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 作文题 立意 备考 名校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02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9 17:53:0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02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乔布斯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至少不要被世界改变。

——电影《熔炉》台词

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

上述材料可以给你什么启示?请以“改变世界”或“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来写作。所给材料有三个,材料一引用乔布斯的话,强调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材料二是电影台词,强调在无法改变世界的情况下要不失本心,不失本色;材料三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突出改变自己的重要性。

作文要求以“改变世界”或“改变自己”为话题,考生具体写作时可以任选其一进行重点阐述,也可以兼顾两者的关系,写出思辨性。

参考立意:

1.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

2.美好人生从改变自己开始;

3.一切皆有可能,请去改变世界;

4.改变自己亦在改变世界。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全文

【文题解析】:材料以“第一抹新绿”的两种选择为例,阐述了人生之道。“第一抹新绿”若选择受人关注,体现“存在感”,可以“首先钻出地面”,突出一个“先”字;接着“要想再被看见”需要“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增强“识别度”。当然,它也可以选择没有“存在感”,默默无闻,做好自己,不负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识别度”:可以理解因为具有某种特质,脱颖而出,从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让外界关注。

“存在感”: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感觉被外界关注与需要,是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二、材料里面多处包含虚拟论敌:

①“为了增强‘识别度’”的虚拟论敌:有的“干脆枯萎变黄”,选择另类怪异、摆烂的做法。

②“不想要‘识别度’与‘存在感’,也需要‘做好自己’”的虚拟论敌:都不想要,也做不好自己,躺平佛系。

③“最易吸引人的眼球”的虚拟论敌:如果做不到“首先钻出来”,自然无法具有“识别度”。

④“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的虚拟论敌:如果开出大众化的普通花朵,自然没有识别度。

材料具有思辨色彩,多处有显性、隐性的虚拟论敌,与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与生活”契合。

考生可以结合生活思考反面情况,需要想到并提及“再被看见”“增强识别”,干脆“另类怪异”,恶搞、博眼球、破坏底线、毁坏三观等行为;或者选择躺平、佛系、摆烂的现象。

三、这种现象可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尤其对青年人很具启发意义。对于青年而言,同样可以选择两种“不负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

1、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有识别度,要有“存在感”,在生活、工作中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出类拔萃、成绩卓著、引领潮流与时代,增强“识别度”,体现“存在感”,这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主观是想要有识别度,选择没有“存在感”的生活状态,如苔花一样,默默绽放,独自芬芳,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不负自己,不负时代,但客观上因为“做好了自己”也有可能自然就具有了“识别度”与“存在感”,正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泽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第二种选择的人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本身能力有限,资质平凡普通,不想去强迫自己做力所不逮的事情,或许是有能力,但是不想出风头,甘于平凡,甘于寂寞,但是这些情况和“枯萎变黄的另类怪异”“躺平摆烂”有本质区别。

四、本文的立意角度有:

1、作为时代青年,需要追求“识别度”与“存在感”,勇为天下先,奋发有为,敢于突破,积极进取,卓尔不群,有自己的“存在感”;拒绝“躺平”“摆烂”。

2、作为时代青年,也可以选择不要“识别度”与“存在感”,做平凡的人或淡泊名利的人,只要做好自己,甘于平凡,甘于寂寞,活出自我价值,也是不负时代。

围绕选取的立意,结合时代与青年视角,可以以回答“为什么要?”与“怎么去要?”的问题,展开行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上海科技节红毯秀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家两代三位科学家”的组合,一家三口都从事遗传学研究,都取得了不俗成就。父亲曾溢滔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母亲黄淑帧是上海市儿童医院终身教授,女儿曾凡一是上海交通大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有人说,女儿曾凡一遗传学上的成功来自父母,来自良好的家风的耳濡目染,曾凡一小时候就经常听到遗传问题如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等,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人说,曾凡一在艺术上也有杰出的成就,曾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并发行了个人专辑《东方神话》,原创歌曲《红帆》也被拍成了MTV……可见,成功的取得完全取决于自己,正所谓“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讲述的是被誉为“一家两代三位科学家”的一家三口的事迹,重点突出的是曾一凡的成功之道。对于曾凡一的成功,遗传研究领域方面,材料强调的是外界环境如良好的家风的作用,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在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则强调的是环境之外自身的重要性,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环境与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本次写作既可以凸显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凸显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哪种,都要明确体现自己的看法。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的角度,有如孟母三迁,为子择邻等例。从提高自身修养,发展才能的角度,可写革命先辈,“七一勋章”获得者、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空中梯队代表等榜样,他们或身处逆境或身处顺境都能让梦想开花。还可以从反面来批驳当下社会许多青年惰于运动、惯于躺平。要立足显示,写出当代青年生在和平的中国,富强的中国这样大好的环境,更应坚定理想,提升自我,发愤图强,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立意:

