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摩 西行 面壁 去往 飘然

赵慎珠:面壁九年后,达摩飘然西行去往何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3:27:02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绘图:范增

2500年前,印度圣人佛陀在灵鹫山为大众说法,他拿出一朵莲花示众,一言不发。众人皆困惑不解,只有迦叶尊者会心微笑。迦叶与佛陀有了共鸣,佛陀将禅心传给了他。

于是迦叶成为禅宗的初祖,禅宗在拈花微笑的一花一笑间诞生了。

虽然2300多年前,庄子的著作中便有一篇“颜回忘坐”,描述颜回的打坐境界,但是中国的禅起源于印度的禅那,是在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由菩提达摩带到了中国。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悟出禅宗,开始“随其所止,诲以禅教”的弘法,便有了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二入四行论等达摩禅法语录,后世合称为《达摩四论》。

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门派,后人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有一天达摩在嵩山五乳峰的那个山洞中轻轻坐下,面对石壁,盘腿闭目,五心朝天……张开眼时,已是“九年面壁祖佛成”,石壁上留下清晰身影。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筯骨,飘然而去。

他去了哪里?

熊耳留只履

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位于陕州西李村乡的熊耳山下,距三门峡市53公里。熊耳山南、北两峰并列,《水经注·洛水》记载它:“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

8月29日,拜谒空相寺,此时,天空湛蓝,白云朵朵,鸟语如歌,寺院格外宁静。

空相寺在熊耳山西峰脚下,坐北向西,依山势而建。寺院有高大的牌楼、山门,达摩殿、僧房宽敞阔大,白墙灰瓦,清新素雅。

一踏入那隋唐风韵的楼阁式山门,便行走在了达摩的故事里。

迎面的古塔,古朴高大。塔为连体青砖结构,两层方形基座,塔身为七级八角形,每层均系风铃,顶部有莲花聚宝盆,第二级腰部有砖雕花卉图案,每面有两幅,共16幅。蓝天下的古塔看上去格外庄严大气。

展开全文

释延慈法师望向古塔,娓娓道来。史籍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又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12月在禹门千圣寺讲学时圆寂,终年150岁。众僧徒悲痛至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二年后,积庵禅师修建了达摩塔。

禅祖深入人心,古塔多次修补,现存的这座塔,是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重建,2004年又进行了修缮。

少林寺称禅宗祖庭,空相寺为初祖葬地,可谓“禅宗初祖连双寺,空相圣地系两国”。

达摩的圆寂,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宋代释道原撰写的《景德传灯录》记载,达摩逝后三年,北魏使臣宋云从西域取经返回,在葱岭遇到达摩,见他杖挑只履,翩翩西归,就立即报给皇帝。皇帝听说后,命人挖开了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箱,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

这个传说,也刻录在少林寺碑廊内的一通《达摩只履西归相》碑上,它立于金代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碑顶部记:“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胡适先生评价这个传说为“后起的神话”。吉林大学教授邱高兴认为,复活的达摩,标志着他从历史人物向一个宗教象征的转变,而这个转变,让达摩有了一个不朽的、永恒的人格形象。

达摩的圆寂,史书也有不同的记载。道宣《续高僧传》说他“灭化洛滨”,《旧唐书》则记述为“遇毒而卒”,说法不一。但达摩葬在熊耳山,起塔定林寺之说,却是史上统一的,这也应了达摩大师自己的话(梁武帝所传的达摩“自言”):“我则何有?熊耳山下一塔岿然,骸葬翠形游!”

达摩塔(资料图片)

金陵语不契

相传,达摩的圆寂,还让一位皇帝忧伤不已,他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亲自撰文,赞颂达摩聪慧博闻、广见多识、能言善辩的才华,颂扬他不辞艰辛、天竺东来、誓传师化的决心,以及理论之博大精深,行动之神秘莫测。

一段内容丰富、文辞优美的追忆,刻录成碑,留在了空相寺内。

站立在寺院内,仔细端详这通古碑,它由青石制成,长方形,碑首雕有二龙戏珠图,气势雄伟。虽经风雨剥蚀,碑文仍依稀可辨,碑题单独一行,其文为《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文楷书书写,字体瘦削,章法严谨,注明“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岁次丙辰十二月十五日御制”。

这篇感人至深的碑文,也表达了作者与达摩见之不见、逢之不逢,对其理论不理解的悔恨心情。

一切的悔恨源于一件往事。

传说达摩来到中国,梁武帝请他到金陵(今南京)问道。

梁武帝问达摩:“我造寺庙、抄佛经、度和尚无数,请问我有多少功德?”

达摩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又问:“佛法圣教的第一义谛是什么?”

达摩回答:“廓然无圣。”

梁武帝又问:“在我面前者是谁?”

