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亏过5个亿的五千叔,读书行路多了,看到那些堪称翻译神作的外文品牌,不免击节称叹。
翻译讲究信达雅,翻译得好的外文品牌,其中文名完美贴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认知,完全忘记她的舶来身份。
比如说,谁能想到,雪花膏竟然是外来语!
Hazeline - 夏士莲,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是个老牌子,在我们有100多年历史。就连夏士莲这个中文译名,也是1916年由时任商务印书馆经理的张元济翻译的。
张元济把“Hazeline”译为“夏士莲”,并将“Hazeline Snow”译为“夏士莲雪花膏”。这两个信、达、雅的译名就这么流传了100多年。
露华浓(Revlon)的中文翻译,美得叫人窒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完美蹭上诗仙李白,那种空灵清爽幽香幸福的仕女情怀,自然流露,猝然遇见会楞半天神的那种向往。
在日化领域,这样传神的翻译,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展开全文
Head & Shoulders - 海飞丝,在香港叫海伦仙度丝
Safeguard - 舒肤佳,传神贴切,要是译成“安保”就没文化了
Colgate - 高露洁
Crest - 佳洁士
Rejoice - 飘柔
就连它们的生产商P&G,翻译成“宝洁”,这中文名译的,简直如丝一般顺滑。
把洗发水shampoo译成“香波”,瞬间
软玉温香抱满怀
的感觉有没有?
再看宝洁旗下这几个:
Tide - 汰渍(洗衣粉)
Pampers - 帮宝适(婴儿纸尿裤)
Pringle - 品客(薯片)
说到吃的,品牌翻译得最好的莫过于Subway,赛百味,信达雅,完美贴切,这名字就是策划啊!
除此之外,必胜客(Pizza Hutt)可以打80分。
麦当劳(McDonald)的名字虽然一般,但得来速(Drive Through)就非常传神了。
其他的外资餐饮品牌,就都一般般了。名字直译的较多,看起来高大上洋,实则拗口难记,只能做小众生意。
Coca Cola于1923年进入我们,代理商屈臣氏汽水厂以“可口露”名称进行销售,销量一般。
1927年,Coca Cola在上海天津自行设厂生产销售,由于没有统一的中文名称,各销售商店使用过可坷可垃、蝌蝌啃蜡、口渴口蜡等五花八门的译名。
1930年,Coca Cola采纳了其法律顾问、上海滩鼎鼎大名的阿乐满律师(Norwood Francis Allman),和其助理丁正钧律师(安徽黟县人)的建议,使用“可口可乐”作为中文名,请来影后阮玲玉代言,迅速火遍上海滩。
无独有偶,可口可乐公司的另一款热卖产品雪碧(Sprite),英文意思是妖怪、精灵。原来翻译成“事必利”,一下子把英文品牌那种年轻活泼、明亮新鲜的感觉搞没了,成了老气横秋的港台味,当然也卖得不怎么好。
1961年,可口可乐公司将这款柠檬味芬达汽水改名“雪碧”,配上绿瓶,加上“透心凉,心飞扬”的策划词,一下子就火了。
去年说是因为环保,要把绿瓶改时尚塑料瓶,很多人感到怅然若失。
汽车业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BMW的德语原文是bayerische motoren-worke,意为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国内最早译为
巴伐利亚
,后来又精简为
巴依尔
。想象一下,我买了台
巴依尔
7型高档车,是不是太违和了?
最终,该公司采用了香港经销商使用的宝马译名,从此名声大振。宝马粉丝觉得意犹未尽,经常会使用“弼马温”和“别摸我”的昵称。
Benz的中文名之路则顺畅得多,香港人用粤语音译为“
平治
”,治国平天下的那种豪迈感油然而生。也有翻译为“
宾士
”的,大气尊贵。后来就统一为“
奔驰
”了。
Porsche,如果直接音译,破二手车。香港人译为“
波尔舍
”,进入内地后使用“
保时捷
”,立即就高大上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就出来了。
其他翻译得好的国外汽车品牌还有:
Tenna - 天籁,Avalon - 亚洲龙
Jetta - 捷达,经济实用
Sportage - 狮跑,运动感十足吧?
Land Rover - 路虎,豪华SUV既视感
JAGUAR - 捷豹,奔跑如飞,强劲有力
PRADO - 霸道,睥睨天下,刀山火海都敢闯
Accord - 雅阁,宁静优雅,商务感十足
有翻译得好的,也有翻译得不好的。
Lexus,本来翻译为“
凌志
”,多好听,滔滔凌云志,悠悠寸草心!改回
雷克萨斯
之后,豪情壮志一扫而空。
Peugeot,法文音译成
标致
,感觉一般般,在我国台省叫
宝狮
,信达雅都有了。
Volvo,叫“
富豪
”挺好的,硬改成完全音译的“
沃尔沃
”,怪怪的。
拥有完美中文译名的,一般都是外资巨头。比如:
谷歌(Google),思科(Cisco),领英(LinkedIn),必应(Bing)、爱立信(Ericsson)这种科技精英;
优衣库(Uniqlo),家乐福(Carrefour),百安居(B&Q)这种零售巨头。
Simmons - 席梦思,信达雅,完美传颂几十年,竟然成了弹簧床垫的代名词。
Intel出品的Pentium处理器(奔腾)、JBL出品的纪念版音箱Centurry Gold(先驱高)、辉瑞出品的VIAGRA(伟哥,香港叫
威尔钢
),去年大家都熟悉了的Paracetamol(扑热息痛), Remdesivir(人民的希望),都是中文译名的神来之作。
下面几个则有点出乎意外。
Marlboro - 万宝路,英文其实不是通常的人名,而是由Me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男人只因浪漫而牢记爱情)的首字母组成的,原本在欧美文化里的浪漫因素,过渡到中文环境里的好彩头,信没有了,但却不失为经典翻译。
Playboy - 花花公子,硬是把一个贬义的中文词救过来了。
Krupp,著名的克虏伯大炮,似乎功勋卓著,被封了爵位。
类似情况还有:万事达(Master Card)、固特异(Goodyear)、老佛爷百货(Galeries Lafayette),缺了信,但达和雅更胜原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也就抛砖引玉,等着大家在评论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