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作为我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著作,明代农学家、博物学家宋应星386年前所著《天工开物》从文学角度记录了江西历史上手工艺繁荣程度和手艺人劳作水平已经领先全国。今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再次出发,去寻访那些默默坚守的工匠艺人,见证他们的痴心不改。本报今起推出专栏——“江西工匠百家”,讲述不同技艺的发展历程,展现新时代江西工匠的全新追求,用文字向这些“守”艺人致敬!欢迎大家将自己身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坚守古老技艺的手艺人推荐给我们,我们将深入采访,记录他们坚守背后的那些事。新闻热线:0791-86894011(张记者)。
▲李平寒正在切割砚石。
晨报讯(记者 张宇 文/图) 仲春时节的庐山秀峰,刚刚下过几场雨,一道豪气冲天的巨瀑沿着庐山南边的山脉飞流而下,再现了诗人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一奇幻美景,惹得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在秀峰景区门口的一侧,一座2层小楼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平寒正在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里静心做他的金星砚,一件新诞生的作品被他拿在手中反复把玩,细细雕琢;他妻子景桂枝则坐在阳光里,耐心地打磨着一方方砚台。
李平寒在圈子里人称“石痴”,因为他只想着怎样做好一件事——尽最大的努力把金星砚的雕刻技艺发扬光大,把金星砚的知名度做到全国有名,把金星砚的产业做大做强。
金星砚曾被封为“国砚” 为“江西四大名砚”之一
“武士爱剑,文人好砚”。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最早出现于汉代。《砚史》记载,庐山有青石砚(也称金星宋砚),砚色青如玉,叩之有声,主产于庐山横塘镇驼岭山下宋村。砚石品类丰富,内有金星、金晕、金花、眉纹、水波纹、鱼子纹等万千形态。
相传第一方金星砚出自东晋文人陶渊明之手,他在驼岭山麓偶得一石,爱不释手,自制成砚,视为珍品。在文人诗意的想象里,“种豆南山下”的五柳先生“带月荷锄归”后,在庐山脚下以清泉洗笔,金星研墨,挥毫写就心中的《桃花源记》。
金星砚与玉山罗纹砚、婺源龙尾砚及修水赭砚并称“江西四大名砚”,它以丰富色彩和多变纹理受到古今文人的青睐。南唐中主李璟当年隐读于星子秀峰,专用此砚;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视此砚为文房瑰宝;宋徽宗南巡来到秀峰,喜得此砚,大笔一挥,写下“砚中之魁”,并赐名“金星宋砚”,将其封为“国砚”。
展开全文
据李平寒介绍,民国时期,庐山设有军官学校,很多人在县城“砚池街”购买砚台作为礼品,当时全城共有制砚作坊百余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金星砚频频在全国性展览、评比中获奖,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各国。2006年,金星砚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书法家舒同先生曾为金星砚在京展览题词“中国金星砚展”,爱新觉罗·溥杰、欧阳中石、米南阳等也为金星宋砚题词赞赏。
不懈坚守30余年 “石痴”伉俪寂寞中前行
记者在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看到,展台上一方方雕刻精美的砚台排列有序,砚面融入“渊明采菊”“李白观瀑”“濂溪爱莲”“匡庐风光”等人文故事,引人遐想,栩栩如生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精美砚台的背后,是李平寒夫妻二人30余年的不懈坚守。
1992年,李平寒在当时还是江西省星子县工艺美术厂职工的妻子影响下,第一次接触到金星砚,随后投入全部身心雕刻砚台。夫妻二人经常挑着沉重的金星砚,或在庐山摆摊设点,或挤上火车跑到外地销售,艰难守护、传承着金星砚文化。
“鼎盛时期,星子县工艺美术厂、雕刻厂有4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后来因为行业不景气,砚台市场遇冷,卖不出高价,学徒收入不高,很多人去了苏州从事砖雕产业。”李平寒说,文化传承不能断绝,再苦再难,他也要做那个高举火炬的前行者。
因一句“大实话” 花20多年成为行业专家
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拼命钻研时,李平寒说:“有一次,去安徽歙县的一位老师家拜访,看到我们庐山华林吉山精品金晕雕出的砚台,不由为其精美而倾倒,立刻买下几方。让我感到惭愧的是,做砚十几年,对金星砚石的了解却不如在歙县一天,人家对金星砚石的了解和运用已是炉火纯青,远远出乎雕刻金星砚十多年的我的意料。”
“正当我惊异于‘九江石’(歙县人对星子金星砚石的统称)的精美时,老师的一席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李平寒回忆道,“当时老师说:‘你们九江人不懂自己的砚石,也磨不出来这么好的金晕!’”
