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 悲痛 书写 去世 校长

悲痛!杭州一位名校长昨日去世,他曾书写了杭州教育圈的一段传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22:43:0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昨天下午,杭州高级中学发布讣告,杭高原校长齐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5时在杭州逝世,享年84岁。

这则消息不仅让杭高校友和师生们悲痛万分,也让杭城教育圈和齐栋老校长有过交集的人们感到痛惜。这位全国优秀校长的授课风格、教育方式、待人接物都令人难忘。

都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从杭高校友和师生的回忆来看,齐栋老校长开辟了一片森林和一方天空,属于杭高,也属于杭州教育。

齐校长任杭州高级中学校长期间,实施科学管理,注重实效,使杭高成为“轻负担、高质量”的典范。这条讣告下,不少齐校长曾经的同事、学生,纷纷发文怀念,回忆起了当年的校园生活。

杭高校史馆里,齐栋老校长的介绍

有人怀念齐校长的课堂,他总能把枯燥的数学讲得那么生动——

展开全文

有人敬佩齐校长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杭高的学习环境充满自信、自由和关爱——

怀念齐栋老校长的不止学生,还有老师。

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宁,曾在杭高工作过。听说噩耗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一位对我有知遇之恩的长者走了,他就是杭高老校长齐栋。

齐校长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叱咤杭城教育界的风云人物,他是杭大数学系的高材生,1980年代中期从杭十四中调入杭高(时称杭一中)工作,担任校长十余年,是杭高校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他是杭城“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改革的首倡者和力行者,也是学校管理追求“教学质量第一流、福利待遇第一流”的呐喊者与践行者。他的理念、他的威望、他的用人成就了杭高办学的丰碑,在1990年代的十年间杭高进入了意气风发的时代,成为江湖传说中的翘楚,雄居杭城教育界的老大地位,与杭二中共同挥洒那个时代杭城基础教育的辉煌。

他一心为学校谋发展,致力于恢复杭高的荣光,1988年杭一中恢复具有历史荣光的“杭高”校名,1999年在百年校庆之际又迎来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给杭高的题词“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在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大背景下,他积极支持开办杭高的民办学校;杭高校园内的教师住宅就是在他手上建成并分配的,符合条件的杭高教师人人都能分到住房,这在1990年代的杭城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令人羡慕啊。

他喜爱三尺讲台,当校长一直坚持定期给高三学子讲课,以其严谨的教学思路与高超娴熟的教学艺术,给勤学苦读的学子以方法论的启迪、以精气神的鼓励。他深知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倡行因材施教,他不愿把所有学生困于一室同步教学,越到高三第二学期越是让年级组划出智力最优或有特长的一批学生,给他们安排专用教室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拍自由学习。他坚持以生为本,他针对当时出现的“农村包围城市”式盲目刷题提分训练模式,旗帜鲜明地提出“轻负担高质量”,反对反教育的重复操练,限定各科教师印制试卷的次数与纸张数,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他说要让学生轻装上阵教师必须勇挑重担,他要求教师精讲精练,这应当与他当年参编《高中数学精编》的思想一脉相承。他在任时的杭高,是以引领学生在自觉中成长而著称的,这是学生心目中“充满自信、自由和关爱”的家园,从这样的氛围中走出去的学生往往有深厚的母校情结、可持续学习力和高成长性。

他大力提携新人,对上课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倾力呵护,他亲自推门听课,一旦认准,就不拘一格、想方设法提拔重用,使之脱颖而出。现在杭城有好几所直属学校的校长都是在他任内成长起来的。我高中毕业于杭一中,毕业证书上的校长签章就是齐校长。依然记得我当年大学毕业回母校杭高(时已从杭一中改名)应聘试讲,他亲自前来坐在教室后面听讲,并在听后明确说决定要我。依然记得当年学生们因喜欢上我的课而成绩在全市遥遥领先,他在校内实施低职高聘改革,我迅速成长为与老教师们平起平坐的后起之秀,工作短短七年即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不到30岁就破格拔尖晋升为全省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教授)。

他留给我的人格印象是率直,赏罚分明,不喜迎合,认准的事几匹马也拉不回,或许这也成就了那几届杭高学子纯粹、简单、自由、正直、朴实、良善的鲜明特征,以至于至今我的待人处事中仍不自觉地有他的一点影子。齐校长对我的知遇之恩终身难忘,但在做他的下属时未曾有什么表示,后来在他退休了、我也转到机关工作后,基本上每年都会在教师节前后去看他一下,聊上几句,去年受疫情影响没再上门,改为快递小礼一份以表心意,却不料竟然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流泪][流泪][流泪]。念此,不禁伤悲,所以请允许我不转讣告,而以这些片断追忆来告慰齐校长在天之灵,齐校长千古。

杭高英语老师陶建霞,是齐栋老师的学生, 91年~94年在杭高度过了三年难忘的高中生涯,惊闻齐栋老校长离世的噩耗,感到由衷的悲痛和遗憾。据她回忆:

