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04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人身陷困境,还在为他人的不幸悲伤;有些人即使卑微平凡,仍为更脆弱者送去希望;有些人与他人素不相识,还在为他们遭受的不公挺起道义的脊梁。虽然普通,却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下,用信仰和由此产生的勇气守护这人间;虽然平凡,却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奋力向前,建设着我们立身的世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途中,这些普通人的精神品质将对宏伟蓝图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是材料型作文,立足于现实,促使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平凡中的坚守,坚守的精神资源——信仰和由此产生的勇气,坚守的价值——呵护人间的情与理,建设新的美好世界。同学们既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也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时代精神等高度展开论述,并能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谈谈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认识。本文写作建议既要紧扣题目要求,重点突出地写出思辨性的内涵,也要饱含感情地表达自己对平凡中坚守的礼赞,自己对未来美好图景的展望,情理并茂,才能增强感染力。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4个句子,分为两个层次。
第1层: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
第1层由前3句组成。第1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第2句是对第1句的解说,点明并强调“势”的突出特征就是力量巨大。“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们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因此,材料第3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3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3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唯有准确认识,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3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也同时引出第2层。
展开全文
第2层:
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第2层即材料的第4句,这句话由4个分句组成,进一步指出在准确认识“势”的前提下,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要“蓄势”,不露圭角,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考生站在青年的立场上,面对时代,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
考生不必三者都谈,而应联系自身实际,重点谈其中一点,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
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鉴别、判断与思考。
参考立意:
1.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
2.把握时代大势,奏响时代强音。
3.蓄势谋势方得势,乘势而上步青云。
4.知势之力,顺势而为,势为我用。
5.悟顺势之哲理,赴时代之所趋。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时期,跟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比,中原一向缺少战马。多年游走在边境的牧民卜常,嗅到了商机,主动和官府采办人员接洽,约定以一匹二十个铜钱的价格收购自己的壮马。到了秋季,在偏僻的边境草原,卜常的马养得膘肥体壮。
有个叫丁满的商人闻讯而来,一看战马的成色,立刻对卜常说:"这样吧,一匹我给你三十个铜钱,你卖给我吧,我把这些马贩往西夏,你也可以得到一大笔钱逍遥自在!"在丁满看来自己出了大价钱,卜常肯定会动心的,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卜常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绝了:"我已与官府达成交易,怎能因为暴利而动心?更何况你是把战马销往西夏,我虽是一个牧民,也知道不能做危害国邦的事情。"
最终,卜常还是把所有的壮马按约定的价格交给了官府,也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以上内容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故事主要讲了两个人物:一是卜常。他发现商机养战马,并且卖给本国官府。当丁满想用高价买马时,他拒绝了;二是丁满。他看到卜常养的马后想用高价购买,卖给西夏。在卜常身上有爱国情怀、诚实守信、契约精神、不贪慕钱财、敢于拒绝等品格;在丁满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唯利是图、金钱诱惑等。
由此,从正能量的角度立意可以有:
①饲马为国,不为财动;
②坚守诚信,敢于拒绝;
③善于发现,紧抓机会;
④为人处世,要讲原则立场;等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国外一些环保分子为“唤醒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堵公路、毁名画、泼油漆……在莫奈名画《干草堆》上泼土豆泥的抗议者说:“我们让莫奈成为舞台,让公众成为观众。如果需要给一幅画画上土豆泥或番茄汤,才能让世界记住化石燃料正在杀死我们所有人,那么我们就给一幅画画上土豆泥!”
——某网站选文
极端的正义即是不正义。
——西塞罗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结合个人的阅读与生活体验,写一篇论述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借用莫奈名画《干草堆》被国外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采用行为主义方式破坏和示威的方式,引出我们对于艺术与生命的思考。对这一类现象,首先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生命这一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地球上人们赖以生存最主要的资源,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造成的浪费和破坏,后代将无法弥补。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所以现代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只考虑自己这代人或这几代人,完全不考虑环境承载力的话,那人类就等于在进行慢性自我种族灭绝。但是,这种极端而破坏性的方式真的符合人道主义吗?真的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吗?首先,不可再生的不只是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还有《干草堆》所代表的人类文明成果等文化遗产,极端环保主义者本意是为保护不可再生而行动,实际上行的却是破坏之举。甚至,他们泼土豆泥或番茄汤的行为,也是一种对食物和生命的浪费与亵渎,是与其本意的巨大冲突。其次,保护艺术与保护人类、生命并不构成冲突,人类生存需要自然环境予以物质支持,而艺术则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并能有灵魂、有思想的生存的依据。《干草堆》所代表的艺术之所以值得我们珍视、保护,就是因为它们真正要表达的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所以,保护名画、保护艺术并不代表我们对生命的漠视,反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就能理解材料二的意义了。“极端的正义即是不正义”看似矛盾,实则明确揭示那些看似“正义”做法的邪恶本质,进一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判断。
写作时,考生可以就“什么是正义”“正义有哪些表现”“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正义”“我们该如何表达正义”“我们如何应对伪/不正义” 等话题展开论述。毫无疑问,写作时应禀明正义应有度,不能过于极端这一观点。而对于原因,则可从正义与邪恶的相对关系来加以辩证。正义与邪恶之间仅有一步之遥,当我们觉得自己绝对正义时,邪恶便已降临,所以要警惕正义的冲动下的非正义行为。当我们用极端方式想保护某些人的利益时,或许已在伤害更多人。举例时,除了材料中所说的极端环保主义,还可从极端和平主义、极端种族主义等方面切入。最后,则可再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呼吁。
参考立意:
1.不做正义的暴徒。
2.理性的善良比残暴的正义更重要。
3.把握尺度做正事。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点燃了大家对中华悠久文化、厚重历史的热情。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用于复兴中学高三(1)班组织的“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专题讨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中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是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与现代人共生共长,才能再发新芽,获得全新的生命力。材料所列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成功正是通过将传统文化创新性地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与公众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使得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焕发新的活力。考生可根据上述对材料内容的解读进行立意,大方向是探讨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传承文化,你我同行”表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需要共同努力,考生写作时要明确自己青年的身份和传承文化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有情怀的开拓者。作为青年学生,创造性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写作时可先立论,对“传承文化”要有认识、有理解。其次,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传承传统文化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历史的、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国家与社会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引导、扶持作用,对作为个人面对文化传承所需要具备的态度与精神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可用经典人物事例作为论据,如单霁翔被称作唤醒故宫的“掌门人”,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在他的努力下,故宫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到如今已经开放到80%。他说,“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参考立意:
1.推陈出新,传承文化。
2.破传承误区,立文化新杆。
3.共聚传承文化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