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之子毛岸青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4月2日上午,毛岸青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八十四岁的毛岸青身着旧军装,头戴五角星军帽,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数千名群众到达现场为他送别,在场人士无不面容悲痛,神情严肃。
毛岸青一生奔波忙碌,为国为民。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他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他去世之后,社会各界人士,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纷纷前来送别。甚至连一些国际友人,都加入了送别队伍。
大家眼含泪水,手捧照片,向着毛岸青的遗体深深鞠躬。
追悼会现场,儿子毛新宇抱着父亲遗照泪流满面,妹妹李敏李讷、嫂子刘思齐等人心情悲痛,前来送别,妻子邵华更是哭成了泪人。
一生坎坷,却从未停下脚步
1923年11月23日,毛岸青生于湖南长沙。
当时正值毛主席为革命奔波忙碌的关键时期,在毛岸青出生不久,主席就被迫离家,奔赴祖国建设事业,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毛岸青幼年时期很少见到父亲。好在有母亲杨开慧的照顾,还有兄弟的陪伴,毛岸青倒也活的很快乐。
然而不幸的是,1930年11月14日,年幼的毛岸青就失去了他的生母。不久之后,兄弟三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最终弟弟毛岸龙还不幸失踪。本来健康快乐的小孩一下子就要直面命运的考验了。
终于,在历经五年的上海流浪之旅后,毛岸青及其兄长毛岸英得以被中共党组织妥善安置。本以为在苏联,毛岸青能够和哥哥毛岸英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安稳的生活下去。
然而依旧是好景不长,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毛岸青又同哥哥一起,尽自己所能为战争做出了贡献。
展开全文
1947年,在与祖国阔别十年之后,毛岸青终于回到了中国并且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毛岸青踏上了为国奋斗的征程。在东北隐姓埋名参加土地改革试点工程、翻译出版马列著作、关注祖国统一...
或许毛岸青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也没有丰厚的财产,甚至跟许多伟大的革命家比起来,略显平凡,可是纵观他的一生,失去至亲、流离失所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勇敢坚定的在乱世里摸爬滚打,终于等到了救赎;
远赴他乡,面对战争带来的伤痛的时候,他没有忘记一个中国人的品格,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战争,虽然没有奔赴前线,却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战争的胜利;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他亦没有安然享乐,而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建设祖国的一份子。
幼时丧母,被迫流离,毛岸青的一生实在当得上“坎坷”两个字,可是他从未停下过脚步,哪怕是晚年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毛岸青
时间没能治愈他的病痛,不定时炸弹说爆炸就爆炸
在上海流浪时期,小小的毛岸青被一个上海警员用钝器打伤了头部。这次遭遇导致毛岸青大脑严重受创,听觉也受到了损害。并且,这次伤害,无法被治愈!
究其被打的原因,竟然是毛岸青用粉笔在电线杆上写了“打到帝国主义”六个字,碰巧被这个上海警员看见了。恼羞成怒的特务当然不会顾忌当时的岸青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不知轻重地击打轻而易举地就给小岸青留下了终身不治之症。
幼年的遭遇远不止于此,为了活下来,毛岸青和哥哥甚至曾经三个月没有吃早饭,有时候受了欺负,也只能忍气吞声。居无定所、食无果腹的日子哪怕是一个成年人都忍受不了,更何况那是一个孩子呢。而且,这种生活,毛岸青忍受了足足五年。
五年之后,上海地下党找到哥俩儿的时候,两个孩子已经瘦骨嶙峋。不仅如此,虽然他和哥哥被拯救了,可是脑部的创伤却成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其实在毛岸青的青年时期,脑部的伤害并没有发作。哪怕是辗转于苏联和祖国的几年里,也没有发过病。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那颗炸弹无伤大雅的时候,1951年11月25日,刚过完27岁生日的毛岸青,病倒了。
那颗炸弹爆炸得毫无征兆,却又威力无穷,毛岸青还是没能躲过命运的安排。
事情的发生都有预料,炸弹也并非爆炸得毫无预兆,然而这一次点燃导火索的,是哥哥毛岸英的离世。1951年,毛岸英前往朝鲜加入抗美援朝战争。本以为胜利就在前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之后,毛岸英受到美军空袭,壮烈牺牲。
对于年幼父亲忙碌,母亲辞世的毛岸青来说,哥哥是陪伴他最久的亲人,正因如此,面对毛岸英的牺牲,毛岸青才会悲痛欲绝、无法接受,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毛岸青自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生命无法承受之痛全部降临在了毛岸青的身上,他崩不住了,大脑的伤也崩不住了,最终,毛岸青旧伤复发。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毛主席安排毛岸青前往苏联进行医治。然而头部的创伤并没有得到根治,不仅如此,长期远离祖国的生活也让毛岸青难以适应。
直到嫂子刘思齐的到来,毛岸青才得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借她之手传达给父亲。很快,毛岸青回国,在大连南山宾馆接受疗养。
1960年1月,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女士来到大连疗养,她的二女儿邵华因为放假,也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南山宾馆,看望毛岸青。本以为时年37岁的毛岸青不谙情爱,却没想到,这一次见面,毛岸青和邵华彼此互生情愫。同年,二人举办婚礼。
其实毛岸青和邵华的初遇,并非这一次。早年,在刘思齐和兄长毛岸英的恋爱过程中,他就同年少的邵华认识了。只是当时毛岸青担心邵华不同意自己的追求,才几经辗转,一直到南山宾馆一见,二人才真正表明心意。
本以为佳偶天成加上邵华的陪伴照顾,能够让毛岸青的病情有所好转,然而遗憾的是,邵华的悉心照顾并没有减轻毛岸青的病痛。尽管如此,仍旧不可否认,邵华的出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毛岸青失去哥哥的痛苦。
永远做得多,说得少
熟悉毛岸青的人都知道,虽然作为伟人之子,他却没有半点架子,从来不吹嘘自己的功德,只是默默地做事。邵华作为最熟悉毛岸青的人,曾经也这样评价过他:“他是个永远做得多说得少的人!”朴实无华,不慕名利,他值得后代敬仰!
