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 泾川 甘肃 地域

甘肃泾川|《乾隆泾州志·地域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18:14:0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泾川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市,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镇原县。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09.3平方千米。2021年,泾川县户籍人口34.65万人,常住人口21.56万人。居丝绸古道要冲,自古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著名景点有回山王母宫、瑶池、王母宫石窟等著名景点。

2022年11月17日,草根队泾川文汇击败老牌国安队,名震一时。

泾州志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抄本

张延福纂修

地舆志·沿革

“泾”于天文为东,并居泾之阳。商周阮(阮国)、共(共国)之地,武王为畿内,诸侯亦曰“密”,秦为义渠地。汉武帝时始置安定郡,晋因之。后秦,为雍州治。后魏,初置泾州。隋唐因之,州郡遞(同“递”)称。

(唐)肃宗以安禄山乱,易安定为保定,代宗时吐蕃陷河(西)、陇(右)、北庭、安西四镇,行营精兵屯于“泾”,遂置泾原节度使兼刺史,泾原遂为重镇。

五代、宋因之。又崇其號(号)曰彰化军,太宗(宋太宗赵光义)罢节度使加副都部署(辅佐都部署掌一路或数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又置泾原经略招讨,治泾州。

金(朝),升平凉为府,泾为州。元因之。明仍。元为州,徙治泾,阴领灵台县,属平凉府。

大清顺治九年,乃循莊浪(甘肃平凉庄浪县)、隆德(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例,以灵(今甘肃平凉灵台县)隶府,而泾仍隶平凉。

注释:泾川、庄浪、隆德等县,明代时期隶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8年(1669年),平凉等地改属甘肃布政使司,泾川县前身泾州等地由陕入甘。

展开全文

民国二年(1913年),废泾州置泾县(县治在今县城)。1914年,改泾县为泾川县。

新中国成立后,仍为泾川县,属平凉分区。

1955年,属平凉专区。

1958年,灵台县(10月)、崇信(12月、除神峪公社外)并入。

1961年,恢复灵台、崇信2县原建置。

1969年,属平凉地区。

2002年,属平凉市。

舆地志·形势

龙脉来自倥侗,高峰峙其南,囘(回)峦障其北,群山環萃,泾汭[ruì]合流(指泾河、汭河),且藩蔽邠寜(宁),控扼原庆(今甘肃庆阳市、宁夏固原市,古原州等地)。其隘则水抱西北,其险则山阻东南。依山作镇,跨河为疆,地界陕甘东西之衝(同“冲”),洵金城(指兰州)屏障,玉塞咽喉。

注释:

邠寜:唐方镇名。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邠、宁、庆三州,相当今甘肃东部的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及陕西彬县、永寿、旬邑、长武等县地。大历时曾一度罢并朔方。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号静难军。其后为王行瑜、李继徽等所割据。五代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为梁所并。

泾汭(ruì):泾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一带。汭河为泾河支流,发源于甘肃华亭县,至泾川县城西入泾河。

舆地志·山川(节选)

兼山。在治北五里,叠嶂層峦,左右環抱,有重山之義,故名,乃泾之主山。

注释: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明一统志》卷35平凉府:兼山“在灵台县西九十里,乃泾州主山也”。《方舆纪要》卷58灵台县:兼山,“其山两重,因名”。下有共池。相传密康公曾从周共王游于此。

笔峰山。在治南五里,以二峰峭拔而名,傍谷中有桑,柘民多聚居,杂犬相闻,大似樊川间景气(指繁荣、兴旺的景象。)。

注释:樊川,西安长安区南部韦曲、杜曲一带的平川。西汉初刘邦封樊哙为舞阳侯,赐食邑于秦之樊乡。其范围东起义谷(今西安市长安区引镇大峪),西至下杜城,谓之樊川,西狭东广,又名后宽川。汉代这里建有离宫,武帝常临此止宿,故又名御宿川。这里南屏终南山,北倚少陵原,中有潏河流贯其间,河谷宽畅,地势平坦,自然景色十分秀丽。《长安志图》卷中称其为:“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为都城近郊著名的风景区。唐时达官贵人多在此建园池别墅,其中“韦、杜二氏,轩冕相望,园林栉比。”今建有樊川公园。

弇(yǎn)山。在治西南一里,蜿蜒盤折,形如龙尾,旦夕素气(指白色雾气)云浮,竄(同“窜”)入学宫。

嵩山。在治南二里,峻竖遥空,飘然翀举,上多田畴,平綠(绿)蔼然(指平展而绿色的田园一片茂盛的景象),林端有高公寺、魏碑(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唐碑。