正是这句“大实话”,让李平寒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家乡的金星砚做好,研究透彻,了解清楚。
从原材料的产地矿脉,到流程的完善,再到款式图样的改进、雕工技巧的研习,李平寒总共花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将制作砚台的一道道手艺全部掌握,成为金星砚的专家。为了让更多的人直观地了解金星砚的魅力,他专门著书,对金星砚的金星、金晕、龙眼、眉纹、银星、红皮、龙眼、庐山绿、鱼籽这九大类的砚石做了详细的展示。
苦心寻找砚石矿脉 为买砚石几乎倾尽所有
一方好的砚台离不开好的原材料。如何选取好的原材料?李平寒想到了找寻金星砚的矿脉。
李平寒告诉记者,他历经十余个寒暑,踏遍庐山条条沟壑,敲击过无数山石,一路苦心寻找砚石矿脉,并进行详细记录。“曹家坑的金星、丁家凹的银星、华林吉山的金晕、枫树下的眉纹、熊家港的庐山绿、东边黄家的红皮水浪,目前共发现了九大类82种石色、石纹。”李平寒颇为自豪地介绍道,在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内,所有的砚石标本有序排开,展现出金星砚文化的深厚广博之美。
采访中,记者在李平寒的作坊里看到堆放的满院子砚料。“以前,大量优质的金星砚石原料被当成建筑材料开采出售,这对金星砚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幸好当地政府为了保护金星砚珍贵的矿产资源,已下令禁止开采。”李平寒说,这些石料都是当年他“抢救”出来的,为了购买砚石,他几乎倾尽所有。
出版全国第一本系统研究金星砚的专著
在博物馆的二楼,李平寒拿出一本厚厚的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庐山金星砚》,记者仔细一看,扉页上赫然印刷着“主编李平寒”,原来这是他主编的一本学术专著。
李平寒告诉记者:“我用了4年时间,跑遍浙江、安徽、北京等地,到处寻找整理与金星砚有关的史实材料,写成文稿,印成书籍,前后花费近30万元,出版的这本《庐山金星砚》是自金星砚问世以来第一本系统研究金星砚的专著。”
关于金星砚的著作,历史上著述寥寥,相对完整的仅1981年由江西省星子县工艺美术厂出版的平装64开本的《中国金星砚》,如今这本小册子在市面上早已看不到,只有个别藏书爱好者还有零星的几本。
在《庐山金星砚》一书当中,李平寒记述了金星砚的发展历史沿革、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推进、原石的展示、金星砚石的特性和矿坑分布、金星砚的纹路考证等,全方位介绍了一方砚台从发掘到选料再到制作最后成品的全过程,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斫一凿,能赋予石块以生命;一书一文,能让文化世代延续。在李平寒看来,30余年的坚守与传承,付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是值得的,“这是金星砚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只要能给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我无怨无悔”。
期待金星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砚台从原材料变为成品共有5道工序,依次是开采、选料、制坯、雕刻、打磨抛光。作为金星砚雕技艺传承人,李平寒虽然已经全部掌握了这些工序,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自产自销的形式,而是开始思考整个行业的发展。
他说,本地会雕刻砚台而不擅营销的砚雕工匠比比皆是,但这一情况在端砚、歙砚的故乡则因为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不存在,“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端砚、歙砚等其他砚种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金星砚什么时候可以产业化,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那么这个行业就会进入良性发展时期”。
编辑∶林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