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化 少时 心切 扫地 复仇

萧峰复仇心切,扫地僧为何不把他也点化?少时不懂,读懂已是中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3 19:15:03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武侠故事中的少林派中往往高手如云,金庸武侠世界观里亦是如此,比如《天龙八部》中那扫地僧的实力就远强于书中其他的角色,他在对付天龙四绝的过程就几乎可以用“降维打击”来形容,萧远山与慕容博这两大魔头都被他点化,出家当了和尚,从此常伴青灯古佛,踏上了赎罪之路。

不过藏经阁中值得被点化的人可不仅仅只有萧远山与慕容博而已,其实身为主角的萧峰也同样应该被点化,毕竟他复仇心切,一身戾气,扫地僧为何没将他一并被收了?

年轻时初读此段,就对此不解,而年过三旬再回过头来看,才发现金庸的安排是有深意的。

一、大侠也有两面

“萧峰应该被点化”,或许有人会对此观点表示质疑,毕竟在他们看来,萧峰是个大英雄,他为人光明磊落,有什么值得被点化的?

(萧峰剧照)

但正如前文所说,金庸可从没打算将萧峰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角色,他为人固然正派,但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体内流淌着契丹人的血液,他在书中也展现出了疯狂的一面。

当他在杏子林一役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他便踏上了寻找带头大哥的道路,他复仇心切,一心只想将那带头大哥处死,结果却因听信康敏的谗言而误杀了假扮成段正淳的阿朱。

事实上在那之前,聚贤庄一战中,萧峰就展现出了嗜血的一面,在场群雄之中,有不少人都曾与他称兄道弟,而进入战斗状态的萧峰可没顾及那么多,在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挡我者死”。

于是书中出现了这么一段描述:“乔峰杀人之后,更加出手如狂,单刀飞舞,右手忽拳忽掌,左手钢刀横砍直劈,威势直不可当,但见白墙上点点滴滴的溅满了鲜血,大厅中倒下了不少尸骸,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膛破肢断。这时他已顾不得对丐帮旧人留情,更无余暇分辨对手面目,红了眼睛,逢人便杀。奚长老竟也死于他的刀下。”

人在求自保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但你可能想象郭靖或张无忌做出这种事?他们是“仁侠”,而萧峰则不是,甚至可以说他身上戾气极重,因此他完全有理由被扫地僧点化。

二、直面扫地僧

当剧情发展到藏经阁大战之时,天龙四绝以及慕容复这五大顶尖高手齐聚一堂,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扫地僧却在三言两语间便解决了萧远山与慕容博。

展开全文

魔头改邪归正的戏码自然是读者乐意看到的,这比起让身为正派的主角将魔头杀死,更有教育意义。

(萧远山、慕容博剧照)

同时金庸在此时安排扫地僧点化萧远山与慕容博,也是在帮萧峰解决难题,因为萧峰始终是个正派之人,他会出手杀死慕容博倒是合情合理,可他那父亲萧远山也同样是满身罪孽,他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所以此时由第三方来点化这两位恶人,既解决了萧峰的难题,也体现了金庸“对恶人一视同仁”的态度,并不会因为萧远山是萧峰的父亲,就不处置他,该赎罪就得赎罪。

而萧峰在目睹父亲被点化之时,又再次展现出了暴戾的一面,他当时怒火攻心,也不管那老僧先前所说的一切,原本他还十分敬佩那老僧,此时也完全被愤怒控制,直接发出了自己最犀利的杀招。

书中这么说的:“萧峰双掌之力正与他左掌相持,突见他右掌转而袭击自己,当即抽出左掌抵挡……不料那老僧右掌这一招中途变向,纯系虚招,只是要引开萧峰双掌中的一掌之力,以减轻推向自身的力道。萧峰左掌既回,那老僧的右掌立即圈转,波的一声轻响,已击中萧远山的顶门。便在此时,萧峰的右掌已跟着击到,砰的一声响,重重打中那老僧胸口。那老僧微微一笑,道:‘好俊的功夫!’这个‘夫’字一说出,口中一股鲜血跟着直喷出来。”

萧峰这一掌,完全是冲着弄死扫地僧去的,换做其他人,吃了这一掌怕是难免当场殒命,而扫地僧也该看出了萧峰这人的确是满身戾气,将他一并收了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甚至从萧峰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也完全有理由出家。

(萧峰、扫地僧剧照)

比如书末之时,萧峰为何会选择自行了断?无非因为三点,其一是悲剧的身世,其二是误杀了阿朱,其三则是后来的生擒辽帝以下犯上之举,当然,在面对扫地僧时,他还没有生擒辽帝,但早在误杀阿朱之死,他就有了求死之心,可以说出家对于他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总比后来自行了断要好。

金庸为何没安排扫地僧在此时收了萧峰,也等于是保住萧峰一命?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年的我们领会不到金庸的深意,恰如萧峰无法理解扫地僧的做法。

三、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深意

萧远山和慕容博为何会在听了扫地僧的那番关于“武学障”的说辞之后便瞬间失去斗志,无心复仇了?那是因为扫地僧所言句句属实,言中了他们的痛处,他们怎能不信?

(扫地僧剧照)

可对于萧峰而言,他对扫地僧的敬佩也仅仅只是觉得这僧人佛法精深,再加上武功不俗而已,并没有打心眼里觉得这老僧所言有多么值得他去相信。

这就好比树木希林的那句名言一般,有人曾向她提问“能否给当代年轻人一些人生建议”,她则说了一句:“请不要给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是不会听的。”

对呀,对于有社会阅历的人而言,他们会乐意听一些前辈的劝诫,甚至主动向前辈学习,可对于年轻人而言却不是如此,他们更加自负,总以为自己的认知就是正确的,旁人的建议,即便表面认可,也难免心存抵触情绪。

(萧峰之死剧照)

有句话叫“人生该走的弯路,一步也少不了”,当我们的身份发生转变,从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青年成长为丈夫、父亲或是老师的时候,才会领悟那些长辈、前辈话语中道理并非废话,只是极少有人能在年轻时领悟到这一点。

如果要站在扫地僧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他没将萧峰给收了,只能说是他与萧峰的缘分未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