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鸟 北京 何以 成为 天堂

北京何以成为“候鸟天堂”?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8:50:04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早春的北京,正值候鸟迁徙季,很多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里出现黑颧、大鸨、震旦鸦雀、白骨顶鸡、斑头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可谓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还有大批绿头鸭首次现身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针尾鸭、斑嘴鸭、灰鹤、天鹅等一起觅食,令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拍鸟人喜出望外。

北京作为世界上8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亚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在适当的季节多一些鸟类也属正常。不过,以前候鸟在北京的停留地主要为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两库区,因为这里水面大,食物较为丰富,人也少,便于鸟儿充分休息,吃饱了赶路。

展开全文

近年来,随着北京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能够满足候鸟停留条件的地方越来越多。仅去年冬天以来,迁徙到北京的候鸟就有300多万只,有的由候鸟变成了留鸟。比如,去年秋季迁徙到密云水库的17只大天鹅选择留下来过冬,成为这里的“常住客”。北京鸟类种群在不断扩大,其中不乏珍稀、濒危鸟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鸟中大熊猫”震旦雅雀、世界珍稀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等等。

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显示,目前北京拥有野生鸟类503种,占我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毫无疑问,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18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时,明确提出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突出“近自然”理念,以“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为植物选择标准,注重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隐蔽地,并为黑鹳、褐马鸡等重点保护鸟类设立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其中,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了让候鸟们“吃好喝好”,从2020年起,首次创新性地试种鸟粮田,种植规模从最初约31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516亩,种植有玉米、高粱、大豆、谷子、荞麦、黍子、油葵等农作物,呈多块分布在湖区周围,被称为“候鸟食堂”。据悉,在越冬迁徙高峰期,每天有几十种、上万只候鸟光临此地,包括灰鹤、大鸨、红隼、白尾鹞、白眉鹀、楔尾伯劳、蒙古百灵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为了给动物们提供栖息、繁殖的乐土,坐落于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率先建设生态保育核,局部保留荒野状态,营造近自然的栖息环境,并种植大量的食源蜜源植物,形成完整的小动物美食供应链。如,春有甜美的花粉、花蜜,夏有多汁的桑葚、甜脆的杏子和李子,秋有成熟的山楂、海棠、柿子,各类饱满丰腴的种子;即便到了萧瑟冬季,也有大量坚果可以享用。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只有一年多,就已经监测到70多种飞禽走兽,其中同样有很多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如猎隼、大鸨、豆雁、雀鹰、灰脸鵟鹰、纵纹腹小鸮、短耳鸮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也是鸟类最为安稳的家。“十三五”以来,北京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2万余公顷,全市湿地总面积已达6.21万公顷,吸引各种品类的候鸟越来越多。从密云水库的鸬鹚、苍鹭、黑鹳、白枕鹤,到汉石桥湿地的银鸥、翠鸟、小䴙䴘、大天鹅;从野鸭湖的金雕、遗鸥、白头鹤、东方白鹳,到牛口峪湿地的黑天鹅、红嘴蓝鹊、北红尾鸲、棕头鸦雀……这些湿地不仅极具生态价值,而且社会效益巨大,越来越成为招商引资的新招牌、新名片。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北京除了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动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优化整合之外,还将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设小微湿地50处以上,持续发挥湿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示范作用,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文/董聚山

图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