依稀记得高三时,作为数学特级教师的齐栋校长虽因行政事务繁忙已不安排教学任务,却依然会挤出时间,不定期地来给我们高三文科班的学生上一堂数学课。印象中齐校长十分注重实效,课堂质量极高。精心挑选的例题虽数量不多,但每道题在他的循循善诱下能激发我们打开思路,去共同探索除常规解法外的各种特殊解法。他的目标是让我们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努力培养优秀的数学思维。这正是齐栋校长在任期间贯彻了十几年的"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它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是真实体现在每一个课堂当中的。看着齐校长手中的粉笔把新颖的解题思路行云流水般地化作一连串美妙的数学符号呈现在黑板上,当时的我不止一次地感慨,作为文科班的一员能有机会感受这样的课堂简直太幸运了!

师范毕业以后有幸又回到了母校,与齐栋校长成为了同事。当年的杭高在齐校长的带领之下,连续多年在全国高考中保持升学率、重点院校录取率杭州市第一。管理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不易,能够打造出一支高效合作的教师队伍不易,能够在家长心中树立仡立不倒的好口碑不易。仰慕齐校长教学水平的同时又对他多了一份理解和钦佩。标杆如此,青年教师又怎么能不奋进?

蔡少军,曾任杭高语文教师,而后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年,是浙江中学语文届的传说。最令他敬服的,却是教数学的齐栋老校长。他回忆:

齐栋校长面圆,淡眼珠,眼角细长,带出几缕笑纹,如古画中人物。88年我考进杭高,早是校长的他教几何,江北口音,又多戏谑,课堂笑声不断,其笑纹亦现。95年进杭高当教师后,才知他御师极严,执掌杭高凡十五年,介介自持,未尝假以辞色。若有老师在课堂浮皮潦草被其知道,必在周五大会上点名批评。

当然,畏之后是敬之服之。那时的杭高,中午自由活动,操场上全是班级比赛的身影;那时的杭高,下午第三节教室寝室同时锁门,学生必须到操场上活动,项目自选;那时的杭高,高三下学期下午时间自理,学生可选师咨询,也可回家自修。齐校长的名言是有本事把45分钟上扎实,不要没骨气地去课后抢时间。这应该是影响我整个教学生涯的一句话。很多年后,我再进校园,尽管课文已熟得不能再熟,每堂课依然要备三四个小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想,这是老杭高人的执着,也是源自齐栋老校长的一种傲骨。齐校长掌校期间,杭高一直是杭州翘楚,从高考成绩到各类数理竞赛,乃至足球篮球比赛。永争第一,舍我其谁,杭高精神已烙印在每个杭高人的心中。所以几十年后,当我看到杭高复兴的曙光,苦劝初三的孩子报考杭高。今日共悼齐栋校长,杭高人更当努力,再创辉煌。

多年前,记者曾多次采访过齐校长,在他任杭高校长期间,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教改措施,也磨练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深受师生们的爱戴。

齐栋给学生们上数学课

1984年,齐栋当上杭高校长,彼时他才43岁,是当时重点中学里最年轻的校长。他一当就是16年,又成为任时最长的校长。

我们知道,杭高是沈钧儒、鲁迅、李叔同、叶圣陶等人曾经教过书的地方,也是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金庸等人曾经读过书的地方。一个年轻的校长,如何将一份文脉绵延下去?

齐校长说,因为年轻,所以敢干。

“轻负担,高质量”、“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这些在当时引起轰动的教育改革,就是出自他手。

这些改革走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报刊的头版头条时,有人赞,有人疑,有人惊呼“胆子太大了”。

记者事采访齐校长的那一天,陪他散步走到杭高,有老教师见到他,老远就打招呼。当年,他们都听过他的课,或被他听过课;嘉奖过,亦或被批评过,“我当校长期间,杭高三分之一的老师都被我骂过。”

齐校长对老师的要求只有一条:把课上好。而他自己,直到退休前一天,还站在讲台上。

至今,我们还能在杭高的论坛里,看到当年杭高学子的家长们,回忆他们的老校长:“解题跟玩一样。”

聊着天,很快就到了齐校长家里。

他住的房子,就是他当年以学校名义斥资建的教师宿舍。200套房子,每位教师,人手一套,“老师保证一流的教学质量,我保障一流的福利待遇。”

他最喜欢在黄昏时分走进杭高校园看看,比如那些奔驰在足球场上的帅小伙。

当年,他非常重视学校足球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呀。我会去和他们一块儿踢,他们说我是‘名誉教练’。现在老喽,踢不动喽。”

当时,齐校长觉得要,让学生负担轻,老师就要高负荷。

以下是记者当年与齐校长的对话访谈——

(以下记者简称“记”,齐栋简称“齐”)

任命:听完他的课,大家都服了

记:您当上校长的时候,杭高当时是炙手可热的重点高中了吗?

