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代英豪,康熙在位61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逝世。后来,第四子胤禛,在一场残酷的皇权斗争中,成功地坐上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然而,到目前为止,胤禛是怎样坐上这个位置的,却一直是个迷。是不是真的按照圣旨,继承了皇位?又或者,为了继承皇权,偷偷修改了遗诏?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官方史书记载,继位合法合理
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皇帝曾下令四阿哥胤禛为皇帝代行祭奠。那时,康熙因病而在畅春园休养,却依然能够“静摄”政局,执掌朝堂。胤禛想要侍奉父亲左右,但因为祭祀之事非同小可,康熙下令禁止他离开。直到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身体状况忽然变差,才破例宣召胤禛到此。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还有理藩部的隆科多,都在这里伺候着。四阿哥还没有到,这个时候,康熙对他们说:“四阿哥胤禛品行端正、能力卓越,可以接任大统之位。”这时候,外面的几位王爷,都已经在外面等候了。
焦晃扮演康熙
展开全文
陈道明扮演康熙
胤禛到了之后去见康熙,康熙对他说,他的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胤禛听后晕倒在地,痛不欲生。到了晚上七点,康熙驾崩,隆科多将“遗诏”公布,四阿哥胤禛登基为皇帝,就是“雍正帝”。
根据以上所述,雍正皇帝的登基继位是合法的。
关于雍正得位不正的几种猜测
关于这一点,清朝官书众说一词一文,版本一致。后人依据雍正性格、才干、年龄、性情等诸多特征;康熙帝与康熙的关系与关系;从康熙帝临死前的遗嘱来看,雍正皇帝是按照康熙的“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来接任皇帝的。但在诸多的民间故事中,雍正登基为“不合法”、“夺权”、“弑父”。人们对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充满了怀疑与猜测。
通过总结与归纳,一般以下这5种说法:
一、 修改遗诏说
康熙本有一封手书,要将皇位交给十四阿哥胤禵,圣旨就在乾清殿的牌匾后面。然而,这封圣旨却被胤禛和他的同党修改了,将“传给十四阿哥”的“十”改为“于”。这个观点已成为民间普遍的认知说法。不过仔细想想,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首先,“于”写成“于”,把“十”换成“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次,按照道光帝立下的“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的旨意,用的是汉文和满文。因此,清朝时,“十四皇子”这个名字就错了,应该叫“皇十四子”,但若叫“皇十四子”,那就没办法更改了。而且,“十”与“于”在满语中是不能互换的。
道光帝立下的“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的诏书
传位雍正的诏书
此外,根据清史文献,“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 (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立储的圣旨出现在正大光明的牌位上,是从雍正开始的,而这个“秘密立储”是不是从康熙末期开始的,就没有明确文字记载了。到了这一步,可以肯定,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二、 参汤弑父说
康熙病重,在畅春园休养,四皇子胤禛奉上一碗人参。康熙服下后,很快就死了。
不过,根据史料,康熙略懂一些医学知识,但却不喜欢吃人参。他曾经说,人参适合于南方,而不适合于北方。(康熙《起居注》)比如,在江宁曹寅身患重病的时候,苏州的李熙曾经向康熙求过一次。康熙曾经在一份奏章上写过:“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可见,康熙很反感吃人参,雍正一直在暗中观察着他的父亲,自然知道这一点。所谓“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所以参汤杀父之说是站不住脚的。且皇帝的饮食起居控制非常严谨,普通的一道菜都是经过几道人的检查,试毒,相信雍正的政治智慧,不会做如此傻事,明目张胆的“下毒”更容易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 年羹尧遗子说
据说,雍正的母亲德妃入宫后,8月就诞下了雍正,因此,人们猜测年羹尧和德妃有过一腿,于是,雍正就成了雍正的私生子。因此,猜测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这个故事其实是后世杜撰出来的。
首先,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就在书函上痛斥年羹尧为“恶少”。其次,还有一个更为有力的佐证,就是在《起居注》中,雍正说:“朕长于年羹尧…”由此断定,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帮助他登上皇位,都是后人主观的猜测,无非是八卦流言。
年羹尧
四、害父篡诏说
王钟翰,这是清史学者,他在考察康熙帝之死和四皇子胤禛登上皇位时,有过一些不同意见。他相信,从康熙帝六十一年八月到热河,到十月份回到皇宫,他的身体很好。那时康熙不过是得了风寒,曾有过胤禛的亲信或派员来向皇帝问好,但康熙每次都以“朕体微愈”来回答。照此看来,康熙当年并无大病,也不至于“寿终正寝”。
可是康熙在病危之际,忽然暴毙,令人费解。事情发展得如此之快,极有可能是胤禛相信了传闻大阿哥胤禔可能继位之言,所以才会趁火打劫。他和隆科多等人联手,操纵康熙帝与外界的关系,杀死康熙,伪造圣旨,夺取皇帝之位。康熙皇帝驾崩后,只有隆科多一个人在宣读这份遗书,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疑的事情。
五、防内乱无奈传位说
康熙帝原本打算从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中选出继承人,而最后的人选则是四皇子胤禛,十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禵更是被任命为抚远大元帅,也就是说,康熙帝对太子人选确实很重视,胤禛是“太子候选人”之一,就证明了胤禛在康熙心目中的重视程度。自康熙四十八年被册立为王爷以来,胤禛在皇族中的声望越来越高,参加朝会的时间超过了其它的王子二十二次。
另外,康熙非常疼爱雍正儿子弘历这个皇太孙。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雍正是个后起之秀。
康熙与幼年乾隆弘历
还有一些人说,康熙帝本来是打算让十四皇子胤禵来当皇帝的,但是十四皇子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在边境了。如果把十四皇子胤禵叫回来,再宣读圣旨,恐怕会引起继任者的争斗,所以只能交给了雍正,保证大清正统的平稳交接。
康熙的十四皇子,胤禵
总结
总之,“雍正继位”这件事牵扯到了很多令人费解的事情。尽管现存的康熙传位遗诏是雍正皇帝正当继承大统最有力的证据 (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雍正皇帝的登基到底有没有正当性,都还没有定论。这不但是由于雍正登基时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更是在登基之后,他所做的许多怪事,特别是对功臣、兄弟、文人的大肆杀伐,更是让人捉摸不透。
而这道圣旨固然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终究不是康熙的亲笔,因此就雍正登基一事而言;这一切,都是“佐证”,无法成“凭证”。
不过,雍正确实是一位“ 勤政爱民”的好皇帝,虽然有一些过错,但是总体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一位很不错的“敬业皇帝”。
雍正在位只有十三年,算得上中国历史最敬业最勤奋的皇帝
最后再啰嗦上几句——目前,位于故宫西华门楼的中国第一档案库,现存清朝文献超过1千万册,而满族文献约200万余册。而在清代后期,顺、康、雍三代的官方文件中,大部分都采用了满语。当今之人,能看懂满族文字者,少之又少。既懂清历史,也懂满语,故能将其译成如此贵重的满族文献,更是凤毛麟角。中国第一档案室目前只有十多位专业人员,只根据最基本的翻译需求,对每个文件进行了一个简略的题目,查清了著录的著述及官衔。这一大堆文件要花300年才能完成。
或许在未来的300年里,总有一天,会有人在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一块珍贵的“文本”,能把康熙真正想要传位给 “谁” 的事情说得清清楚楚,那才是真正解决雍正继位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