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 名城 特写 像素 建设

特写: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像素”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1 20:40:04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特写: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像素”

当图片放大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像素。当事件被层层解构,我们看到的是个体。

持续252天的成都双年展,以文化艺术为纽带,展现了成都面向世界的文化胸襟,而她是由逾110万个像素构成——超110万人次,这也是全球双年展观展人数之最,令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吕澎感叹:正是观众,使得我们的艺术有了生命力。

熊猫是成都的城市文化符号,“黑与白”熊猫艺术创意展作为全国首个“熊猫IP”盛宴,集合了600余件艺术作品,也再次展示了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实力。而让展览艺术总监王鑫难忘的,是展厅一角的留言簿,“这场展览就是对熊猫的魅力与力量的一种集聚和传播”。

还有《醒·狮》临时调整,改为线上演出引来340万人次的观看;还有成都在国外申办世界科幻大会时,那些默默帮助成都的陌生人……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这幅宏大画卷,离不开热爱这里和生活在这里的个体,他们是这幅画卷的“成都像素”,他们是创作者,也是欣赏者。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在2022年7月15日圆满落幕。回想起这场持续展出了252天的超级艺术大展时,主办方成都市美术馆的宣传组组长韩雨岭,脑海中涌现出的许多画面,似乎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晕,哪怕是在展览后期的夜晚开放时间里。

展开全文

夜色里的天府美术馆(极美成都)

微光来自天府艺术公园人工湖上的晴朗蓝天,来自从天府美术馆巨大落地窗外透进的秋日阳光,也来自馆内映照在一件件艺术作品上的布展灯光。归根结底,是来自一种充满希望的内心感受。

韩雨岭2021年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成都市美术馆工作。“在那之前,我比较早就在美术馆这边实习了。”她说,“毕业后正式入职,刚好就赶上了2021成都双年展的举办。”

展览现场(资料图片)

从宽窄巷子旁边的成都画院,到位于天府艺术公园的成都市美术馆;从一座古雅的四合小院,到拥有两座面积数万平米的超大新馆,韩雨岭刚好见证了成都市美术馆的一次硬件大提升和一波成都艺术氛围的再度高涨。大大小小、或专业或亲民的艺术空间,以及它们身后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共同构筑了2021成都双年展所依托的“艺术生态圈”,使得2021成都双年展奇迹般地成为全球疫情期间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的艺术双年展——除了“超融体”主题展之外,同时还有不少于17个平行展在成都遍地开花,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公园。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策展领域从业者,她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

2021年12月下旬,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双年展总策划范迪安来成都参加双年展的学术交流会,韩雨岭等美术馆工作人员陪着他又看了一遍展览。“在交流会之前还举办了美术馆馆长峰会,还有很多策展人也到了现场,大家一起边走边看。”韩雨岭说,“听到范院对成都双年展的评价,感受到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样一个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成功举办的双年展,我心里也非常感动。”

苏新平/行走的人

这种感动与一种真实的成就感紧密相连。韩雨岭想起来自己入职后不久,双年展举办第一次媒体通气会,她带着各家媒体的记者们,走进还未布展完毕、不少地方还空荡荡的展馆,一边走一边给大家“画饼”的场景——“就是指着展墙告诉他们,这里会有谁谁谁的画;指着大厅中间说,这里会放哪位名家的雕塑、装置等等,还多有意思的。”

这些“饼”一个不落全部实现。这场汇聚了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272位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从头到尾迎来了超过110万人次的观众——还是在疫情期间有观展人数限制的前提下。

2022年7月3日,成都双年展迎来第100万名观众(资料图片)

“因为家在成都,所以虽然是在外地上学,但假期回来我都会各处去看看展览,所以一直能感受到成都的艺术氛围,和大家对艺术的热情与兴趣。”韩雨岭说,“尤其是到美术馆工作后,更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政府很愿意在文化艺术方面去投入、去支持,会给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大的信心,很多锻炼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个太宝贵了。”

成都双年展现场( 资料图片 李光鑫摄)

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2023成都双年展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预期在今年夏天开幕,计划邀请更多的国外艺术家前来参展,规模则可能比2021成都双年展还要大。“大家是真的满怀希望,想要去憧憬未来,去期待一座日益繁荣的艺术之城。”

2022年7月在成都东郊记忆举办的“黑与白”熊猫艺术创意展,从开幕当天起,哪怕在工作日里也能迎来日均上千名观众,周末则可达到1500~2000人的观展规模。

展览现场(资料图片)

