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臣 立时 昙花一现 三国 诸葛恪(

三国鼎立时昙花一现的权臣-诸葛恪(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4 03:42:03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原创

汉末曹操崛起为权臣,架空汉室,使其儿子曹丕得以禅汉建魏。有趣的是,魏、蜀汉、吴三国鼎立时,都分别出现了权臣专权现象。

魏国在魏明帝曹睿去世后,曹芳继位,先后出现曹爽、司马懿两位权臣,紧接着的是司马师、司马昭,直到司马炎禅魏建晋,几乎是重复了曹操父子禅汉建魏的老路。有人因此说是曹操的报应。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为权臣。刘禅除了祭祀天地祖先时出来应个景外,基本就是个摆设,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慢慢收回权力。虽然还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但好歹守住了刘姓江山,继续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

吴国大皇帝孙权去世后,诸葛恪为权臣,紧接着的是孙峻、孙綝两位堂兄弟。这两位堂兄弟有点像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那样相继专权,对皇帝也能擅自废立,但没有司马兄弟的那样的能力和水平,吴国的情形也有所不同,最终也没能篡位自立。

这几位权臣中,专权时间最短的是诸葛恪,真可说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今天就来聊聊诸葛恪。

是聪明机灵,还是年少轻狂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两家两代人在三国政坛上的经历很有趣,诸葛亮为权臣,独断专行;诸葛瑾为重臣,却能力平平。到了第二代翻转过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为权臣,独揽朝纲;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重臣,也能力平平。两代人都能够在各自所在的国家里呼风唤雨,也算是异常难得。

民间有诸葛家龙、虎、狗之说,蜀汉得龙,即诸葛亮;东吴得虎,即诸葛瑾;曹魏得狗,即诸葛诞。没衡量标准,说着好玩而已。其中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的辈分关系不得而知,只知道同属一个宗族。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字元逊,身高七尺六寸(约1米77),眉毛胡须比较稀疏,鼻梁上有明显的凹陷处,额头宽广,嘴巴大,声音响,倒是很有特征。他从小就聪明机灵。《三国志诸葛恪传》开篇就记载了许多诸葛恪青少年时期聪明机灵的事情,这是很少见的。三国时期少年聪明机灵的人多了去了,陈寿写其他类似人物时却很少这样写,其中是否暗藏了什么玄机呢?

展开全文

事情太多,不一一列举,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吧。

诸葛瑾长了一副像驴一样的长脸,孙权曾以此嘲弄诸葛瑾。有此大宴群臣时,让人牵了一头驴进来,剃光驴脸上的毛,写上“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四个字。

现代文明观念里是不能拿别人的生理特征或缺陷来开玩笑的,有歧视的意味,而任何歧视都是邪恶的。古代没这个观念,经常开这种玩笑,如曹魏名将邓艾口吃的生理特征就受人嘲笑。也因为古代没有这个观念,这种邪恶流传至今,特别是在相声、小品等曲艺节目中,经常出现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甚至在举国观看的春节晚会上都经常出现。

诸葛恪见孙权嘲笑其父,就出来跪在孙权面前说:“请给我枝笔让我添两个字。”孙权同意,诸葛恪拿笔在父亲名字下添加了“之驴”二字,引来满堂欢笑。既然已经变成“诸葛子瑜之驴”,孙权就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

孙权有两大业余爱好:喝酒、猎虎。过不了几天,孙权又与众臣宴饮,问诸葛恪说:“你父亲与叔父哪个贤明?”诸葛恪回答说:“我父亲贤。”孙权问理由是啥,诸葛恪说:“我父亲知道该侍奉谁,叔父却不知,所以我父亲比叔父贤明。”孙权听了大喜。

孙权这问题问得很宽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到,诸葛恪偏偏把它引到政治的角度,趁机吹捧孙权为正统,拍孙权的马屁,确实聪明。

这种拍马屁的事情还不止一件。

有次蜀汉使节出使吴国,孙权对使节说:“诸葛恪喜欢良马,你回去告诉你家丞相,为他送一匹好马来。”诸葛恪立即谢恩。孙权说:“马还没到你谢什么恩啊?”诸葛恪回答说:“蜀汉就是陛下养马的外厩,现在有恩诏给他们,良马一定会送到,我怎么敢不谢呢?”

拍得最厉害的是有次孙权问诸葛恪:“你和诸葛亮比如何?”诸葛恪回答说:“我远胜过叔父。”孙权大为诧异,说:“诸葛亮接受刘备遗诏辅佐国政,使得国家富裕,刑罚清明,即使伊尹、周公,也无法远过于他。何况他还是你叔父,你凭啥说远胜于他呢?”

