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成都市区一条商业街正在进行拆除重建,一台台挖掘机忙碌地清理着地下的砖石泥土,突然间,一台挖掘机停顿了下来,原来,挖机在地面下两米处碰到了一根极为粗大的木头,怎么也挖不动。
项目管理者和工人们纷纷围过来观看,发现埋在泥土里的是一根好几米长、颜色乌黑的巨木,质地十分坚硬,有人兴奋地喊了起来:这该不会是传说中的乌木吧?这下可发财了!
四川一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发现了不少乌木。
乌木又叫“阴沉木”,被称为“植物木乃伊”或“东方神木”,远古时候,因发生了地震、洪水或泥石流,楠木、杉木等材质好、不易腐烂的树木被埋入了很深的泥土下面,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过3000至8000年的炭化过程,这些被埋的树就成了质地细腻坚硬如矿石的“乌木”,而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又会形成植物化石。
因为产生的条件很苛刻,乌木在自然界十分稀缺,还被认为有辟邪作用,常被用来制成工艺品、护身符,价值昂贵,民间有“家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半方”的说法。
商业街船棺发掘现场
可人们把这根木头小心掘出来,仔细一看,这根木头是空心的,中间明显是人为掏空的,倒像是一条独木舟。
展开全文
考古人员赶来后,初步判断是“船棺葬”,埋入土里的时间大约在2500年前。
随后,考古队有了更为震惊的发现。
1、气派非凡的船棺墓群
据四川考古人员的多年研究,船棺葬是一种属于古代巴文化的丧葬仪式,1957年,重庆冬笋坝巴文化遗址曾发现和清理出17座船棺葬,它们的船头全朝着长江,巴人以船为棺,让死者入船安葬,有着“视死如归”、“视死如生”的寓意。
2500年前,巴人先民们曾驾驶着这样的独木舟,游弋在大江长河之上,捕鱼为生,也驾舟迎击来犯之敌。
做船棺的木料大多是当时长江两岸常见的楠木,巴人用火烧的方式,在楠木巨大的木身上烧制出了防水表层,刳凿内部、成为载人的船舱。
当船主病死或战死之后,他们生前使用过的独木舟就成了安息的棺材:底盖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下可严密地套合在一起,底部中间是长方形,正好放下尸体,盖子为半圆形,内部被刳凿成船篷形状,船头一致冲着长江的方向,寓意他们的灵魂归于母亲河,视死亡如归宿。
而他们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武器,也随着主人一起葬入地下。
在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被发现之前,全国只发现过两处“船棺葬”,分别是在1957年的重庆冬笋坝遗址和1987年成都青羊小区住宅地施工时挖出的船棺墓葬,但那些“船棺”短的只有2米,长的不过5米,比这根巨木的规格差远了。
而且,据出土的文物显示,船棺并非普通老百姓能用的葬具,只有部落首领或勇士死后才能被葬入“船棺”。
这也是为什么每当“船棺”被发现时,墓主的头部和腰部旁边都会放着青铜武器,腰部旁放的往往是“柳叶剑”之类的佩剑和匕首,在2500年前,农人耕作用的都是木器,能用上青铜武器的人都是一些贵族武士。
商业街巨大船棺的出土,让考古人员想到,这附近会不会还有其他船棺?这种规模的船棺葬气派非凡、前所未见,这里会不会是王族的墓地?