齐:我最初是在杭十四中当老师,后来调过去的。当时的杭高,离杭二中、学军中学的距离很远,也远远不如杭十四中。

记:当时调您过去,肯定是看中了您的过人之处。

齐:我是杭大数学系毕业的,是杭州第一个数学特级教师。

恢复高考那时候,我是当时数学命题组组长。十年文革,没有高考,没有课本,很多考生很久没有上课了,题目很难出。

之后,我又连续当了6年的高考阅卷负责人,算小有名气吧。

记:您当校长时才43岁,杭高有许多顶尖的教师,有人不服吗?

齐:我到杭高时先当教导主任,当时很多老师的资格都比我老。

进校第一天,上午放好行李,下午我就开始上课,教的是高三毕业班。我把那些老师都请来听我的课,听完后,人人心服口服。

记:您刚说到您当过6年的高考阅卷负责人,如今的高考很受重视,每个环节都很严格,当年的情况是怎样的?

齐:当时,我们数学命题组有3个人,在山上关了3个月,才出了卷子。

现在都有专车押送卷子,那时候,印刷都要我们盯着。印完,3个人蹬着三轮车送卷子下山。

考试结束后,再请浙大、杭大、农大的教授来阅卷,当时的大学教授也10年没上课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改卷,我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这么出题,应该如何评分。

校长:关乎教学的几把火

语文老师出了作文题,自己要先写范文,给学生看。理科老师也是,每年高考,学生在课堂考,任课老师在办公室考。

记:当老师,教学能力要过硬,那您觉得校长最重要的是什么?

齐:校长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首先要有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也就是不搞特殊化,当年我的奖金在学校里只能排到20位。

还有就是教学能力,所以我一直坚持授课。

记:所以您主抓的就是教学?

齐:对,我上任后烧的几把火,都关乎教学。

比如语文老师出了作文题,自己要先写范文,给学生看。也有被学生鄙视的,觉得我写得比你好,所以老师压力都很大。

理科老师也是,每年高考,学生在课堂考,任课老师在办公室考,如果考得比学生差,面子往哪里搁?

在考试之前,我还会要求各科老师都出一份模拟试卷,交给学校的评审委员会,看题型和知识点跟最终的高考卷有多少是吻合的。

记:这几把火一烧,老师们肯定都特别怕您。

齐:还有呢。我规定老师上课不准迟到,上课铃响前,我就站在教学楼对楼,36个教室尽收眼底,哪个老师迟到了,就记在小本子上。

我还会随意进教室听课,上课不过关的老师,都会被请过来听我上课。

当时也有老师偷偷在外面上课,帮其他学校上补习课。

我知道很多老师都在当时的体育场路中学上课,那边下课时,我就拿着笔记本,站在门口,出来一个记一个。

第二天全校开大会,我就当场宣布这些老师的处罚决定,后来他们就不敢了。

记:您就不怕他们跳槽到学军中学、杭二中去?当时,你们三所学校就pk得厉害。

齐:哈哈,三个学校争第一,都是公开的。

但我跟当时杭二中的校长徐承楠、学军中学校长陈士良私交都很好。我们每个月开一次密会,轮流做东,探讨教育改革、老师培养等。

比如1987年,第一次给教师评职称,我提出“低职高聘,高职低聘”。

学校有三个高级教师,我只聘他们是一级教师。因为我认为他们的教学能力不过关,这意味着他们的工资也要降一级。还有三个小年轻,本来是一级教师,因为教学能力强,我就聘他们为高级教师,工资也跟着涨一级。

这样才能避免论资排辈,年轻教师才能冒尖。这个改革就是我们在密会上讨论出来的,他俩不敢干,我干了。

改革:学生轻负担,老师重负荷

高一高二绝对没有辅导课或是周末补课,高三也只是周六上午上课,晚上没有晚自修。

记:做您的老师不容易,但做您的学生很幸福。您当年的学生就说过,他们是上午上课,中午打球,下午放假?

齐: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吧,杭州市教育局刚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轻负担 高质量》的文章,落到实际就是这样的。

下午学生不上课,但还是要待在学校,自由参加劳技、乐器等兴趣班。

高一高二绝对没有辅导课或是周末补课,高三也只是周六上午上课,晚上没有晚自修。

记:实施起来很有阻力吧?

齐:很多家长打来电话抗议,我就说了一句,看考试成绩吧。

当然也有副作用,我去听课,发现有老师只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你们自己看。

我检查备课笔记,发现其实是他自己没有备课。

要让学生负担轻下来,教师就要主动承受重负荷。现在一些教师,不进图书馆,不去实验室,不研究教育教学的改革,效率意识、学习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目前教师职业还缺乏相应的竞争性。

记:素质教育是老话题了。之前也有一些70后爸爸们很困惑,说他读书那会就说要减负,30年后儿子上学了,负担还是一点都不轻。

齐:实施素质教育要讲真话,做实事。现在大家都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但究竟有没有做,做得怎么样,只有自己知道。

有些地方,素质教育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要说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这恐怕是最大的阻力。

目前,整个社会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没有变,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没有变,这不能不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制约。

我们常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真要把负担减下来,不太容易。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李军良

值班编辑:倪王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