人人都爱大熊猫,这几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或基本常识。到了年轻艺术家和创意设计师的手中,大熊猫们变得更加顽皮和炫酷,可以是书画、摄影、雕塑、非遗,也可以是潮玩、手办、NFT……展览现场600余件熊猫主题的创意作品,门类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一场熊猫IP盛宴。

展厅一角放着一本留言簿,开幕短短几天,已经几乎被写满了。翻开这本留言簿,观众们对熊猫由衷的喜爱,以及借由这份对熊猫的喜爱而传达出的、对美好与快乐的向往,喷涌而出。

留言簿第一页上,便有人写下这句话:“分开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你们看,这世界开满了花——圆滚滚,软糯糯。”还有的留言似乎在表达对大熊猫这个文化符号的羡慕:“永远年轻,永远不用老去”。

各种各样的熊猫涂鸦也纷纷出现在留言簿上——有长着人脸的表情包熊猫,也有捧着饭盆大吃的“干饭熊”……在留言簿倒数第三页上,有人写下了对大熊猫的祝福,或许也是对自己或某位微胖朋友的祝福:“一直圆圆滚滚地活着,活好。”这些无拘无束、活泼自在的留言,让人在莞尔之余,也心生感动。

“策展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要设这个留言簿。大家都扑在展览的作品征集和展场设计这些事情上。”90后女生王鑫是这场展览的艺术总监,她所在的夯丸文化负责该展览的策划与执行,她说,“直到展览开幕第一天,我看到很多观众在现场充满了兴趣,在作品前和同伴交流感受,就很自然产生了这个想法:放一本留言簿,让大家写一写自己的观展感受,也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观众反馈一个途径。”

一个留言簿很快就写满了,她换上一本更厚的新本子,又很快写满。展览结束后,王鑫把留言簿妥善收好,作为一种展览档案那样保存起来。

“年轻人的留言最多,比较简短,也很活泼。大多数是表达他们对熊猫的喜爱,顺便也抒发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慨或期待。”王鑫找出一本留言簿,一边翻一边说,“也有一些写得比较长的,认认真真,猜测可能是年纪大一点的观众。”

周孟棋《俯卧随心》

她挑了一则念给记者:““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千年文化底蕴的深厚沉淀,在进入展馆那一瞬间就向世界娓娓道来。展览很好地介绍了中国熊猫,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先进的科技实力。所达到的效果非常具有震撼力,也非常具有四川的代表性。”

大熊猫一直是中国、成都的“现象级IP”。因为这场展览,王鑫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熊猫的奇妙魅力和独特力量。“这场展览就是对熊猫的魅力与力量的一种集聚和传播。通过作品来聚焦、展现,通过现场各种熊猫主题周边产品的销售,以及观众们的观展感受,再把这种力量散播出去,留在每个人心里。”

展览现场(资料图片)

她已经想好了,等到今年做第二届熊猫艺术展的时候,会继续在现场设置留言本。“并且我打算把上次展览的留言簿也放到一起,让新展的观众同时能浏览之前观众们的感受和心情,通过这种方式,把熊猫展带给大家的快乐延续下去。”

无论是在社区的文化惠民演出,还是场馆里的歌舞音乐演出,每年丰富多彩的演出,在满足市民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扩大了城市文化影响力。而去年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则是让全国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市民对演出的支持。

《醒·狮》去年7月线上演出的海报

回忆起去年7月《醒·狮》线上演出的情形,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传对当时的一幕幕暖心瞬间仍然记忆犹新。

本来,7月21日晚的四川大剧院应该是热闹喜庆的:作为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获奖剧目,《醒·狮》计划在这里进行两场演出。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原定的计划——这已经不是《醒·狮》在成都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这台演出在前一年冬天就该与观众见面,也是因为疫情更改了计划。

开演前,小狮子体验入场(资料图片)

可这一次,又不太一样:6天前,演出方广州歌舞剧院装载着演出道具的货车从广州出发;4天前,88人的组成的演职人员团队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成都,开始了紧张的彩排。当知道演出可能暂停的消息后,创演团队都有一些失望与不甘,甚至有工作人员在现场崩溃大哭。

