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 文物 跨越 时期 历史

出土近2000件文物,跨越七个历史时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08:22: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人类进化史上,新文明的出现往往无情碾压旧时代,现代人想要回头探究祖先的每一段足迹变得不容易,不过任沧海桑田变幻,自然与人力合作掩埋的过去总会留下蛛丝马迹。考古发掘中文明的覆盖叠加,会使人惊叹于此地悠久显赫的昨日时光。在2017年刚刚公布的河北正定开元寺考古发掘结果中,就出现了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现象,时间跨越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近2000件文物的出土,也让中国考古界和历史研究领域再次聚焦正定这座北方小城。

位于河北正定开元寺内的须弥塔与钟楼。须弥塔修建于唐贞观十年(636),与西安大雁塔形制相似,但比后者还早16年。开元寺钟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唐代钟楼,楼中铜钟重达11吨,悬吊千年不坠

开元寺现存中国最古老钟楼

提及正定的佛寺,多数人会首先想到有皇家背景的隆兴寺,1933年梁思成到正定考察古建,所花时间最多的也是隆兴寺。事实上建造于东魏兴和二年(540)的开元寺才是正定八大寺中修建时间最早的一座。它原名净观寺,隋代更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为开元寺,鼎盛时期建有天王殿、石柱三门楼,伽蓝殿、给孤堂、毗卢堂、钟楼、雁塔和法船正殿等,现仅存唐代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正殿遗址。

展开全文

开元寺须弥塔修建于唐贞观十年(636),正对寺门,四角九级,高42.9米,全部为砖砌,二层至九层逐渐收敛,层檐出挑,檐角有风铎(风铃),塔顶层有金属塔刹。须弥塔史称雁塔,俗称砖塔,其形制与修建于652年的西安大雁塔相似,但比后者早16年。塔平面呈正方形,一层塔身下部四角有八个裸露上身的大力士石雕,力士以肩擎塔,极具设计巧思。塔身南面有拱门,门楣上书“须弥峭立”。塔内中空,人进入其中昂首可望见塔顶。

开元寺唐代钟楼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钟楼,开元寺已不是第一次惊现佛教文物。1990年,在清理保护与铜钟对应的水井时,发现了藏有大量隋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以及唐代鎏金铜函等珍贵文物的地宫。200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须弥塔进行加固维修时,又在塔刹中清理出文物千件,其中有康熙六年时所刻铭文,记载了开元寺塔于唐代贞观时建造,清顺治康熙时皆有重修。

考古人员此次对开元寺遗址的发掘,起初是为了厘清这座古寺过去1500多年的历史脉络,不想却有了意外收获。此次共发现遗迹94处,包括晚唐、五代时期城墙防御体系,金、元时期开元寺寺庙建筑体系,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道体系。位于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文物包含了民间日用品、寺庙建筑物品、宗教祭祀品三大组,对于认识正定居民在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突然之间,正定这座古老小城的漫长过去被呈现于世人面前。

2017年6月19日,正定开元寺考古现场。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遗迹94处,出土文物2000多件

位于交通要冲

正定最早的文明遗迹可以追溯到正定东南部的南杨庄、西洋、凌透仰韶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出土了房屋、陶窑、墓葬遗存、各种炊具及谷物。早在商代,正定就成为商人重要的聚居地。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滹沱河流域适宜放牧五畜,种植五谷,还是重要的农桑区。正定古城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起初是前燕大将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名安乐垒,初建时为土城,北周筑为石城,有了防御安民功能。史载安乐垒改建时,自太行运石,驭民万人,三年乃成,与古东垣隔滹沱河相望,相距仅4公里。《三国演义》中,蜀国大将赵云常自称为常山赵子龙,常山即安乐垒,也就是后来的正定。

正定管辖的地盘最大时西到太行山,北达燕山,南至黄河,东过齐鲁。它扼守井陉、紫荆、倒马三关,又有滹沱河穿城而过,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有中国咽喉之称。

雍容“贵城”的故都遗风

此次考古发掘的城市遗迹层以唐为起点,事实上早在战国时代,正定刺绣和玉石加工业就吸引了四方来客。由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正定人口基数稳定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代很多居民以蔬菜种植和贩卖为生,南门外出现繁荣的交易市场,正定生产的丝罗制品是入选进宫的皇家贡品。唐代诗人元稹有“新妆巧样画双娥,幔裹恒州(正定)透额罗”的诗句,描绘了美人对出产自正定衣料的喜爱。唐代开元年间,边塞诗人高适到达正定时,此处已升格为边关雄镇,诗人笔下的“城邑推雄镇,山川列简图”或许有些夸大其词,但足见其城市规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路下坡,正定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割据一方。763年,滹沱河泛滥成灾,正定城墙被冲塌大半,成德军第一任节度使李宝臣下令抗洪筑城,把正定城墙扩为周长20里。按照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对中国古代城市规模的分类,中等城市的标志应是“城周10—25里”,正定城自此步入了中等城市行列。唐代宗李豫为褒奖李宝臣的功绩,下令制作“大唐清河郡王功载政之颂碑”立于城内,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初年,太宗下令辟正定为边贸市场,与辽交易香药、犀牛角、象牙和茶叶。古城内已出现常设的商品交易市场,其繁华程度位列全国二十一大商埠之一。春秋至隋唐,我国古代城市的格局都保持里坊制度,即把城区内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大的里坊社区,里坊中又设多条街道,四周建高墙封闭,设里正、里卒把守,设置宵禁,早开晚闭,便于管理。一些资料记载,正定城中也曾设有敬爱坊、安业坊、宣化坊等,到了宋代,这种封闭的居民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遂被废除。正定城里天天有集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自己的寺院和活动场所。吕颐浩任河北都转运史时路过此地,曾盛赞“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居民富庶,佛宫云集,绿竹红花,称得上“塞北江南”。