囘(同“回”)中山又一名宫山。在治西二里,绝岸壁立,泾(泾河)绕其左,汭(ruì,汭河)环其右。下为大佛洞,中架飞阁,凭空凌虚,群卉绚烂如锦。上为王母宫、文昌阁、三清楼,松柏各大数围,高数十仞,其气森挺,传为周穆、汉武游幸处(后世有周穆王、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前贤题咏甚夥(同“伙”),摘载艺文志。

天镜山。在治南十里,孤峰突起,形如圆镜,因名。

米面山。在治东北五里,两峰峭立,望若圖(图)繡(绣)。南北朝盧(卢)祖迁(北魏泾州守将)帥(指镇守、掌管)泾,遥指二邱为米面,寇遂遁,故名。振履堆,相传夸父追日至此振履。

青石岭。在治西北亦曰青石岸,又曰青石原。

《汉书》:元初四年,马贤讨羌,败于青石岸。

晋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十六国时期胡夏皇帝)败秦姚(羌族姚苌建后秦)将张佛于青石原;六年,勃勃又南攻安定,破秦姚将杨佛嵩(后秦将领)于青石北原,追攻东乡,下之。

唐大历七年,吐蕃下青石岭,军于朝那城,郭子仪却之;又十二年,吐蕃下青石岭,逼泾州,郭子仪复撃(击)却之。又贞元三年,吐蕃入寇,分屯潘口及青石岭;七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保定城,捍青石岭,即此。

清溪岭。在治西南。宋建炎三年,金娄宿(金朝名将完颜娄宿)侵,泾原经略使曲端,遣将吴玠逆击于清溪岭,败之。绍兴(宋高宗赵构年号)中,撒离喝(即金朝开国功臣完颜杲)自凤翔趨(趋)邠州,泾州将田盛遣兵击之于青山岭,寇引去,即此。

安仁谷。在东南四十里,古长城砦(寨),昔范仲淹奏遣宋良等控守于此。

马安坂。在州西,晋义熙十三年,后秦将姚绍自安定击赫连勃勃于马鞍坂,破之,即此。

泾水。在州境,自平凉西南来,发源岓(qí)头山,东流入邠州(今陕西咸阳彬州)长武县(今咸阳长武县)界。

《郡志》:泾河自邠以上,滩浅而流急,故濁(浊);自邠以下,滩深而流缓,故清。入渭则泾清,而渭浊又曰泾河,水石湍急,地势高亢,故不能引以为利,至泾阳(今咸阳泾阳县)则就平且蓄矣。

注释:

《禹贡》雍州之泾水。泾水,源出今陕西平凉府城西四十里笄头山,东南流,过泾州,至邠州城北,又东北至西安府境内,径醴泉、镇原、淳化、长武、泾阳诸界,至高陵县城,南入于渭。

汭(ruì)水。在西南,自崇信界来,发源华亭县湫头山(在今甘肃华亭县西北四十里,汭水北源出此。)之朝那湫(zhū nuó jiū,水池 ),东至泾(指泾州)宫山下,与泾(指泾水)合流入渭(指渭河)。

阁川。在治南三里,流入泾水。

弇(yǎn)水。在治西南,一名阁子沟,源出州南二十里支家铺,有暖泉。潆流西北入汭(汭水),味甘利煮豆,与朝那沟皆尝暴涨为民害。

后川河。在治北四十里,发源交龙口,亦曰横河,自镇原县流入泾。东北三十五里,由浅河川至长武县界入泾河。州北诸水,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皆入泾,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皆入横河。

盘口河。在治南三十里,与灵台县接壤,东流至长武县,渟(tíng,tīng,水明静清澈的,水积聚不流。)日入泾。

舆地志·古迹(节选)

唐长武城。在王曲里至州六十里。

薛举城。在永宁里至州十五里。

注释:薛举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随父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正式称帝,迁都秦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高墌(今陕西长武东北)击败唐军,俘虏唐将慕容罗睺、刘弘基等人,李世民撤兵长安,正欲乘胜直取长安,突然病逝。

朝那城。在回中里至州二里,两壁峭立,沿岸多桃花,今城废。

百泉。在十八里至州三十五里,泉清水甘,林木茂密,为泾之一勝(胜)。

瑶池。在宫山之阳,传为王母宴周穆王处,環池皆山,泉自石,似古铁,又诸泉岔起,滴沥如雨,诸名贤题咏,载《艺文志》。

共池。在治北水泉寺,方广一亩,淵(渊)静澄徹(彻),银光射人,中有亭,绵鳞游泳,其间景颇幽寂。

昔周共王游此,密康公从,时有三女奔,康公受不以献王,其母曰:“兽三为群,人三为泉,女三为(càn),粲美物也,而何德以堪之,王尤不堪。”不听,粲一年而王灭密。

注释:公元前923年春,周共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密康公跟随陪同周共王。当时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隗氏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君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时,不敢猎取成群的兽;诸侯出行时,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美物,最终准会灭亡。”密康公不听母亲的劝告,没有献出那三个女子。公元前922年(周共王元年),周共王派兵灭亡密国。

