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群起而攻之 得了 为何

莫言得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为何被群起而攻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7 02:49:01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中国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未能幸免逃过。莫言不曾刻意,甚至不曾有过料想,未来的某一天,诺贝尔奖会垂青自己。

2012年,莫言成为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人。然而,奖杯伴随争议同行。各种口诛笔伐,也随时恭候着莫言。

一介勤勤恳恳的作家,一位为中国赢得国际声誉的笔者,终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莫言得奖,实非意料

2008年的一个夏天,西班牙《国家报》对莫言进行采访。当被问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上,何时出现中国作家的名字,他沉默地思考片刻后,谨慎地告诉记者,“或许100年之后吧”。

这句答复落音四年之后,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之后,惹来是非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奖杯,令莫言从此陷入到尴尬的境地。同行非但不敬重他,反而还集体反目。对莫言的批判才刚刚开始,市面上围攻他的书籍层出不穷。

展开全文

那些名人名家们,无不参与到口水战中,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把莫言弄得个孤立无援。而百姓大众们,也不比名流们仁慈,批评、谩骂,声声不绝、乌烟瘴气,差一点要拿出祖宗的牌位来。

莫言并没有以暴制暴,而是温和处理、一如当初。斯德哥尔摩所发表的获奖感言,其实已经吐露他的个人心声:不为名利,只为作品。用好作品报答社会,才是作家最大的职责与骄傲。

争议背后,穷究探理

对莫言领奖的质疑,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专业水准不够上乘,作品价值有待掂量。

第二,嫉妒莫言走红,文人心态不平和。第三,揭露中国社会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与劣根性,在阅读上造成读者很多不适。

第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揣摩莫言作品的用心,说其投西方评委之所好,不惜黑化、矮化中国人,有违中国人之良心。

舆论生态,歪曲事实

对莫言人格侮损、攻击,没完没了、不休不止,很多已脱离文本研究的意义,转向所谓“大是大非”的结论定义之中,令人鄙夷、不齿。

当舆论缺失正常导引,必将滑入另一个极端,无辜的莫言被牵扯进来,一日不得安宁。莫言有他的信仰,不肯歌功颂德,一个敬业有良知的作家本色,不愧如此。

群起攻之,莫言无悔

莫言的作品,没有被客观对待。多数人抱着看热闹的心理,随意给莫言泼脏水,反正是法不责众。

他们对丑陋的国民性格视而不见,一味地把莫言作品的深刻当尖刻,主观上一口咬定莫言无底线、无原则,将笔下的中国民众肆意抹黑。

莫言的辩解其实很中肯,文学本身具有一定范围的创造性,不是一笔不差的实验性记录,拿起笔就义务需要唤醒人性与理性的回归,过去的那些罪恶与悲剧,我们当代人不能重蹈覆辙。

众人皆醉,莫言独醒

莫言的作品既现实又魔幻。在文学的表达方式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但任何人没有权利,将这种好恶强加在作家头上。

写作的自由,是一次精神与思想的解放。人世间既有美好,也有丑陋。文学不应只体现美好的人物和事物,更应该将藏污纳垢之地暴露。

人类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前进。遗忘历史是背叛,是犯罪。失语的村庄,更需要有人去关注、去读懂。莫言在村庄中长大,饥饿是村庄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子虚乌有之“迎合”

莫言作品为诺贝尔奖所青睐,别有用心之人竟炮制出一套说辞:对西方评委溜须拍马,他何德何能啊?

漏洞百出的言论,既不对个人负责,也不对文化负责,更不对常识负责。

80年代的莫言,尚且不知瑞典在地图上的位置,他的《酒国》、《红高粱家族》等著作,又怎么会得以先知诺奖评委的口味?

在西方出版的译介屈指可数,只有《天堂蒜苔之歌》、《红高粱家族》、与《生死疲劳》这三本。

莫言作品,优劣并存

法国作家萨特,对莫言的评价,还算得公允、严谨。莫言笔下的民间故事,让他一个外国人啧啧称奇。莫言既十分熟悉底层社会,又将文学想象发挥到了极致。

他这种高难度的驾驭风格,融合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和拉丁美洲式的魔幻,一般作家的水平很难超越。

但是,作品本身的缺陷,也同样明显。讲故事虽然绘声绘色,在语言的遣词造句上,难免给读者造成庸俗之感。

有内行的文学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文风过于粗犷、原始,像是没有打磨好的半成品。

文字的提炼上,没有下到功夫;叙事方面的分寸感较弱;作品还在套路里边打转;对于家乡的系列情绪,还未找到很好的表达途径。

诺奖评选,不得不说的文学翻译

中国作品要进入到西方的视野,文学译介有其一半的功劳。文学翻译较为特殊,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在此基础上,还可尝试创造性翻译。

何谓创造性翻译?即将原著精髓加入个人理解,产生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

莫言的作品,经过翻译,才漂洋过海。英文处理后的版本,取原著之精华,弃原著之糟粕,再与西方读者见面。

莫言作为原著的作者,多多少少地,还是沾了译本的光。中国人历来与诺奖无缘,莫言首次摘得桂冠,原本令人欢欣鼓舞。

只不过,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环境下,莫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他成为当代饱受争议的作家,他的叙述方式,他的文字表意,他的创作意象,他的思路架构,为人所诟病。

尽管他有胸襟接纳一切的不完美,却无法阻止公众将他的作品,放置到显微镜底下,接受种种世俗意义上的,或公正或不公正的考验。

诺奖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也许让你一夜之间名声鹊起,也许让你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莫言的获奖,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只有交付给时间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