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春雷渐起,震醒了冬天藏在地下的动物和昆虫,让它们出来活动,也就是古语说的“春雷惊百虫”。关于惊蛰节气,有很多优美的古诗词赞美,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闻雷》:“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惊蛰时节最大的特点就是春雷阵阵。俗话说: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白居易说:天气慢慢变温暖了,正月已经听到雷声了,在阵阵雷声中,蛰伏在地下的百虫和蛇,被叫醒一般,结束一冬的蛰伏,出来了。祭白虎,驱虫害,古人们在惊蛰这一天会烧艾草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现在的人们可能已经不太在意这些老传统风俗,年轻人更不懂也不讲究这些传统风俗,今天分享一些关于惊蛰节气的常见习俗。
做三事:祭雷神、祭白虎、打小人
1、祭雷神
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有习俗谚语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2、祭白虎
展开全文
古人以白虎为兽中之王, 能够驱邪,驱百害, 每年惊蛰日拜祭白虎,驱百虫,免受虫害。根据民间传说,每年的惊蛰这一天白老虎都会出来寻找食物,开口噬人,被伤到者在这一年通常会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并阻碍你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家为了保护自己,在惊蛰这天祭白虎,这个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拜祭时需要用肥猪血喂在纸老虎的嘴上,寓意着让它吃饱后不再伤人,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3、打小人
惊蛰雷声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会因响声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用香味驱赶蛇虫鼠蚁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吃三样:吃梨子、吃炒豆、吃炒虫、
1、吃梨子
"惊蛰吃梨"是民间流行的习俗,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惊蛰节气之后,万物复苏,乍暖还寒,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煮汤,煮粥,做成小菜都是很棒的,吃梨有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很适合这个节气吃,不管是大人孩子都适合。老传统我们在忙也别忘记,吃梨寓意着一年风调雨顺身体棒。
2、吃炒豆
北方一些地区,惊蛰这天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吃了炒豆,地里的害虫都会消失,一年都会风调雨顺。另外,黄豆价廉物美,对于女人来说,它含有的异黄酮素又能产生与雌激素荷尔蒙相似的效用,降低血液胆固醇,保护心脏,预防乳癌骨质疏松的情况。
3、吃炒虫
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吃炒虫的传统。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故俗语称“炒虫炒豸,煞(煮)虫煞豸”。惊蛰日,汀州客家还有做芋子粄或芋子饺吃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