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一年你会听到无数人的考研建议、忠告,但你要记住,这世上最了解你、与你朝夕相处了一生的人,是你自己。这篇答案也是这样,它根植在答主本人20多年所形成的三观之中,无论如何不可能做到普适与客观。
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经验贴学习呢?以下两条建议是我自己一直践行的:
兼听则明:永远不要受一两个人影响过大,一条道走到黑。取法乎上:像最优秀的人学习。那些考到普通211的经验贴,建议你直接忽略。
展开全文
【2】
跨考从来不是障碍,真正障碍在你的内心。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骂鸡汤,但这的的确确是我一以贯之相信、实践、并且证明的。我本科跟计算机一点不搭边,连考研数学要考的概率论、线性代数都没接触过,更别提那几门专业课。我认识的一个研友也是这样,本科生物,还是双非+二战,但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在今年的考研中同样被北大信科录取。
其实结合大多数「科班生」的本科学习状态,在知识层面上,跨考生、科班生之间的差别并不大(毕竟,真正优秀的科班生早已出国或者保研)。很多跨考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跨考本身,而是跨考带来的以下三个问题:
信心不足:一听到类似「考研歧视跨考生」的言论,就会心态爆炸,觉着自己就算初试过了,复试也会被刷。困难逃避:一旦遇到困难,不首先想到解决问题,而是习惯用跨考、本科没学过等理由为自己开脱。划定上限:因为跨考的缘故,默认自己一定比不上科班生,在内心为自己划定一条并存在的上限。
当然复试时,比起跨考生,老师偏向科班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是你决定考研时就应该考虑到的风险,不是你决策后后悔、焦虑的理由。一旦决心考研,跨考二字就应该从你字典中划去,你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出一个没有人可以「歧视」你的分数。
【3】
不要迷信鸡汤与热血,沉溺在自我感动中无法自拔。
准备考研的这半年,我很少有哪天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基本都是上午两小时,午休后学3小时,晚上4小时,一天下来也不过八九个小时而已。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每一个小时都要有所收获,绝不搞形式主义。
考研是智力活动,不是你端坐在桌前,分数就会自然生长。永远不要牺牲睡眠,早起也并不是考研的标配,至少我没有办法在早起的同时保证上午的学习效率。困了就睡,大脑都转不动了怎么可能还有智力产出?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努力是应该有突破的价值。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正真的价值在哪里———于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4】
物质上做好准备。
比起你考研投入的「时间成本」,不要在意那几百几千块的金钱。
当初考研决定定宾馆时,遭到了x同学的不解与嘲笑,而我的理由只有一个:午休。如果不定宾馆,我回宿舍只能睡20分钟左右,根本无法保证下午的状态。定宾馆只是缩短了10分钟的距离,我认为它带来的价值远超过那几百块钱。
后来的事实证明,x同学下午英语场一直瞌睡,中间还不得不出去用凉水洗脸。这种状态下考出的分数,不用说也可以预料。
【5】
不要人为制造痛苦。
人总是有意无意夸大自己过去承受过的痛苦与委屈,很多人提起考研,也总喜欢用悲凉的口吻回顾那段所谓「黑暗」的日子。但请你相信,痛苦绝不是考研成功的必要条件,黑暗也从来不是成功的底色。至少我的考研是这样,大部分时间宁静、紧张而充实,没有时间感受那些乱七八糟的。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被消极情绪困扰时,无论是记忆力还是智商都会明显下降。与其每天眉头紧缩苦大仇深,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孤独当然难免,但不要赋予这份孤独太多意义。大多数人的孤独只是纯粹的消极情绪,你要想办法把它转化为沉默、隐忍与动力。
【6】
不要逃避真正的困难。
复习政治不用心记忆,只是拿着笔漫不经心地「划线」?
复习英语只看阅读,甚至考前都没有完整写过一篇作文?
复习数学只看题不做题,从来不手算、不模拟?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逃避困难的倾向,你要有意识对抗自己的懒惰与恐惧。
【7】
考研过程中会有无数峰回路转,莫轻言放弃。
只讲几个我知道的故事:
我的好朋友,机试只做出来两道题,排名接近倒数。但她用接下来的一天半充实简历、准备各种面试问题,当天下午就收到了老师的祝贺电话。上面提到的那个双非生物的研友,面试从第一天被刷到第三天上午(至于为什么可以参加这么多场面试,这和北大信科的复试规定有关,以后的答案会提到。),第三天下午的面试,很多跟他情况一样的直接放弃了面试,但他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拿到了最后的名额。还有我自己,考完数学之后一度怀疑自己过不了北大的单科分数线(90),郁闷到吃不下午饭。但下午逼着自己收拾好心情、一分一秒地答题,下午的专业课考出了单科最高分(当然,数学也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最后附上一段话:
世界上没有能够免疫沮丧和软弱的人,甚至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了不起的事情,都是在战胜沮丧和软弱的过程中实现的。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