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假肢,干啥都有劲!”金龙鱼假肢助行:帮他们恢复行走、重建希望
华夏时报()记者 方凤娇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平常都是干不了活,现在有了新假肢,干啥都有劲。”
2022年的一天,金龙鱼假肢助行项目的义工收到了一则视频。视频中,一名肢体残疾人用朴实的临沂方言兴奋地介绍着他的新假肢,并穿好假肢在院子里提着两桶水来回走动,一边走一边说,还高兴地比了一个“耶”。
视频里的主人公名叫公玉成。家住山东省临沂市梁邱镇的公玉成原本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9岁因砍树机械损伤,导致下肢残疾,因家庭情况一直在用当地残联给的免费假肢,一副假肢用了接近10年,穿戴非常不舒服又没钱更换,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直到2022年,金龙鱼假肢助行项目联系上了公玉成,并给他安装了新的假肢。为更好地提供售后服务,义工加了公玉成的微信。公玉成穿戴着金龙鱼基金会捐赠的假肢非常舒服,安装半个多月后,他特地给义工发来这则视频表示感谢。
回想起收到这则视频时的感受,义工欣慰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师傅精神风貌跟之前比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公师傅曾在入户回访时跟义工坦言:“自从肢体残疾后,平常啥活都干不了,从家里的顶梁柱到家里的累赘,自己觉得干啥都没劲,生活也没啥盼头。”如今,除了可以干一些体力活外,他还打算继续去从事出租车行业,靠自己的力量养家糊口。
公玉成只是项目众多受益者之一。项目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已持续开展8年,帮助1500多人实现了行走的渴望、部分恢复了劳动能力,受助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帮他们恢复行走、重建希望
小胜也是一名项目受益者。
家住广西省贵港市的他,由于腿部淋巴肿瘤,初中未读完就辍学在家治疗,五年后仍未好转,最终还是选择了截肢。由于几年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拮据的家庭已难以支付假肢的费用,小胜只能拄着拐杖行走。
展开全文
据小胜母亲介绍,小胜在治疗期间也没有放弃学习,他报考了佛山的一所职校,也曾去参加入学面试,但因腿脚不方便,最终还是没有被录取。直到2021年,金龙鱼假肢助行项目给小胜带来了希望,让截肢后的小胜穿上人生第一副假肢。
为更好的提供售后服务,金龙鱼义工加了小胜的微信。从日常交流过程中,义工明显看到了小胜的变化。如今,他已从初见时的腼腆少语,到主动分享目前生活状态,并经常向义工表达感谢。“是金龙鱼假肢助行项目重新给了我站起来奔跑的机会。”小胜说,他还报名参加广西省残运会,参加铅球、跳高、跳远三个项目。看到小胜的变化,义工打心眼里替他高兴。
像公玉成这样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还有很多。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车辆的增加,由车祸导致的下肢残疾情形在农村越来越多,这些肢残患者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劳动能力的丧失往往会造成整个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假肢安装是唯一恢复行走、重建希望的方法,但假肢费用一般都比较高,贫困家庭难以负担。
这是一个现实,也是益海嘉里从2011年至2013年在泉州资助120例假下肢、帮助100余名贫困肢残患者恢复行走之后得到的深刻体会。
于是,在益海嘉里董事长郭孔丰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金龙鱼基金会于2015年正式决定在农村地区尝试资助并探索自有特色的“金龙鱼假肢助行”项目。该项目是由金龙鱼基金会和益海嘉里联合发起、上海假肢厂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金龙鱼假肢助行精准扶贫项目,系统集成了相关各方的资金、管理、技术和属地资源优势,精准资助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助其实现行走甚至劳动能力,并做到持续有效。
“赠予从来都是双向的”
项目能够顺利开展,深度参与到其中的义工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一边无私地奉献,一边也感受着来自受助对象的感动。
来自广西贵港的一名义工告诉记者,在假肢项目开展的几年里,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展第三期的时候一位受助者郑老伯,在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名军残退伍新疆兵,生活的困境使他妻子也离开了他,于是他独自抚养一双儿女长大,靠在村里开的一间小卖部为生。他的旧假肢一穿就是25年,早已破旧不堪,但因生活的拮据一直未能更换,因此在穿上捐赠的新假肢时,他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生活对郑老伯这样的特殊群体来说已经足够艰难,但我们了解到,他还收养了一名被扔在小卖部门口的弃婴,那时候他等了一个月也没人来领,于是决定自己抚养。肢体正常的人也未必能做出如此决定,更何况他是一名残疾人,郑老伯这样身处困境仍然有着无私的大爱,令我们义工久久为之动容。”
让义工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安装现场郑老伯的一个小小的举动:“那时候刚好是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市残联为受助者发放盒饭,但郑老伯却执意要走,我们告诉他这是残联为他们免费准备的午餐,郑老伯有些难为情地说,‘按道理,这顿饭应该是我们请你们的……’他刚说出口声音就有些哽咽了。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对任何帮助都怀着感恩之心的老人。”
在项目开展的几年里,义工们遇到太多身残志坚的受助者。“我想,赠予从来都是双向的,在我们向他们捐赠假肢改善他们生活的同时,他们的人生经历同样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最好的润泽,那就是他们身处困境仍然保有面对困难的巨大勇气和无私的爱与感恩。”