商业街出土的巨型船棺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展,人们惊讶地发现,商业街施工区下果然是一处前所未闻的大型古代墓葬群,方圆有600多平方米,距今至少有2500年历史。
由于船棺墓葬所处位置在成都市中心商业区,周围已经建筑密布、人烟稠密,地下也到处是管线和地基,为了保护商业街附近的住宅,考古挖掘规模没有扩大,没有再去探寻附近是否有其他墓葬或王宫遗址,但就是这个长30米、宽20多米的船棺葬墓地,已经令考古队赞叹不已。
这种规模的墓葬群在西南地区还是第一次见到,经过大半年的考古挖掘,墓坑被打开,共发现17具独木船棺,全都由贵重的楠木整木刳凿制成,由于大墓已经被盗多年,从坑道判断,这个墓葬里本来最少有30具船棺。
其中最大的一个“船棺王”长达18.8米,直径1.7米,重逾10吨,这么高大的巨型楠木世所罕见,根本不是普通武士的财力能实现的,后来放入商业街船棺葬博物馆保护,被称为“中华船棺之王”。
这些棺木全都是一次性有序摆放在墓坑里的,墓坑中间有一大型长方形方木,以此方木为界,将墓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4具超过10米长的大型船棺均放在墓坑后半部分,其他12具船棺大多整齐列在“船棺王”旁边,最小的几具棺木放在墓坑前半部分,显然,船棺大小与棺中死者的身份地位相关。
考古队发现这个大墓曾被盗过,几具棺盖上都有“盗洞”。
据专家测定,这些盗洞在汉初就有了,棺内很多珍贵文物已经被盗一空,但剩下的陪葬品里仍然有非常惊人的发现。
2、珍贵兵器与漆器,证明墓主可能是蜀王
考虑到商业街的船棺墓葬有极高文物价值,考古人员在附近建起了专门的保护修复实验室。
在遗址上建成的商业街船棺博物馆
经过清理,在棺内、墓坑共发现了103件陶器、20件青铜器和153件精美的漆器,从这些文物的工艺水平来看,这个墓主肯定属于王族。
首先是船棺的做工极为精巧,规模和手艺超过其他地方发现的船棺。
其中有一具长4.8米的船棺保存得比较好,它是由整棵千年楠木劈开掏空的,棺盖与棺底之间的缝隙严丝合扣,连一把刀都插不进去,显然是名匠之作。
几个巨型船棺内部的空间极大,有的船棺里放的不止一具尸体,还有的船棺不仅陪葬青铜器、陶器,还陪葬了整套的漆器用具。
其次,从商业街船棺中出土的青铜武器比其他地方船棺中发现的武器也更为精致。
巴人、蜀人连年征战,尚武风气浓厚,因此船棺里会随葬墓主生前的全套兵器,在墓主人头部附近放置青铜矛、在腰部放置他们生前使用的青铜剑。
而商业街船棺里还发现了青铜钺和青铜戟,铜戟打造得极为锋利,上面还饰有云形花纹、刻画着符号。
在那个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这是极为罕见的工艺水平,这种独特的兵器在当时只可能属于王者。
最后,这个墓葬群最珍贵的发现要数上百件几乎完好无损的漆器。
虽然在淤泥里浸泡了两千多年,可这些木胎漆器只要稍微一擦拭,仍显得颜色鲜亮、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这是战国漆器中仅见的精品,从案几、盘盒到梳子、乐鼓全有,其中甚至还有一张漆床,考古人员判断这些是跟随墓主下葬的生活娱乐器具。
虽然考古人员在船棺葬中没找到墓志铭或文书等能说明墓主身份的文字,但根据这些精美昂贵的漆器,考古人员分析认为此处很可能属于王族墓地,而那个“船棺王”里安葬的说不定就是一位蜀王,按碳14鉴定的年代,他应该是古蜀国开明王朝的一位国王或王子。
此前,我国出土的漆器多为汉代、三国时的漆器,而在战国诸侯墓里发现的漆器非常零碎,一直罕见配套用具,像商业街船棺墓葬里发现的这种全套御用漆器,在考古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漆床
木制漆器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在2500年前只能提供给王族当“御用品”。
而由于漆器比铜器轻便,受到古代贵族的喜爱,商周时期已设有皇家漆园,战国时代也属于诸侯专用,如庄子就曾当过宋国的漆园吏。
这些漆器的发现,证明古蜀国曾是非常繁华的地方,从漆器纹样和材质可以明显看出这些漆器受到楚文化影响,很可能从楚地传入,也说明当时古蜀国与战国时期的楚国有过经济往来。
从种种迹象分析,专家们一致认定,商业街船棺墓葬群绝不属于普通贵族墓葬,至少是将军王侯一级的。
不久后,船棺内的其他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3、2500年前的少年遗骸