作为一个父亲,毛岸青不像其他父亲那样严厉,他是一个慈父,面对毛新宇,他从来不会大声吼叫,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毛新宇。他以身作则,向儿子传授党的光辉历史,在毛新宇的心中,埋下了党的种子。
虽然身处病榻,也不会忘记儿子的生日,手写祝福,祝儿子生日快乐。他从来没有向世界宣告自己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却又在日常小事中,将父爱浇灌给了毛新宇。
作为一个儿子,毛岸青虽然同父亲见面的机会不多,却始终将父亲放在心里重要的位置上。他始终在追随父亲的脚步,为党的光辉事业奋斗。并且将党的伟大思想一一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在毛主席逝世之后,毛岸青更是告诉自己的儿子,一定要继承毛主席的遗志。
作为一个丈夫,虽然毛岸青比邵华大了好几岁,可是毋庸置疑,他们两个人好像有着天生契合的灵魂。一起下基层调研,共同抚养毛岸青,让他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晚年两个人又合作翻译编撰马列著作。
大爱无言,也许正是因为两个人太合拍,邵华才会在初见毛岸青之时,就坠入爱河。又或者是两个人太过合拍,上苍嫉妒,提前让毛岸青离开了邵华。可是这一切都无法影响两个人的情感,面对毛岸青的溘然长逝,邵华哭成了泪人。
史书表达不出毛岸青的兢兢业业和爱家爱国,毕竟他做了许多事,却“不为人知”。
幸好,邵华是个喜欢摄影的女子,在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邵华成了毛岸青的“御用摄影师”。也正要感谢邵华的镜头,让后辈在今天,仍能从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中,得以窥见当年那个“做得多说得少”的毛岸青。
正因为这些老照片,毛岸青的故事才更加完整,后辈的敬仰也有了目的地。
他从不多言,面对年幼时经历的苦痛,他戏说自己好像《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毛岸青从来没抱怨过那些伤痛,可是如今,透过时间的光影,那些存在于文字背后的伤痛,依旧没有被时间磨平。
他做了许多事,为国为民,可是他从来没有争过什么,哪怕是晚年,面对病痛的折磨,他还是在奋笔疾书,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毛岸青过得很苦,可是他知道,这都是为了以后的甜。
一生坦荡,死而无憾
毛岸青一生坦荡,在他逝世之后,世人甚至对“毛岸青”三个字略感陌生。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了解,大家缅怀之余,又遗憾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认识他。然而人去楼空,遗憾也没有办法,对于毛岸青长什么样子,做过什么,说过什么,都已经没有办法亲身感受了。
大家只能从一篇篇报道的字里行间去认识毛岸青,感受他高贵的品格和不屈的意志。
文字太过容易,三言两语就将一个鲜活的毛岸青送到了人们面前。可是文字又太过苍白,那些他曾受过的苦痛,没人能够感同身受。只是还好有文字记载,毛岸青虽然已经逝去了,可是他的思想,依旧存在。
在毛主席逝世三十年之后,毛岸青的与世长辞让人民群众再一次想起了主席。怀念他的人格魅力和光辉思想,感叹他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更多的,是感叹良好的家风。
毛岸青给人的感觉是亲切的,他的生活也是简朴的。跟他相处,好像从来不会意识到他是主席的儿子。他从不宣扬,只是默默地过完了一生。很踏实,却又将主席的家风传承得淋漓尽致。
作为主席的儿子,毛岸青的确过于“平凡”,他和邵华共同整理了那么多文献,却没有给自己写一本传记,也没有向世人炫耀自己的成就。他只是默默无闻的,做了自己的事情,只是这些事情,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分内事。
他确实不像哥哥毛岸英那样,投身革命,有为国捐躯的壮举,也没有母亲杨开慧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光辉事迹。他平凡的好像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扔在人堆里,也没人认得他是主席的儿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不慕名利的人,却处处尊崇父亲的教诲,树立良好家风,以身作则,向后辈弘扬革命传统,为国为民贡献了一生。面对他的辞世,世人遗憾“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可是对于毛岸青来说,有这样曲折却灿烂的一生,他死而无憾!
结语
作为毛主席唯一幸存的儿子,毛岸青不负众望地把主席的家风传承了下去,这不仅是他作为儿子的使命,更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使命。那不仅仅是家风,更是中国人的思想传承。
年少时面对苦难他没抱怨过丝毫,后来他事必躬行也没有张扬。正因如此,面对毛岸青的离世,大家都悲痛欲绝。痛心他的遭遇,心疼他幼年和晚年的伤痛,更难过于这样一个不争不抢的伟大的“平凡”的人,居然就这么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