既然线下演出无法进行,那就干脆把舞台搬上“云端”?刘传在7月19日深夜冒出这样的想法,令人欣喜的是,广州歌舞剧院与他们一拍即合,“于是我们本着把艺术留给观众的初心,将《醒·狮》移到了线上直播。”

《醒·狮》演出(资料图片)

改为线上演出,是7月19日作出的临时决定,而1元票价是7月20日才定的。刘传透露,在决定票价的时候,实际上内部也有几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免费,也有人说定价9.9元比较合理,最后,刘传一拍板:1元!“他们为了把这么好的作品带到四川来,也是付出了很大的成本和艰辛。我在想,我们既要把惠民的工作做好,同时要体现艺术的价值。”刘传这样表示。

到了7月21日这天,成都人的朋友圈疯传着这样一段文字:广州歌舞剧院的《醒·狮》,原本在四川大剧院上演,但因为疫情最终还是取消了。不过剧组人也来了,台也搭了,最终决定今晚7点半继续演出,线上直播,门票1元……

线上演出视频截图

最终,超过340万人次在线上欣赏了这场演出,这个数字超过了刘传的估计,“最先预估是30万观众在线(看),后来上了热搜我想能破百万,没想到最终获得超过300万人次的观看!”

相关数据显示:340万人次观众里,四川占了近一半,其余观众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欧美等海外观众前来捧场。可以说,除了创演团队的集体努力,《醒·狮》本次演出的城市——成都,也助力了它的成功。

线上演出视频截图

一直以来,成都就是全国演艺消费市场的一方重地。《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成都多项数据领跑全国,在城市演出场次、票房收入综合排序中位列第一。正如刘传所说,“用最好的艺术,培养最好的观众,让艺术成为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今年将在成都举行,全球科幻迷将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共享科幻盛宴。

成都塔/黄钦 绘制

前去美国华盛顿申幻的现场科幻代表,现在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陈石,当年除了激烈的竞争之外,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温暖与感动。

陈石回忆,在确定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办之后,一位70多岁的老者,头戴插着小风车的彩色瓜皮小帽,来到了成都展示区,对陈石说:“虽然我没有投成都,但现在我想尽一切可能帮助你们办好它。”

赴美国华盛顿申幻的陈石(资料图片)

这位老先生已经有了40余年的世界科幻大会参会经验,一来就拉着陈石,恨不得在半小时时间里将自己所有的经验都教给成都科幻代表们,甚至细节到展示区的牌子要怎么放、为什么牌子应该再放大一点、怎么才能让牌子不翻过来……最后还不放心地留下了自己的通信地址(非电子),让陈石他们有问题再联系他,“他甚至不用email,因为他觉得电子会腐蚀人类。”

陈石回忆起这位老先生,连连说,“好好耍”“非常有趣”,比如,为了让陈石等人听信他的话,他甚至不知去哪儿特意学了一句中国古话,他对陈石说,中国有句话是“know what you know and know what you don't”。这句略显“生硬”的翻译,让陈石愣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他想要表达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对陈石说:“叔叔,我想做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吉祥物的设计总监。我想将恐龙威武的样子加入我的设计理念。”随后,她用一张白纸折叠出一只恐龙,并赠予陈石。

小女孩用白纸叠的恐龙

一个智利的大叔,也给陈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大叔来自智利的一个十分喜爱科幻的小镇,每年都要派个代表团去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每次去的人都是这个镇子众筹的,去参加的人回来后还会在镇子里搞一个"现场还原版"世界科幻大会,把一些有趣的沙龙这些在自己的镇子演绎一下,全镇都会来参加。

但由于在美国的消费很贵,每次只能派3个人来参会,所以他前来成都展区告诉陈石他们的故事,希望大家一定要记得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幻迷,他的朋友们只有他能负担来这次华盛顿的开销,他希望成都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会机会,“他说,他希望他们可以组一个10人团来成都。”

陈石被这个远在智利的科幻小镇故事深深感动,如今,也仍在和这位智利大叔保持着联系。

2022年9月,在成都申办世界科幻大会成功的现场,作为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中方联合主席,陈石带领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合唱了一首《成都》。歌声落幕,成都代表团齐声高呼“welcome to Chengdu!”

从培养了中国几乎所有活跃在一线的老中青几代科幻作家《科幻世界》,到中国科幻界的最高奖银河奖的创办,再到如今的世界科幻大会,这一条路,走了三十年。如今,成都的科幻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成都“科幻之都”的名片也将因此响彻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