在那个位于墓坑正中的18.8米长的“船棺王”的棺盖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太阳形状的图腾刻印。
“船棺王”上的图腾
这种太阳图腾在三星堆考古中也曾发现过,在各大古老文明中,把太阳当作神物来崇拜是常见的事,三星堆出土的太阳神鸟图腾、青铜太阳轮,曾让专家们认为古蜀国存在着“太阳崇拜”,其图腾像主要是圆圈里有着均匀的射线,象征着光芒。
专家们认为,当时,那些安葬蜀王的人在他的船棺上刻上太阳图腾,一来请求神佑,二来也显示着“王”的显赫地位。
不久,考古人员在这具“船棺王”里找到了一个戒指大小的印章,上面刻着“王”的象形文字,类似于说明身份的“巴蜀图章”,也初步印证了专家们的分析判断,这个“船棺王”里安葬的尸骸是古蜀王或王子。
“船棺王”内的印章
从其他船棺里共找出35具尸骸,鉴定结果让考古人员震惊不已,这35具尸骸有合葬也有独葬,经过骨龄检测,发现他们死的时候都只有十几岁,正是青春少年,最大的也不满20岁。
而且,35具尸骨的姿势显示,这些人下葬时并不是正常死亡:尸骸的上肢下肢放在一起,头放在顶部,显然是生前遭到了极为血腥残忍的杀戳。
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确实还存在着为君王殉葬的风俗,但基本都是生殉或毒死后下葬,按当时的认识,是要保存这些侍从的全尸,让他们在地下接着服侍君王,像这样把人砍得肢体不全的做法,在帝王墓里从没有发现。
而且,这些人虽然肢体不全,却又都被隆重安葬在极为贵重的楠木船棺里,想必身份也不平常。
除了“船棺王”外,墓坑中还有4具超过10米的巨型船棺,而至今的考古发现里还没找到比这4具船棺更长的。
专家们通过查找文献,仔细探讨了那段时间的蜀国历史,认为墓主下葬的时间位于开明王朝(公元前666年至公元前316年)的晚期,也就是古蜀国被秦国消灭的时间前不久。
据说,古蜀国开明王朝的开国君王鳖灵是个治水高手,他打通巫山,把洪水导入长江,从此令巴蜀之地成了鱼米之乡,受到蜀人的拥戴称王,子孙也都成了蜀王,开明九世迁都成都,300多年中传承了12位蜀王。
由于古蜀国周围全是山地,与中原来往很少,没有在史书中留下详细的记载,但从出土文物和墓葬中,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富强而尚武的王朝。
他们当时有自己的象形纹样、符号和形似汉字的文字符号,文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由于历史久远,现在无法从“巴蜀印章”上准确地判读文字内容。
专家们推测,这些船棺里安葬的青春少年很可能是古蜀王部下的将领、侍卫,曾与蜀王或王子一起上疆场杀敌,在与秦军的激烈交战中被杀,马革裹尸还乡之后,古蜀国以最隆重的礼仪安葬了王子,同时,也将那些随他出征杀敌并战死疆场的少年们也一起埋葬在王子的身边。
这一推测如果成立,就可以合理解释船棺里安葬的少年们为何个个都尸首不全了:以这种隆重的葬仪和罕见的巨型船棺安葬的少年们,应当都是当年为了保护古蜀国奋战过的热血男儿,虽然开明王朝最终被秦兵消灭,他们仍然是古蜀人长期怀念的“不朽兵团”。
后来,古巴蜀人渐渐演变为武陵山“五溪蛮”的一部分,又融合其他少数民族和湘渝鄂黔边界处的汉族,成为现在的土家族。
巴蜀先民为何要用船棺安葬他们的首领和英雄,在1987年成都出土的一处战国船棺墓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纹饰精美的铜壶,上面刻绘了“羽人划船”图案。
学者们认为,这类羽人划船图表达的是“用船送魂”的祭祀仪式,这在古希腊和太平洋一些岛屿上都是曾经盛行一时的葬礼。
2500年前,四川遍地泽国,也因此流行着“船棺送魂”的葬礼。
船棺的船头全都朝着长江
据《蜀王本纪》一书记载,巴蜀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亡魂会经过今天汶川漩口附近一个叫“天彭阙”或“天彭门”的地方,那里两座山峰在泯江边耸然对峙,就像一扇通往泯江上游古蜀王鳖灵故里高原的大门……
船棺,实为巴蜀先民的“载魂之舟”,在两千多年前的巴蜀人看来,在武士们身故或战死之后,以船棺载躯,让他们魂归故里,是为无上荣耀。
参考文献:
成都晚报《蜀都船棺:载着灵魂"回家"》
重庆晚报《以船为棺、崇拜凤鸟……千年文物还原古代巴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