诸葛恪回答说:“确实如陛下所说,但叔父在“污君”手下为官,甘心辅佐“伪主”,不明白陛下才是天命所归的正主,不如我从容地在清泰之朝为官,赞扬天下明君。”孙权又问诸葛恪比同朝大臣步骘、朱然、陆逊如何,诸葛恪都回答不如。孙权说:“你不如这三人,却说胜过你叔父,这是为何?”诸葛恪回答说:“小国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所以我胜过叔父。”

这马屁拍得很过分。吴与蜀汉是盟友,孙权称帝后主动向诸葛亮提出“并尊二帝”的政治主张,得到诸葛亮认可。诸葛恪却当众诋毁蜀汉皇帝刘禅是“污君”“伪主”,只有孙权才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这明显违背孙权倡导的“并尊二帝”的政治主张,肆意诋毁盟友。

诸葛恪和太子孙登相处调侃时,也不甘愿落下风。孙登为太子时,孙权以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四人为中庶子陪伴太子,后来四人都转为左辅都尉,时称“四友”。

孙登为人谦和,礼贤下士,与“四友”相处得很和谐,彼此也偶尔互相调侃。有次太子嘲笑诸葛恪说:“你可以吃马屎。”诸葛恪回怼说:“我愿太子吃鸡蛋。”孙权听说后问诸葛恪,说:“别人叫你吃马屎,你让人吃鸡蛋,为啥呢?”诸葛恪说:“因为它们都是从一个部位出来的。” 孙权对这个有点重口味的说法大笑不已。

诸葛恪对老臣张昭也不依不饶。有次孙权让诸葛恪在宴会上行酒,到张昭面前时,张昭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就不想喝,说:“你非要倒酒给我,这可不是养老之礼啊。”好酒的人总是希望别人多喝点,孙权也不例外,在旁边激诸葛恪说:“你能够说服张公,让他辞屈,就应当干一爵。”诸葛恪就向张昭发难,说:“从前姜子牙九十岁,还秉旄仗钺辅佐周武王,都没说老,现在遇到行军打仗的事情,你排在后面,喝酒吃饭的事情,你排在前面,怎么能说不是养老之礼呢?”张昭无言以对,只好干了一爵。

还有一次,一群白头鸟飞到孙权的宫殿前,孙权不认识这是什么鸟,就问众臣。诸葛恪说:“这是白头翁。”座中以张昭年纪最大,以为诸葛恪是故意以鸟来戏弄自己,就说:“诸葛恪欺骗陛下,从来没听说过有叫白头翁的鸟,不信你让诸葛恪再找一只白头母出来。”诸葛恪说:“鸟的名字不一定非要公母相对,有种鸟叫鹦母,你让辅吴(指张昭,当时任辅吴将军)再找一只鹦父出来。”

还有一些事例,不再列举。仅从上述这些事例就可以看出,诸葛恪确实是个聪明机灵,才思敏捷的人,同时也是个缺乏谦卑,恃才逞强的人,显得年少轻狂。

有人对此的评价是“凡此诸事,皆口给御人,或抵侮大臣,或启衅邻好,甚至君臣相嘲,父子为笑,人道无复可论矣,何足以辱简牍哉!”觉得根本就不该记叙这些无人道可论的事情。也有人认为,陈寿之所以记录这些表现其才思敏捷的事情,就是想说明“其非大器,”难以成大事。

这些评价都有从结果倒推,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就事论事而言,诸葛恪是个聪明人,但有恃才傲物年少轻狂的缺陷。

平山越展露头角

诸葛恪确实有才,也有能力,但这类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的人大多没有脚踏实地,注重细节的习惯,再加上如果没有谦卑之心,守礼之节,很容易走向恃才傲物、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极端,给自己带来不测之祸。

孙权喜欢诸葛恪,觉得他是个人才,想考验他一下,刚好主管军中粮食的侍中、偏将军徐详(就是以前孙权派去办理投降曹操事宜那个人,是东吴出色的外交官)去世,孙权就让诸葛恪去担任节度(节度这个官职最早就出在这里,是孙权特为诸葛恪而设),接替徐详主管军中粮食。

这是个很细致繁琐的工作,诸葛恪不喜欢。诸葛亮知道这件事后,立即给陆逊写信,告诉陆逊:“家兄年老,诸葛恪性格轻疎(疏),粮食是军中最重要的事情,现在让他主管粮食,我感到很不安。请您专门将我的意见转告给至尊(指孙权)。”陆逊赶紧转告,孙权改变任命,让诸葛恪去领兵。

多次说过,吴国境内的山越叛乱是最让吴国政权头痛的事情,几乎从孙策进入江东开始,一直到吴国灭亡,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孙权不是没有开疆拓土之心,而是被境内山越所困,始终抽不出身来或北伐曹魏或西征蜀汉。孙权亲口对张温说过“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蜀”,表明其心中是有想法的,不能和曹魏对抗,先征蜀汉还是可以的。陈寿在《三国志》里也说过“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此话一语中的。