元代是正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朝廷在正定下设织染机构、杂造局,城中商贾大户云集,这里成为“贸易丰盈之所”。元至和七年(1270),正定所缴纳的商税额,达到江南诸路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到过正定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形容它是一座“贵城”:此城盛产丝织品,价格昂贵,商户间成交数额巨大,可流通大汗纸币,工商业发达。正定所辖城镇甚多,开掘了多条运河通往各省地区,商品货物可走水路运输,四通八达,“此诚为极聪明之计划”。

元代正定每年邮政驿站的开支高达1800锭,在内陆各省中居首位,驿站内日行三百里的差马达200多匹,沿途驿馆每间房舍都宏大华丽,床铺皆使用绸缎,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即使“国王寓此,也必觉其安适”。

此时正定的文化生活已相当时髦,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这里曾走出7位元杂剧作家,包括白朴、尚仲贤等。元代诗人纳新向现代人展示了当时城中数一数二的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身的综合建筑——阳和楼:左右夹两座杂剧剧场,优肆娼门,酒店茶社,高端消费场所汇聚于此。他还分析了正定“繁丽”背后的政治原因:元朝与宋灭金,城即破,遂以土地归宋,而迁居至此的人口多来自汴梁和郑州,于是正定就有了“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故都之遗风”。

到了明代,古城更为风雅,有诗人曾坐在阳和楼上与朋友饮酒,面对眼前美景兴之所至,随口吟诵道:“郭外荷花二十里,清香散作满城风。”明代古城的街道和四关都设有集市,十天一轮,周而复始,成为常例,自由经济已十分成熟。

明代正定古城城墙被扩为24里,城墙高3.2丈,并以砖石砌墙。城墙平面为官帽形,取“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祈为官长久,贵人多出。东为迎旭门,北为永安门,西为镇远门,南为长乐门。各门均设有月城、瓮城、内城三重。城外护城河宽10丈多,深2丈,河水为泉水汇入,绿树环绕,荷花相望。正定的瓮城面积比西安和南京的瓮城要大,屯兵人数也更多,可见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今天古城遗址保留下来的也是部分明代城墙,依然保持了周长24里的规模。

修复后的正定明代古城墙,门楼上书“三关雄镇”

清代康熙初年,河北省会迁往保定,雍正年间正定辖区被缩小,限制了其商贸发展。1920年,城墙西北处开凿了一座小门,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行,也成为对古城改造破坏的开始。近代战争给正定古城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只剩几座内城门、三座瓮城和部分明城墙被保留下来。2002年,正定城墙被系统修复,并接受古建专家验收。

1904年,法国人原本设计途经正定柳林堡的正太铁路,遭到当地豪绅的阻挠,他们认为修铁路会破坏原本宝地的风水(也有说是因为需架桥通过滹沱河投资太大)。这条铁路改道始发于临近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定错失近代最重要的一次发展机遇,而那座铁路穿过的小村落成为河北后来的省会城市——石家庄。

佛教名城的历史成因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西晋时进入正定。正定城内密集分布了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其中临济寺有祖庭地位、隆兴寺带有皇家色彩,曾有替僧代皇帝出家。八大寺院的分布又与天罡七星的方位相符。除八大寺外,正定城内又有观音堂、关帝庙、三角堂、裴昌庙、白衣庵等几十处佛教场所。正定有“九楼四塔八大寺”的佛城之称。历史上,这里高僧辈出,也有印度高僧在此担任主持,以及日本僧人西渡大海,到正定求法。如今这里依然佛塔林立,余秋雨甚至说,正定有一部“千年文化史,千年佛教史”。古城正定血液中的佛教文化基因来自何处,今人只能从其过往历史中探知一二。

正定开元寺须弥塔一层塔身下部雕刻的托塔力士,共八个

正定地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连年征战使人民苦不堪言,求神庇佑,渴望和平的思想普遍而强烈,佛教发展有广大群众基础。隋唐时期,在统治阶层对佛教的积极倡导下正定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八大寺”有3座建于唐代以前,其余4座建于唐代,1座建于明代。

在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中原地区的许多名寺被毁,正定却没有受到影响。割据驻守正定的李宝臣崇信佛教,并不响应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保护了正定的诸多佛教寺院。

天宁寺凌霄塔,正定八塔之一,始建于唐代宗(762-799年)时期,因塔身多系木结构,俗称木塔

隶属成德军割据范围的镇州还化身为僧人的避难所,一时间成为佛教传播中心,汇集了不少高僧,正定成为河北南部的佛教中心。赵匡胤统治时期开始积极倡导佛教文化,正定隆兴寺成为皇家寺院,此后历朝帝王常常到此礼佛,正定从此成为整个河北的佛教中心。清代兴佛,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多次驻跸于正定隆兴寺,并在多座寺院进行礼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正定佛寺的昌盛。

政治上的割据,让正定躲过全国范围内兴起的灭佛运动,佛教血脉源源不断,造就了今天这里的佛教寺院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高于其他北方城镇的现象。

临济寺澄灵塔,正定八塔之一,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修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大修,现存为典型的金代塔建筑

历史上,正定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很早就被规划和建设,它从来不是一座籍籍无名的小村落,在经济上傲视富庶江南,但始终无法超越京师的繁华;它的宏大建制曾让游历者吟诗赞叹,却将城郭框定在24里的定数不再扩大;它曾拥有最发达的驿站交通和水上航线,却拒绝了代表现代文明的铁路。正定与北京、保定曾并称北方三重镇,如一位背负不俗战绩的老将,回望历史,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