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很多,人们阅读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迷茫,因为有的经典出现了相互抵牾的现象,甚至有些经典根本不能给人以启迪,反而影响不好。那么,究竟谁来定义经典?
所谓的经典能够经得起时空检验,而检验过后,伟大的作家自然会登上经典的宝座,二流作家等而下之,甚至他们的作品不能成为经典。但是,现在文化趋于多元化,人们对经典的解释和定义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不同于古代的定义。经典作品经历时代的检验,同时也经历了很多朝代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检验,能够被放过去,也能够给人们以启迪。但是,权力都在参与经典的定义,甚至成为决定力量。布仑斯在一篇关于“经典”与“权力”的文章中说道:“所谓经典,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它是一种属于权力的东西。”无疑,这是一种以权力准则代替文学准则的言论,有着一定的意义,但同时忽略了文学本身的重要性。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用权力干预文学经典的事情成了常态,也成了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哪个统治者都不希望作家写出颠覆朝廷的著作,也不希望朝廷方面轻易放过作家的言论。于是,在权力的操控下,作家们大多不敢写什么反叛的作品,就连《水浒传》出现之后,都遭到禁毁,而《红楼梦》也遭到了禁毁,理由是“诲淫诲盗”,后来思想开放了,两部书才被解禁,被放开。还有先秦的一些诸子文章,被后代的统治者改编,已经失去了一些面貌,却成为经典,依旧在流传。儒家的学说要依附于朝廷权力才能获得大面积传播的可能,于是从孔子开始,就要依附于权贵,却终究只是提倡仁义道德,内在的强硬手腕却是法家的东西。儒家经典被改变,却堂而皇之进入私塾,让学生从小就学习。其实,学生学的都不是原原本本儒家的典籍,而是被统治者改编的东西。学生小时候没有什么鉴别力,就认为是真的,是对的,以至于有些人科举高中之后,还要学耿直的贤士,结果被贬,有的还被杀头。经典害人,并非只是洗脑,而是流于表面的虚假,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佛教思想创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世俗功利化特征,而是释迦牟尼悟道之后的体验,是劝众生不执着于外物和欲望,而是放下一切执念,返观内照,获得内在精神的自由。后来佛经发展成为牟利的工具,从烧香拜佛开始,到捐功德钱,无不是盈利。道教的思想也是如此,原来是炼外丹,经过检验,炼外丹那比较危险,尤其是服食仙丹之后,有可能会吃死人,就转而修习内丹术。到现在,道经里面很多文章都充满了谶纬迷信思想,并不可取。不过,佛教和道教提倡的世界观和道德,却是值得肯定的。
儒家经典成了正统之后,佛经和道经被排斥在外,毕竟科举考试的时候用的大多都是儒家经典,而不是佛经和道经。如此一来,儒家经典就成了被改写之后迅速推行甚至好几个朝代都在用的课本。经过权力的定义,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不过,经典也就成了一种对读书人的束缚。从小就读就背的经典,可能会影响人的一辈子,让他们自动排斥其他的经典,而专注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尤其是考试制度,会让书生们寒窗苦读,甚至有的人要考一辈子,还有考不上而自尽的,就真的成了悲剧。
展开全文
除了权力的干预,文学自身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著名文学理论家布鲁姆出版了《西方经典》,来重申“美学价值”的独立性和必要性。他一反当前经典作品政治化与实用化的强调,呼吁大家以“怀旧”的精神来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根本文学性。不过,他在书中对西方纯文学的强调,以及他对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化运动的攻击,处处表现出“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并不可取。文学本身有着一定的规律,并非都受到权力的强力干预。在战乱时期,在饥荒时期,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的宽松时期,文学会获得蓬勃发展。毕竟,没有了权力太多的干预,让作者如释重负,写民生,写自己,写虚构的故事,都在用文学指向当时的社会。如此一来,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会出现很多经典。要是没有这样的环境,文学大多会在权力的夹缝中生存,甚至会被权力和资本误导,误入歧途。作家创作的时候有着强烈的主体性特征,也有创作期待,心里装着读者,但并不能说作家一定会写出经典作品,也不能说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一定是伟大的作家。很多作家只是混饭吃,并不能写出经典作品,而一些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又有些被权力和资本绑架的窘境,没办法才写出了那样的作品,恐怕他们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作品吧!
现在的社会趋于多元化,经典不是权力说了算,也不是资本说了算,而是要经过时空的检验,经过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是,在权力和资本打造的互联网生态下,很多人已经不读书了,当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经典了。但他们都感觉很快活,会挣钱,也会花钱,会忍耐,也会享受,还要经典干什么?
经典的缺失,或者说阅读经典人群的缺失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或许,很多人的内心已经荒芜,精神已经颓唐,只是被物欲刺激之后还有些起色,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不如读一读经典,虽然经典总是被定义,甚至被绑架,被植入东西,但开卷有益,还是能获得一些独特感受的。
没有纯粹的经典,也没有纯粹的文学。有的只是权力和资本的左右,是人心的蜕变,也是文化的改写,经典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