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马云银,是从农历腊月十八日开始煮羊骨的。她所在的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李田楼社区,如今家家户户是黄白相间的独栋小楼。马云银家小院里的炉火,终日煨着羊肉汤,骨头呲呲冒白泡,水不时加入。若有客人拜访,会随时有一碗羊肉汤招待。
大年初一,单县人凌晨五点就起床,吃完饺子、把炉火加好炭后,邀请同宗兄弟姐妹去串门拜年。“身体可好?”“能喝几碗羊肉汤?”年轻人向老人这么打招呼。在当地人看来,只要能喝羊肉汤,就是有福气之人。
从清嘉庆年间开始,这座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平原县城,便把羊肉汤作为最重要的待客之物。“单县羊肉汤”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商号遍布全国各地。但每逢春节,身在天南海北的单县人更愿意回到故乡,品尝父母亲手熬制的羊肉汤。
单县羊肉汤。受访者供图
返乡第一件事,先喝碗羊肉汤
从北京市亦庄到李田楼社区,需要9个小时的车程。李伟到达李田楼镇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八凌晨五点了。他刚要敲门,母亲在楼上看见他背着行李回来,打开大红门后,从炉子上舀出一碗羊肉汤。
羊肉汤是白色的,里面有羊骨棒和羊油,鲜洁清香、不膻不腻,喝完一碗后,能让人从内到外暖和起来。
阳台上悬挂着羊腿,冻得硬邦邦的,李伟知道,这是用来年后招待客人的。羊腿是当地人认为最好吃的食物了,嫁到外地的女儿经常打电话给老家的父母:“一定要给我留个羊腿啊,我们回家就要啃。”
单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最高点不到60米,是典型的华北平原地貌。这里雨水充沛,没有人居的地方,会自然而然地长出一尺来高的绿草。这为养羊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单县传统农村养羊的多。在十多年前的村庄,经常能见到八九岁的孩子牵一只黄狗、赶三十来只慢吞吞的羊,去水边吃草。草丛把小湖泊围成圈,人躺在草地上,羊群在水边啃草、喝水,等到黄昏落日,水面波光闪闪,狗不停地朝林子里的野鸡、野兔吠。孩子就要赶羊群回家了。
展开全文
这十年,这座户籍人口过百万的小城,成为劳动力输出地。年轻人去苏州、济南、青岛、北京等地务工、做生意,不少人积累了一些财富,不再让孩子们放羊。但牧羊的故事,成为温暖的集体回忆。
围炉煮汤水,一大早向老人拜年
大年初一凌晨五点,李伟就被父亲叫起来,让他去社区里几位长辈家拜年。李伟出门,看到同宗的两位兄弟在门前等候,两人冻得缩手跺脚。近年来,当地限制烟花爆竹燃放,李伟觉得社区有些清冷。
他们一早上要去十来户老人家串门,被拜访的老人年龄多在80岁以上。年轻人去拜年有个讲究,刚进院子就要喊一句新年好,等入了正房,问老人们能吃几碗饺子、喝几碗羊肉汤。老人会从茶几上抓糖块、瓜子,要后辈坐下来多停留会儿。一般不会有人坐下来,要推辞说还有人家去拜访,等年后有空会常来。
老人们口中的“坐下来,多聊会儿”和年轻人口中的“年后会常来看看您”,都是客套话,双方都不会当真。而且人们都清楚,一年很可能只有这么一次互相见面的机会。等到年假结束,老人们会继续留在自个房间里养老,而年轻人要返岗工作。
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除夕夜围着炉水聊天谈心。农耕时候,邻里乡亲是合作关系,想要浇地、翻地,凭一户人家很难完成。春节期间正是农闲时,人们便在此时一块儿围炉喝酒喝汤,联络感情。而小孩们则会捡一处空地,点燃柴禾,烤火讲故事。
游子辞乡,带上一瓶家乡的香油
李田楼社区的人们总体上生活比较殷实,但这里的人们生活节俭,不擅长歌舞,也不鼓励子女经商,比较认同通过读书上学来实现人生价值。李伟从小就听家乡的长辈说,勤劳致富但又生活朴素的人,是最受人尊敬的。
不同于山东东部有秧歌、大鼓、柳琴戏等民间戏曲的浓厚底蕴,单县民间对娱乐演出的需求相对寡淡。上年纪的人会变得越来越稳重,他们更喜欢欣赏、练习毛笔字,听听评书和一些诗词朗诵。
传统春节,单县乡村里很少有自发的聚集性娱乐活动。有的村里会有一两个擅长毛笔字的老人,是村里人心目中的“乡贤”,他们给村里人写春联、摹年画。
正因为对生活极务实的态度,单县人在饮食方面下足了功夫。过年了,社区、村镇的大多超市已经停业,但香油坊却始终开着。有香油坊的街,香味扑鼻。每年正月初四初五,人们离开家乡,有人会专门买上一瓶香油带走。
在单县,不少村里的香油坊始于清代,他们一开始采用传统石磨生产,油香迎风香十里,周边县的人俱有耳闻,香油坊也从一两户逐步增至许多。随着时代变迁,推磨的方式由人力推磨到毛驴拉磨,再到电力带磨,但制油人的匠心不变。
“老家的香油,质量最好。”在天津居住多年的老者,返城时带走了两瓶香油。他双鬓微白,说出的单县话地道正宗。
到了早晨,香油坊的香雾开始升腾,绕在社区周围连成屏障的树冠上,红瓦、白墙、黄楼、绿树、白烟,自成一景。初七过罢,过完年的游子到了离乡的时候,远处隐约传来苍劲有力的声音,“磨香油咧,喝羊肉汤!”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白爽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