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在那个时代,只要有野心、有能力、有足够的人才相辅,就算原本毫无根基,也能够成为一方诸侯,孙坚、刘备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人虽然勉强算是一方诸侯,却几乎屡战屡败,最终被曹操擒杀,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人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的吕布。吕布,字奉先,是并州人氏,他年少时便以骁勇闻名,之后先后为丁原、董卓效力,并受到了重用。《三国志》中评价他“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称他“有虓虎之勇”。除了本身的骁勇之外,他麾下文有谋士陈宫相助,武有高顺、张辽相助,还有并州铁骑,以及高顺的“陷阵营”,可谓手握一副好牌。可是在群雄争载中,他却迅速败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展开全文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吕布有勇无谋。其实不然,先不说他麾下的有谋士陈宫,不需要自己智计过人,单论谋略,吕布也有过人之处。例如袁术大军前来攻打他的时候,他并无胜算,于是一封书信策反了袁术的盟友,即杨奉和韩暹,之后更是亲率大军,打到了袁术的地盘,自谓虎步江淮。由小见大,通过此事,我们不难看出,吕布并非真的有勇无谋。那么他为什么败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轻狡反覆,树敌太多
如今,很多人提起吕布,都会大骂“三姓家奴”、“反覆小人”,的确吕布最初得丁原赏识,却在董卓的诱导下,杀害了丁原,并投靠董卓;之后董卓待他“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他又在王允的劝说下,手刃董卓;他走投无路之时,刘备收留他,他却夺了刘备的地盘;曹操挟汉室天子以令诸侯,袁术擅自称帝,两方敌对,他却在其中摇摆不定。这样一来,他影响的不仅是自己的名声,还树立了太多的敌人,几乎是一种人人喊打的处境,这种情况下,他不败亡,谁败亡呢?
二、多疑猜忌,知忠不用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吕布都是一个莽夫形象,谁都可以忽悠他。其实不然,他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甚至会无缘无故的猜忌。例如,对于他麾下的名将高顺,“布知其忠,然不能用。”甚至剥夺了高顺的兵权,仅在有战争的时候,才让其统兵。再如张辽,在曹操麾下是一代名将,在吕布麾下时,却从未出头。谋士陈宫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他献计,让他率兵出城,与城内成掎角之势,他也没有听从,反而坚持待在城中,最终被围困三月,上下离心,出现了众叛亲离的状况。
三、城中有陈登父子,为曹操作内应
吕布虽然多疑,且有谋略,但他毕竟是一个武将,而非谋士,还是有人能够忽悠的了他,陈珪和陈登父子二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先是劝吕布背弃袁术,投靠朝廷,又接受了曹操的封赏,并答应曹操,集结自己的部众,作为曹操灭吕布的内应。而吕布却并没有对他们生疑。到了曹操围攻徐州的时候,陈登“掎角吕布有功”,也就是说,这对父子不但提前算计吕布,避免了吕布与袁术的联合,还助曹操一起攻打吕布,他们对吕布的打击,在吕布败亡一事中,不可忽略。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吕布身为一方诸侯,本身骁勇无敌,麾下文有陈宫,武有高顺、张辽,还有精锐的并州铁骑,以及陷阵营,却败得如此彻底,如此迅速,不仅是因为他勇而无谋,这与他轻狡反覆,树敌太多有关;与他不能信任自己的麾下有关;也与陈登父子作曹操内应,与曹操里应外合有关。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