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论 宋代 中国 画家 古代

艺雀艺术史论|中国古代美术-宋代人物画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9:30:04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宋朝延续300 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01

宋代人物画家

1.武宗元

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得“行云流水”的笔法。代表作品: 《朝元仙杖图》

《朝元仙杖图》

2.李公麟

他注重画的立意,构思出人意想之外,新颖而有深度。同时,李公麟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国画中的白描艺术, 现存《五马图》、《维摩诘图》是其白描艺术的代表作。

展开全文

《五马图》

《维摩诘图》

3.梁楷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 《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 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因其画风简练, 时人称其法为“减笔画” 。

梁楷《六祖伐竹图》

“六祖伐竹”表现的就是惠能在劈竹的过程中“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梁楷的《六祖伐竹》是其中年以后的作品,笔墨极为粗率。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点染游戏;欲树即树,欲石即石,“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梁楷似乎也参禅入画,视画非画了。

《李白行吟图》

梁楷《泼墨仙人图》

02

宋代人物画家

1.李成(919-967)

宋初杰出画家。字咸熙。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流寓青州(今山东益都)。因为信在“营丘”,故又称“李营丘”。

《宣和画谱》 说他擅长描写“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云雾之状”。其作品有:《盘车图》、《渔乐图》、《寒鸦图》、《山水图》等。现在保存的宋画中有他和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

李成《读碑窠石图》

2.范宽 (约950-1027)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 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雪景寒林图》即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雪景寒林图》

《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 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赏析

1. 范宽,北宋前期著名山水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他画的山水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溪山行旅图》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2. 画面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一线飞瀑从山腰间直泄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有行脚商人赶着驮货的驴群缓缓前进,它既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从整个画面看,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该画山石树木全用短条子皴和雨点皴法画成。

3.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合称“三家山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之后的“元四家”、明四家,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3.郭熙

字淳夫。河阳人。早年山水工致秀美,后师法李成。晚年继承李成的画风而又有自己的独创,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的水平。他重视意境,无论高山峻岭、长图大障,还是平远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

《早春图》是郭熙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 他用灵活的线条、笔墨勾勒出严谨的山石树林结构,“石似云根”、“圆润突起”,是为“卷云皴”。 鹰爪、蟹爪、松叶攒针是他常用来表现树林的符号。郭熙善于用墨湿勾淡染,淋漓滋润,以表现烟岚轻发、山光浮动的景象。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 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 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 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郭熙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 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4.米芾、米友仁为代表的文人画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用淋漓水墨画江上云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树木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追求的是苍茫雨雾中自然界的特殊韵致。图开卷便是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化,山形逐渐显露,重叠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林木疏密,表现远近与层次,此段山水清晰,显露了真实。但末段一转,山色又隐入淡远之间,处处体现造化生机。该图中作者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这更让观者明白, 原来“奇观”之“奇”,在于奇景、奇情、奇境,而更在于心源和手法之奇!

什么是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宫廷绘画(画院)和民间绘画。文人画起于宋代。苏轼所提倡的“墨戏”、“士人画”,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开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山水画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 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画”一词,推王维为始祖。文人画家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 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他们强调气韵和笔墨情趣,多为抒发“性灵”之作,标举“士气”、“逸品”,注重意境的缔造。明代中期,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并对清代的中国画产生巨大的影响。

5. 青绿山水画

王希孟,北宋(1096—?)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千里江山图》纵51.5 厘米,横1191.5 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赏析

1. 作者王希孟,北宋末年画家,画此图时年仅18 岁。此画全卷长近12 米用整幅绢画成,是古代青绿山水画中的巅峰之作。

2. 在这一作品中,王希孟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散点透视,以精微的笔法、浓烈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此画虽然采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但它没有像大多数青绿山水画那样,把重点放在殿堂楼阁、仙山海市、逸民隐士等描写上,而是着重画出千里江山的壮阔。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表现阳光的感觉上所采用的巧妙手法,这就是一方面通过色调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景物的高低远近,产生一种阳光扑面的感觉;另一方面,又通过河水的波光闪烁,体现出阳光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光感,更增加了河山的壮美。

3.《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也是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6.南宋四家

(1)、李唐

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北宋徽宗时画院画家,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金兵攻破汴京后,他辗转到了临安,以卖画为生。年近80被举荐入宫,授成忠郎、画院待诏,颇受高宗赵构赏识。擅长山水及人物故事画。山水取法荆浩、关仝及范宽而有所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积墨深厚,开南宋一代山水画新风。

《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故宫博物院藏的《长夏江寺图》为绢本重青绿设色,虽为青绿山水,仍以墨笔勾皴为主,勾勒挺健多断折,皴笔横劈竖砍,放纵自由,以"大斧劈皴"和青绿着色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造。

《万壑松风图》

李唐也擅长历史故事画,故宫博物院藏其所绘的《采薇图》卷和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晋文公复国图》卷都是借古喻今的作品。 《采薇图》描绘了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最终双双饿死的故事,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

《采薇图》

(2)、刘松年

钱塘(杭州)人,宫廷画家,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他的山水、人物都有很大的影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分四段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并穿插以人物活动。绘画风格显得精细秀润一些,与李唐的气势雄壮形成了对比。

《四景山水》

(3)、马远

字遥父,山西永济人,宋光宗、宁宗时的画院待诏。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都是画院画家。他近承家学,远学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南宋后期院画有很大的影响。

《踏歌图》

他的山水画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时人称之为"马一角"。 在用笔上,他扩大了斧劈皴法,画山石用笔直扫,水墨俱下,有棱有角,其法称为“长斧劈皴”。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画中远峰巨石下,竹翠柳疏,几个老少农民歌舞于垅上,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其他代表作还有《黄河逆流》、《寒江独钓》。

(4)夏圭

字禹玉,钱塘(杭州)人,宋宁宗时画院待诏。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夏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画面上巨石远山、丛林茂树、楼观村庄等都布置得疏密有致,笔法坚挺峭秀,将烟雨迷濛的江南景色,描绘得极其清幽秀丽。

《溪山清远图》

他的另一代表作品《山水十二景图》卷现只存四景,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各自独立成章,但在布局上却连为一气,描写江天空阔的黄昏景色。夏圭的小幅作品,大都笔法简括,墨色苍润,诗意浓厚,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为其代表。另有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也是夏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