1.与“善人”行,日臻于善。

2.为仁由己,岂由人哉?

3.内修于心,外修于身。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现实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你不断放大这种滑稽感,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掉。

又有人说,忠实于理想,这是崇高而又有力的一种感情: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自身崇高,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觉得渺小。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对“崇高”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耿。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来思考与认识“崇高”,“谈谈你的看法”则暗示了用论述类文体来写作;“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对文体的要求又有所放宽。

两则材料,对作文立意有引导和限制作用。第一则,从反面说明崇高感的消解与否,取决于内心对崇高的是否坚定。第二则,则主要诠释崇高的内涵:对理想的忠实、对苦难的深刻理解,都会带来崇高感;工作(事业)的有无崇高感,取决于内心是否崇高。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如何才能“崇高”的问题。

参考立意:

①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有坚定的崇高感。

②经历为理想而奋斗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崇高”。

③内心的崇高,不应该为外在的因素所左右。

④要崇高于外形,就应内心崇高。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道试题较为开放,主要是要求学生谈谈对世界、对外部事物观察与认识。对于“所有重要的东西是否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到过了”这一观点:首先,太阳底下无新事,世界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荀子说“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本质的东西,不会因为时代的进化而变化,不会因为时代不同出现了或者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仍可以进一步来思考,题干是一个全称判断,“所有重要”,这是要点,是不是“所有重要”的?“所有重要的”都有哪些?天道、人性、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内在精神需求等等。所谓“重要的东西”可以包括知识、思想等智慧产物,也可以包括经验、教训和警告等警示告诫。“在很早以前”,指是什么时候?人类原初时期,轴心时代?古希腊、古印度、孔门诸子百家?他们奠定了什么?也就是说观察的主体“人”有没有变化?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基本价值是什么?人活着的理由是什么?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发展?理想的彼岸是什么?诸如此类。这些,确实被前人提及过,也奠定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尤其在今天,世界面临战火与疫情两大灾难的时候。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被提及了?有没有古人所不能预料、不能判断或错误判断的东西?应该肯定也存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性也在发生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在动态发展,如此势必产生新的价值,新的“重要的东西”。这些前人也许未必提到过,或者提到过而被主流压抑了,我们以为不存在。所以,如果把“所有”去掉,修正为“很多”,这句话毫无疑问完全正确。

所以,写作时必须针对两个判断进行思考,即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价值判断,是主观层面的认定,“很早以前就提到过”是一个事实判断,是客观层面的事实。其次,写作时应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同意、或部分同意;可以反对,或部分反对;可以修正,也可以补充。但较为准确全面的立场应是分析评判其中的主客观矛盾:很多过去提到过的东西在当时未必是重要的,但我们现在觉得是重要的;很多过去是重要的,我们现在未必觉得有多重要,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当然如前所述,还存在自古以来就没有提及的东西,或者虽在无意中提及,而并不意识到它的重要,但在当代是重要的东西。“重要”与否,归根结蒂还是根源于我们当代人的生存需求和精神发展方向。写作时,充分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人生积累,尤其是三年来的人生积累,辩证地,全面地,怀着理性同时又怀着激情去表述。

参考立意:

1.承认有些重要的东西永远重要,对人类或个人来说始终有价值。

2.人类在不断变化,永远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面对。

3.是否重要的价值判断,应该以人类社会的正义与个人的精神自由幸福为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