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告诉我,这一次去的地方很远,让我在家安心等待,不多久他就会回来的。我真的不知道他去得竟然是朝鲜,而且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晚年的时候,每当回忆起丈夫毛岸英临行前嘱咐自己的话,即便是过去这么多年,刘思齐依旧是记忆犹新。
而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毛岸英在赴朝前交代给自己的4件事,当时,刘思齐并不理解毛岸英的意思,直到他牺牲的消息传来后,刘思齐才明白了一切。
从“娃娃亲”到“一见钟情”
刘思齐是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女儿,而他们夫妇都是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结识的战友。
1917年,张文秋来到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读书,这一年,她刚满14岁。在校期间,张文秋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同时了解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宣传的革命思想。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张文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刘谦初来到这里进行革命演讲。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刘谦初和张文秋通过演讲集会结识,两人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最终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了一起。
刘谦初和张文秋结婚后,在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结识了毛泽东夫妇。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毛泽东经常向张文秋夫妇开玩笑。
展开全文
有次,毛泽东打趣地说道:“如果你们生了女儿,我们可是要结为亲家。”本来这就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这个“娃娃亲”还真的变成了现实。
1938年,张文秋在延安演出结束后,她带着女儿计划从新疆前往苏联看病,但是,在从新疆借道的过程中,不幸被当地军阀扣押,并关了八年之久。
1946年,经过地方同志的营救,他们才从新疆军阀手中逃脱,为了安全起见,张文秋带着女儿再次回到了延安。
同年,24岁的毛岸英恰好从苏联留学归来,待在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10年异国他乡的生活,虽然有苦楚,却也学得了一身的本领。毛岸英在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毕业后,获得了中尉军衔。二战后期,毛岸英还跟随苏联军队参加了对德国的大反攻。
回国后,毛岸英风流倜傥、意气风发。刘思齐回忆:两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毛岸英火热的性格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值青春年华,加上侃侃而谈的高材生形象,毛岸英很快便在刘思齐的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毛岸英对刘思齐也是颇具好感,就这样,两个人从最初的娃娃亲,一下子变成了一见钟情。
两年后,毛岸英向刘思齐提出了结婚的要求,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按理来说,毛岸英的婚礼肯定需要高规格,不过,毛岸英却极力要求自己的婚礼办得简简单单就可以。
毛岸英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想向父母的婚礼学习,不造成一丝一毫的铺张浪费。毛泽东听完儿子的话,内心觉得十分欣慰,但还是哈哈大笑地说道:“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其他规矩可以省,但饭还是要吃的,你们邀请一些人,我请你们吃顿饭!”
于是,1949年10月15日,在毛主席和几位亲朋好友的祝福之下,毛岸英和刘思齐正式结为了夫妻。那天,毛泽东十分开心,他频繁举杯,并对自己的亲家母张文秋说:“思齐这孩子很乖巧,多亏了你的教育,为你的健康,为思齐和岸英的幸福干杯!”
张文秋连连摆手,称不敢当,还说道:“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真是不容易,思齐年幼不懂事,以后还要劳烦主席多费心指教了!”
就这样,这场婚礼在简单朴素却又温馨的氛围中结束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婚后,毛岸英和刘思齐相处得十分融洽,虽然生活很忙碌,但是小两口却很甜蜜。
不过,这样的幸福生活仅仅维持了一年,就被一场战争打破了。
远赴朝鲜、嘱咐4件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后来美军从仁川登陆介入他国内政,很快便攻占了平壤。朝鲜向中国发出了紧急求救的信号,我党深刻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经过多番开会研究,最终决定赴朝作战,并派遣久经沙场的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毛岸英不愧是热血青年,当他听说志愿军入朝的消息后,十分激动,主动向父亲毛泽东请缨,让他批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彭德怀准备出发前一天,毛泽东准备了家宴,为他践行,席间,毛岸英向彭德怀传达了自己也想入朝作战的想法,没想到却被彭德怀一口回绝。
彭德怀面带忧色,语重心长地说道:“岸英呐,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没命了,你还是留在后方搞建设吧,搞好建设也是为抗美援朝做贡献嘛!”
“彭叔叔,你就让我去吧!”毛岸英着急地回复道。
彭德怀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将目光看向了毛主席,主席微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意,彭德怀这才勉强同意了这个请求,不过还是认真地说道:“那行吧,我就收下你了,不过切不可莽撞行事,在战场上要听指挥啊!”
