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房产中介是近二三十年才有的。然而,我要说的是,其实在八九十年前甚至更早,房产中介就早已存在了。过去与现在的房产中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方面。104岁的老人曲同洲就曾在90年前的老北京做过房产中介。十岁那年,他投奔在北京做房产中介的大伯曲世琳,十三岁学徒完成,十四岁成了第一单。通过与他的聊天,让我了解到很多有关老北京房产中介的知识。
我问他“过去也像现在一样,有买房或租房吗?”他却回道:“过去不仅有买房与租房,还有典房。”我对典房不甚明白,想让他解释一下。没想到,还没等我开口,他就笑着说,“你肯定不知道典房,因为早已没有了。”我笑着点点头。他接着解释道:“典房与租房,有很大不同,典房,在典期内,承典人负责房屋的维修,可以转典也可以出租。但租房就不能转租,也就是租客不能做二房东。房东还要负责房子的维修。”我对其说道:“过去租房与现在相差不大,现在租客也是不能做二房东,房子坏了也是房东负责维修。”
接着,我又好奇地问他“过去,也与现在一样称呼房东吗?”他笑着回道:“很早以前,称为吃瓦片儿,后来也有称呼房东的,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刚再想问他,他却先说道:“我听说现在很多房东,随意涨房租,并且还随意从租客手里收回租房。”我看着他变得有些严肃的表情,小声地回道:“个别地方,个别房东是这样的。”他却认真地说道:“过去,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发生。房子租出去之后,只许租客不租,不许房东收房另租。比如,租客租了一间店铺做生意,生意正兴隆,却遭到房东无缘无故地收房,或涨租金,那就是砸了人家的门面。这在过去是肯定不行的。除了租客自己不租了,谁也不敢赶他走。”
展开全文
我小心翼翼地问道:“那要是租客不付钱呢?”老人脸上又有了笑意,回道:“那就不怪人家房东撵他了。这些都是有定章的。”我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忙问道:“过去,您有一套房要卖给别人,是不是签了定章,就要立即腾房子。”他摆摆手,笑着回道:“不是这样的,过去啊!有句话叫典三卖四,也就是把房子典给别人,三个月腾房子,如果把房子卖给别人,四个月腾出房子就行。”我笑着回道:“不错,不错。”
此刻,一个问题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忙问道:“您过去做中介,应该生意不错吧。”他却毫不隐晦地笑着回道:“过去中介叫拉牵儿,生意时好时坏,但挣得却不少。”我好奇地问道:“您十四岁曾做了第一单挣了多少。”他得意地伸出五个手指,我惊讶地回道:“五块大洋啊!”我知道,五块大洋在当时已经是不少的数目,毕竟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一个月才八块大洋。然而,他听到我惊讶说出五块大洋,却并没有回答是与否,而是又向前伸了伸五个手指头。我也伸出五个手指,有些不可思议地说道:“难道是五十块大洋。”他这才点点头。
我忙问他,“那房子总共多少钱。”他笑着回道:“立契那天写的房价是一千块大洋,全部算清,并无短少。”我着急地问:“请您讲讲,一千块大洋,拉牵儿的为何能拿五十块大洋。那可真不少啊!”他捋了捋胡须,继续说道:“过去都说,成三破二。也就卖的出二成,买的出三成,合起来不就是五成,五十块大洋吗?”这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何说房产中介挣钱太容易了。但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过去人常说“十牵九空,拉着不轻。”他却说道:“咱不做那昧良心,两头骗的勾当,我拿的都是按照成例的。”
我崇拜地问道:“那您后来就没在北京买座房子。”当然,我知道不论何时,在北京买房,对于普通人都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他的回答却令我大吃一惊,他不缓不慢地说道:“我在北京没买房,是自己盖的。当时请的是北新桥天利木厂盖的。总共盖了十几间:三间正房,三间倒座儿,三东三西,一间门洞儿,还有两间平台。”我对北京的四合院还是相当熟悉的,自然知道这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但作为一位外乡人能在北京有房子,尤其是自己盖的房子,确实不简单。我现在只想知道,当时这样的房子到底要花多少大洋。他似乎知道我要问什么,直接说道:“当时,我用了两千五百块大洋,用的是黄松架,要比杨柳木的贵不少,所以要比买一座四合院贵得多。”我急忙搭话道:“杨柳木占多少年,黄松架占多少年,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此时,老人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也是听别人说的。”
就在我想问一问关于老北京木厂的事情,老人却突然问道:“现在,租房是不是要交押金。”我急忙接过话头,回道:“是的,一般是先交一个月押金。”我接着反问道:“难道过去没有吗?”老人喝了口沏的茶,润润嗓子,回道:“过去我们叫茶钱,也是照着一个月的房钱交给房东。到最后那一个月,不给房钱,就用茶钱抵了,也称住茶钱。有时,茶钱也分两份,一份给我们拉牵儿的,就叫双茶钱,一份给房东,也叫一茶一房。”我承认,似乎很复杂一样。其实,捋一捋也很清楚,老人所说的双茶钱,也就相当于我们找中介租房的中介费。
我还想问一问,他为何后来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山东的。但看到这位一百零四岁老人有些困倦,我打消了继续问下去的念头。我知道老人喜欢戏剧,最后我以《天官赐福》中两句吉祥语“百福骈臻,寿算弥高”来祝福他老人家。当我说了这两句,他又竖起了大拇指。我谦虚地说:“您休息,下次我们再聊”。老人双手合十,我也双手合十,结束这次聊天。就在我离开的同时,想好下一次要问的一些问题。104岁的人生经历,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有时,他们本人可能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以聊天的方式,逐渐发掘这样一座座宝库。这些宝库,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在不断地消失,所以,时不我待,要尽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