来自云南昆明的一名义工也表示,在历时3年的项目开展过程中,他们见证很多人间艰苦和温暖真情,也常常为受助人不被命运击倒、努力活着的样子所震撼。“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坚强,更多的是身为‘金龙鱼义工’的意义与责任,奉献与互助。”
一个好汉三个帮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项目开展之初并非一帆风顺。
上述负责人介绍,金龙鱼假肢助行的效果虽然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都能赢得残疾人信赖,但事实上,在项目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阻力,也曾遭遇过一些质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观点是试行项目看效果,用效果说话。”
项目团队在一次慈善活动认识了上海假肢厂时任领导后,经过双方的深入探讨,并在上海假肢厂的帮助和合作下,项目团队逐渐对假肢的选型、资助对象的筛选、安装过程等有了初步认识,逐渐总结形成了自有特色的项目模式。
并且,除上海假肢厂外,金龙鱼假肢助行作为项目平台,也凝聚了政府组织、社会义工等大批爱心人士,是他们围绕残疾人需求,提出建议、做好回访等持续跟踪服务,让残疾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金龙鱼假肢助行也真正成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钱出力一样好”的项目平台。
“一个好汉三个帮,与我们合作的上海假肢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铁哥们’,有了他们这些德艺双馨的大工匠,才促成了我们项目的口碑。他们在异地做项目时,本地同行把他们视为‘踢馆者’,会把各种疑难杂症留给他们,出难题挑战他们,但是上海假肢厂的技师们用精湛的技艺把同行‘收拾’的服服帖帖,让残疾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在一些地方,他们私下也会面临过威胁或利诱挖墙脚,但是他们都能及时化解,对困难的残疾人他们在技术之外施以极大的爱心,甚至是捐衣捐物。”上述负责人感慨地说:“回顾一路历程,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要想成事儿,仅靠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的特长和优势相互补充。”
对于该项目未来的规划,上述负责人表示,受有限的资源和优质合作伙伴稀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做好计划调度,每年争取完成300例假肢的项目计划,另一方面继续与当地民政、残联合作,加强对当地假肢服务人员的技术培养,争取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地方培养一批具备基本能力的技术人员,未来协助上海假肢厂甚至独立承接部分假肢服务工作,扩大“金龙鱼假肢助行”项目的资助范围。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钱出力一样好”
金龙鱼假肢助行只是益海嘉里众多公益项目中的一个。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人暨主要捐赠人益海嘉里集团,以金龙鱼义工为主导在全国各地实施慈善公益活动,并通过持续跟进和帮扶,实现了项目自身和受助贫困群体的持续自我发展,逐渐沉淀形成“雪中送炭”“精准帮扶”“义工主导”“务实高效”“持续发展”的项目模式,创建了有鲜明特色的益海嘉里助学工程、金龙鱼烹饪班、金龙鱼假肢助行、金龙鱼复明工程、孤儿院等系列慈善公益项目,更以项目为平台,影响和带动了大批爱心人士和机构的参与,促进了项目的持续发展。
截至2022年底,金龙鱼基金会和益海嘉里集团在全国资助建设了38所益海学校,有17000多名学生和1500余名教师在新的学校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在扬州、昆明、上海、成都开设了4个项目,资助了16个班共计520余名学生;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1个地市级行政区,资助完成3万余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在22所大学设立奖学奖教金,奖励激励优秀学生和科研人才,推动行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每年大约有700多名优秀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得到该项目的资助;资助近2亿元用于西湖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的项目建设;在连云港灌云县、临沂费县、张家口蔚县建设了3个创新型的孤儿院,均已成为当地的慈善名片,累计资助300多名孤儿;在秦皇岛、贵港、佳木斯、昆明、重庆、咸阳、石家庄、泰州等地帮助1500多人安装名牌假下肢,并以每年300条假肢的规模持续开展;积极参与疫情抗击和赈灾扶贫。
金龙鱼基金会和益海嘉里集团一系列的善举,获得了较好的反馈。2009 年、2013年、2018年,益海嘉里分别获得第四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18年,集团董事长、基金会创始人兼理事郭孔丰先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2022年益海嘉里获得首届上海慈善奖——捐赠企业奖,金龙鱼基金会的“金龙鱼假肢助行”也获得首届上海慈善奖——慈善项目奖。
公益之路不止于此。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益海嘉里将继续倡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钱出力一样好”的慈善原则,以金龙鱼义工为主导,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和爱心力量,创建出具有集团特色的慈善公益模式,构建温暖的金龙鱼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