“行,没问题!”毛岸英满心欢喜地答应道。
就这样,毛岸英即将踏上远赴朝鲜的行程,临行前,他认真给刘思齐交代了四件事:
一、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学业,随时做好为祖国作贡献的准备;
二、每周六都去看看父亲(毛泽东),他年纪不小了,替我照顾好父亲;
三、在生活和工作中,多帮助弟弟毛岸青,弟弟性格和我不同,自理能力差,我不在的日子里,不能让他犯错误;
四、在接触江青的时候,多加留意;
毛岸英说这些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刘思齐自己要去哪里,只是说要出趟远门,如果没有收到信件,也不要担心。刘思齐那时候刚满20岁,她不知道毛岸英说这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是云里雾里地点头答应了。
这四件大事交代完之后,毛岸英便踏上了远赴他国的行程,离开之前,他向妻子深鞠一躬,并紧紧拥抱了刘思齐。
1950年10月,毛岸英跟随大部队正式入朝作战,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英勇牺牲、天人永相隔
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被指派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毛岸英跟随着志愿军司令部奔波忙碌于前线的指挥作战工作。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发起前,毛岸英参加了一次对俘虏的审讯工作,审讯结束后,毛岸英将笔录整理了一份,并在写通告的过程中和身边人说道:“出来这么久了,该给爸爸写封信了!”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信还没有来得及写,毛岸英就在一次意外中壮烈牺牲了。
当时,美军轰炸机经过长期侦查,推测到彭德怀司令部极有可能在大榆洞附近,便派了四架轰炸机进行盘旋轰炸。毛岸英和战友高瑞欣因为回去拿资料,不幸被炸死。
听说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彭德怀悲痛欲绝,嘴里不停地说道:“岸英啊、岸英,你说你年纪轻轻的,这……”说着说着,彭德怀的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那段时间,彭德怀吃不好、睡不好,整日郁郁寡欢,不知道该如何向毛主席交代。
后来,在给军委汇报工作的时候,要将毛岸英牺牲的事情加进去,彭德怀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报。
这份电报很简短,不到30个字,可是彭德怀却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电报最后是这样写的:
“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1950年11月25日,这份电报发回到了国内,就连收电员都十分震惊,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最后将这份电报交给了周总理。周总理于心不忍,同时也为了顾全大局,最终将这份电报压了下来,直到1951年1月2日,才将这份电报交给了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
叶子龙拿着电报,神情严肃地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像往常一样,将电报放到了桌上。主席面色平静地拿起电报,看了好几分钟,然后将头抬起,似乎在隐忍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才轻叹一声,紧闭双眼,说道:“唉,战争嘛,总会有伤亡,没得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不过,除了毛主席以外,毛岸英的牺牲还给一个人带来不可毁灭的打击。
那便是他的妻子,刘思齐。
毛岸英去世的时候,刘思齐还在准备考大学,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业,毛主席将这个噩耗埋藏在心中很久。
为了完成丈夫临行前的交代,刘思齐一有时间就去看望父亲毛主席,并悉心照料。
有次,刘思齐发现主席一直发呆,眼眶有些泛红,就关切地问道:“爸爸,您不舒服吗?您要保重身体啊!”
主席回复道:“我没事,我的娃,你也要注意身体啊,岸英不在,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不过,心思单纯的刘思齐并没有听出主席的弦外之音,还略带小怨气地说:“是啊,岸英都去这么长时间了,也不来个信,真急人!”
主席连忙安慰说:“想必这次任务比较重,比较忙,没有抽得出时间,爸爸不急,你也不要急,好吗?”刘思齐点点头表示默许。
不过,毕竟“纸包不住火”,后来刘思齐还是知道了丈夫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噩耗,那段时间,刘思齐郁郁寡欢,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她始终不愿相信,她和岸英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一年,就从此天各一方。
直到这个时候,刘思齐想起毛岸英出发前给自己说的那些话,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丈夫毛岸英早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至于临行前给自己交代的那些话,既是嘱托,也是遗言。
为了不让天上的毛岸英留下遗憾,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刘思齐一直将毛岸英交代的这些事放在心上。
她努力专研自己的学业,与当年丈夫一样,前往苏联进行留学深造;将毛主席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去对待;将毛岸青当成自己的兄弟一样去照顾。
因为她知道,虽然丈夫已经牺牲了,但是他一定希望自己能够完成自己临行前的嘱托。
毛岸英牺牲后,经过毛主席等人商量决定“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位普通战士”,便将遗体安葬在了朝鲜。
随后,刘思齐先后四次来到朝鲜给毛岸英扫墓,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到大榆洞,去到毛岸英牺牲的地方,这也因此称为刘思齐的一个心结。
2006年5月,刘思齐再次来到了朝鲜,这一次,她决定去毛岸英牺牲的地点去看一看。刘思齐迈着沉重的步伐,颤颤巍巍地来到毛岸英的雕像前,深情地说道:“岸英啊,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你牺牲的地方,也是最后一次了,我年纪大了,以后不能再来看你了!”
临走之前,刘思齐亲自弯下腰,捧了一把土,带回了中国,也算是将毛岸英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毛岸英的一生是短暂的,却又是耀眼的,他是为了维护祖国和平稳定才英勇牺牲的,他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一样永远值得后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