舆地志·八景

瑶池夜月、泾水秋风、古柏垂青、汭干晚渡、

宫山晓钟、高峰春雨、共池湧碧、百泉漱玉。

分守关西道右参政滁上(今安徽滁州)胡公松,志曰:今郡邑志古侯国史也,泾幅员广袤,可二百里,河自岍(qiān)头来,经城东、西、北綱(纲)纪,关西合渭入河,其利甚巨,顾泾人習(习)见近害不睹远利,遂漫视之,不知泾阳、富平、高陵、淳化诸县寳(宝)此,不啻(chì,不只,不仅仅)膏露。

余嘗(尝)思跡前人布导斯利,然日浅不暇,后必有同是心者矣。

旦蕃蔽邠寜,控扼原庆,番虏羌氏屡经寇暴(侵夺劫掠),盗贼兇(凶)逆或时窥觇(chān)。故汉王尊(西汉末名臣)、冯异(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唐马璘(唐朝名将,主政泾州,屡败吐蕃)、叚( xiá)秀实(即段秀实唐朝中期名将),宋张齐贤(北宋名臣,宋真宗时期任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滕宗谅(北宋政治家,重修岳阳楼,曾任泾州知州防备西夏)、韩、范(北宋名臣韩琦、范仲淹,二人主政西北抗击西夏,后主持庆历新政)诸公经营之跡往往具在。至于忠孝节烈,勋庸之士,则亦代有其人,而猥從放佚(放纵不受约束),抑遏(抑制,遏止)弗彰,徒(只,仅仅)散见传记。

百家之言,莫之彚(同“汇”)次,岂非吾党之责与。又泾士久弗显,多疑风气要之。不然,大都地气盛衰,人事臧否(zāng pǐ,品评;褒贬),每相承代盛自有时。

尝登陟(zhì,登高,上升)回山,以望诸山,環萃泾汭合流,盘礴(pán bó,广大无边)雄远气势甚盛,异时必有定国家、安社稷、树勋伐之臣出乎其间,夫豈(岂)虚生此山川哉,斯则深有望于后贤君子焉。

按《郡志》云:泾西主平凉,同据泾川,而以百泉(今有泾川县百泉村)为境。

百泉故县也,其南山谷有泉数十,西去泾原之百泉历百八十里,而泾川实联络其间,边地斥荒,类如是云,盖百泉源委乎泾,故总而称之,无可疑者。

南山率(顺着,沿着)有谷,水皆北流,绝官道以入泾。州西二里曰回中山,汭水道,崇信西南越共东西,山之阴曰湫池入泾,南山之阳曰煖(暖)泉,南去三十里曰阁川,皆入汭。

渡汭为州城,跨高峰之麓,西南曰弇山,右溪为阁子沟,左溪曰朝那沟,皆尝暴涨为州民害。东北曰米面山,又东三十里,曰罗汉洞,又东四十里曰唐长武城,而其上大原如砥东西百余里,与邠(今陕西彬县)均有之官道贯其中,南暨灵台之盘口河,北皆砥泾。

泾北为故州城,有水泉出佛寺下,云古共池也,有金鲫(金鱼)菡萏(hàn dàn,水生草本植物,水芙蓉),左曰碧泉洞,上曰兼山。

东十余里有薛举城即折墌(址),东原(同“塬”,宽广平坦的地方)十余里泉曰湫池,又北二十余里原曰乌氏城,又北十余里曰后川河,镇原(今甘肃省镇原县)之横河也,南北皆原,谷水皆注之,东至长武(今陕西咸阳长武县)之北而入泾。兼山之西二十里曰皇甫头,又十里曰阁道,又十里曰党原,城诸谷水阴皆入横河,阳皆入泾。

注释:

段秀实(719年-783年),字成公。陇州汧阳县(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唐朝中期名将。

段秀实幼读经史,稍长后习武,为人谦恭朴实。早年征战于西域,参与怛罗斯之战,历任安西府别将、陇州大堆府果毅、绥德府折冲都尉等职。安史之乱后,辅佐大将李嗣业、荔非元礼、白孝德平叛,后更任邠宁节度行军司马兼都知兵马使,协助节度使马璘治镇。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段秀实升任四镇北庭行军及泾原郑颍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累封张掖郡王。在他任内,边患稍减,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因得罪宰相杨炎而被调回长安,改授司农卿。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叛将朱泚企图称帝,段秀实当庭勃然而起,以笏板攻击朱泚,因此遇害。史称“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如秀实之贤”。次年,获赠太尉,谥号“忠烈”。唐宪宗时,与太尉李晟一同配飨唐德宗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