我在说我会开车这个事实的时候,我可以夸大自己开车的能力,说我会漂移。

所以道德的言行不一致,就是说我标榜自己道德行为,那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比如某人教育别人要有责任心有担当,结果遇到事情,他先跑路,一种言语上的夸大其辞。

4,知识有真与假,如果符合事实,这个知识就是真的,不符合,则是假的,当我说一个真的知识的时候,我就是言行一致的,当我说个假知识的时候,就是不一致的。

所以知识的言行不一致,来自于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以上。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圣人

谢谢邀请!

王阳明是如何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这个问题值得论述一下!

王阳明确实是明朝时期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的圣人,当之无愧!

第一,立德:

明朝时代政治制度也是儒家文化为基础,读圣贤书成为教育培养人才的制度。

文化教育知识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道德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立德的重要基础。

王阳明出身于书香门弟家庭。父亲是一个朝庭官员,至此王阳明是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这也是很重要方面,真可谓“书香门弟出圣人”为王阳明一生成为很有正能量的人,全身充满正能量精神之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此,王阳明既读圣贤书,又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两者合一,能“立德”圣人也,非他莫属!

第二,立功:

立功必须立志,立志才有立功。

王阳明十一岁时随父进京,开始读书就以“学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从十五岁游云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名胜,拓展视野有经略,志存高远。

他性格机智,豪迈不羁,并很精骑射,很敬佩东汉大将马援的功绩。并有感于矛盾丛集,频繁动乱的社会现实。使他对军事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一生读了不少的军事书藉,在军事方面很有建树。并把自己的“心学致良知”与军事知识相结合,更是成了一位杰出军事家,如在宁王之乱平定,在赣州剿匪,在广西剿匪都取得了成功,也是成就了王阳明“立功”之圣人!

第三,立言: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自己做一个很有良知的人,却总是遭到朝庭不公平对待,臣官小人的追杀差点丢了性命。一生这样渡过的王阳明觉惑不解,更是促使自己用心学来找到原因,才得以安慰,所以对心学更是深入研究并在贵州龙场得到思悟,这也是历史上称“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已成了王阳明立言的基点。这个基点也成就了“立言”的誓言,而且做到了一个真正的“圣人”。

他发明了新的《大学》古本宗旨:更是传承世,人尽皆知。“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格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总之,王阳明成为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除了他的家庭教育外,更多的是得到了社会是非教育,从而领悟了人生一定要“致良知”的道理。

怎样理解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呢

感谢邀答: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善,理解为:审心而自知善恶,心是貌之根,面貌有善有恶,我们先不要看。要从审心来做起,命运的善恶也从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

行者心之表,我们的行为是我们心念的一种反应,有其心必有其行,你的心如何是善良诚恳的,你的外表也一定是善良有礼,所以你的行为是你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善恶,因为观察心不容易观察到,心无相。我们从什么地方看?看一个人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就能够预知他的善恶。

祸福是由于人心的善恶招感的,善恶有报:善招福,恶招祸。

明阳心学告诉我们,处世先修心。为善去恶。知其善而近之,知其恶而远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做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