而各地山越中,以丹阳郡(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交界处)山越最为勇猛猖獗,最难平定。丹阳山越之所以难平,除了民风彪悍外,还有以下诸多原因:一是经济自给自足,不依赖官府救助;二是地理险要,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三是群山中有丰富的铁、铜等矿产资源,可以自行打造军事器械;四是战术得当,官兵势大时,就分散逃入山中,踪迹难觅。官兵势小时,则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防不胜防;五是全民皆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同仇敌忾。

诸葛恪性格中有好大喜功的特征,领兵以后,就瞄准了丹阳山越,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多次请求前往,并保证三年内可收编四万山越为士兵。大家都认为这事太难了,不可能办成。诸葛瑾知道后,也认为这件事办不成,还为此感叹说:“诸葛恪不能让我家兴旺发达,反而将给我家带来巨大的灾祸。”

知子莫若父,诸葛瑾这话不幸而言中。这是后话,到时再聊。

诸葛恪强力请战,孙权乐观其成,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授棨戟(即斧钺),送三百名武装骑士。然后让诸葛恪带齐将军、太守仪仗,吹鼓手在前面开道,热热闹闹地回家。这是孙权驾驭臣下的心术,既给足诸葛恪面子,又借此安抚诸葛瑾。

这一年是234年,就是诸葛亮死的那年,诸葛恪三十二岁。

家里风光够了,诸葛恪踏上征途,抵达丹阳。诸葛恪安心要做这件大事,事前一定经过精心谋划,制定完善了战略战术,所以,一到丹阳就立即着手布置:

一、给邻近的吴、会稽、新都、鄱阳四郡的相关官员去信,让他们各自保卫好自己的疆界,安排好各自的部队。二、将已经归顺的山野集中屯居在一个地方。三、分派手下各将领守住各个要道,只构筑工事,加强防御,不要与山越交战。

诸葛恪通过这三个办法,将山越围堵在山中。然后等到山越田地里种植的粮食成熟之时,派兵将其全部收割回来,一颗种子都不留。

这下山越就惨了,很快就没粮食吃了,要下山去抢也没地方抢,农户都被诸葛恪集中屯居在一个地方重兵保护。终于有受不了饥饿的山越开始下山投降了,一旦有人开了头,慢慢地就多起来了。

诸葛恪下令凡是下山投降的山越都要好好抚慰,然后迁徙到外县,不得嫌疑,也不得抓捕。臼阳县有个投降的山越叫周遗,是个经常造反的刁民,无奈投降后,还在想叛逆,县长胡伉将其抓拿,捆绑起来送往官府。

诸葛恪以胡伉违背军令为由,将其斩杀。还没出来投降的山越听说这件事后,知道官府本意只是要我们出去归顺而已,并不是要剿杀我们,于是男女老幼相携而出。

三年下来,诸葛恪真收编了四万山越为士兵,自己留下一万,其余的分给了其他将领。

孙权对诸葛恪的表现大为赞赏,嘉奖其功劳,先派尚书仆射薛综代表自己去劳军。薛综去之前,写了一封慰劳信给诸葛恪,大肆吹捧了诸葛恪一番,其中有“周之方、召,汉之卫、霍,岂足以谈?功轶古人,勋超前世。主上欢然,遥用叹息”的话,大家熟知的卫青、霍去病都不足以和诸葛恪相比了,吓人吧?

然后,孙权任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诸葛恪又请求率领部众到庐江皖口屯田。皖口与曹魏接壤,算是前线了。诸葛恪请求到这里屯田,还是想建功立业。果然,在此期间率领部队轻装出征偷袭舒县,将当地百姓迁往皖口。

其间,诸葛恪还先后攻打过六安,没啥战绩。平庸的日子不适合诸葛恪的性格,他总想弄点什么事情出来建功立业,就派出侦察兵去查探通往寿春的道路情况及相关情报,想要偷袭寿春,结果被孙权给制止了。寿春是曹魏淮南重地,难以攻破,就算攻下来了,也需要数万人防守,还不一定守得住。要和曹魏在寿春拉锯死磕的话,吴国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反而容易被拖垮。

这个情形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偷袭计划有点相似。诸葛恪从将领的局部利益角度主张偷袭,有其理由。孙权从皇帝的全局利益角度予以制止,也有其理由。

诸葛恪屯住皖口,有事无事地骚扰侵袭曹魏,弄得曹魏守边将士十分苦恼。243年九月,与曹爽共同辅政的司马懿决定攻打诸葛恪,拔掉这枚眼中钉。孙权本来要兴兵抵抗,望气大师认为不利。孙权越老越迷信这些,就让诸葛恪转移到柴桑屯住。司马懿大军进到舒县时,诸葛恪烧掉带不走的战略物资,按计划转移到了柴桑。

诸葛恪这一阶段的表现可圈可点,无论是平山越,还是屯边境,都显得有勇有谋,干得有声有色,但也可以看出其性格中存在好大喜功的缺陷。

诸葛恪这时只是个普通的杂号将军,怎么突然一下就升迁为大将军,还成为孙权的托孤大臣了呢?这中间都发生了些什么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