达摩说:“不识”。

两人言语不契,话不投机,达摩离开了南京。

这件事最早记载在《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到《景德传灯录》时,谈话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胡适先生在《菩提达摩考》中谈到这个故事说:“这一件故事的演变可以表示菩提达摩的传说如何逐渐加详,逐渐由唐初的朴素的实际变成宋代的荒诞的神话。”

如果两人的谈话内容属于“逐渐加详”,那么空相寺的这个颂碑,还是梁武帝所立吗?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纪华传在《菩提达摩碑文考释》中说,菩提达摩碑文署名为梁武帝撰述,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陆续在河北磁县的二祖山元符寺、河南的少林寺和熊耳山等处被发现,三块碑除个别字句有所差异之外,内容高度一致,碑文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但是学界一致认为,达摩碑不是“真正的原石原碑”,碑文也不可能是梁武帝撰写的。

专家认为,碑文大致产生在唐开元十六年至二十年间(公元728年至732年),撰写的目的,是要提高禅宗的地位,扩大禅宗的影响,特别是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空相寺的这通碑,碑刻刚健遒劲,刻工精湛,被誉为“鸿碑妙文”。纪华传认为,虽然它是后人假托梁武帝所撰,但它似乎是三块碑中的第一块,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日本学者小岛岱山甚至认为:“通过对菩提达摩碑文及其内容进行严密详细之研究,将会构筑起一部全新的早期禅宗史和早期禅宗思想史。”

绘图:齐白石

航海西来意

话说当年达摩告别了梁武帝,准备离开南京,他走到了长江岸边,望着波涛汹涌、辽阔无边的水面,正思忖着怎样渡江。

有人说,他随手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翩然过江,到了北魏都城洛阳。

一根芦苇也能过江?

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

中国佛教史专家曹仕邦先生考证,“一苇渡江”的传说,最早记载于克勤禅师的《碧岩集》,作者本人也持怀疑态度,认为应该把它归为“赞叹之言”。

“一苇渡江”邮票

这一传说却是流传久远,给达摩增加了奇幻的色彩。在少林寺内,就存有“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这通碑立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寥寥数笔,就描绘出生动的圣人形象。他双目炯然,额头宽广,腮络须,大耳环,神情俊朗,梵僧模样,这一形象也成了达摩的特殊标记。

达摩是从哪里航海西来的?到底是何模样?《洛阳伽蓝记》说他是波斯国人,《续高僧传》说他是南天竺人,不论哪一个国家,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

空相寺内,竟然能见到一个难得的早期达摩形象。达摩造像碑,最初是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所立,释延慈法师说,这通碑高1.2米,宽0.5米,是明代复建重立的。碑的正中是达摩大师站像,头罩祥光,宽袍大袖,单线条阴刻,用笔流畅,形象逼真,右上侧刻了四句偈语:“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精确概括了达摩在华的经历。

这个略显普通的凡人形象,或许更接近他本人,这给后世多出了一种想象:原来禅祖是从一个平实的历史人物逐渐转化,最终才成为具有种种魅力的一代宗师。

查阅资料时发现,在中国美术史上,宋代以前的达摩外形,和一般的罗汉、比丘没有多大的差别,南宋之后,随着禅余水墨画的兴起,各式的达摩图像不断出现,主要特征是高鼻子、大眼睛、粗眉毛、宽而秃额头的顶门,有时还会加上头披风帽(或斗篷),以及耳长穿耳环等。

元代以后,画十八罗汉画,必有达摩,有时披斗篷,有时具梵相,有时提着鞋子表示只履西归。那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一个具有无上法力的达摩尊者。

达摩造像图

一花开五叶

达摩离开了少林寺,为何会一路向西,来到定林寺传法?

据清代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至75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定林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它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中原佛教四大名寺。位于崤函古道附近的这个寺院,彼时声名远播。

这个著名的寺院,又为何由定林寺改名为空相寺?胡适先生在《菏泽大师神会传》中,当代禅宗大家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对它多有推测,似乎无法圆融。

推测之事,因为一次偶然,给出了准确的答案。2004年2月29日,空相寺的几个小和尚正在寺院植树,突然触碰到了一块石碑,谁知竟发掘出了“镇寺之宝”——唐代碑刻《汾阳王置寺表》。

该碑立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九月,立碑人是汾阳王郭子仪后人。碑文大意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到定林寺朝拜达摩圣迹,并许愿若达摩禅师福佑,平定叛乱,必当奏请朝廷,“特加崇饰”,给予特别的荣耀。果然,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即书奏朝廷要求重修寺庙。半年后,朝廷钦赐“达摩禅师宜赠谥号圆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

由此可见,定林寺易名空相寺,是唐代宗李豫钦赐,并且追加达摩为“圆觉”禅师,达摩塔为“空观之塔”。

这通唐碑,对于研究佛教禅宗及空相寺兴衰史、郭子仪与空相寺的关系,空相寺地理沿革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之后,空相寺鼎盛一时,寺内拥有僧徒800余人,香客无数,各种殿房400余间,占地8万余亩,“规模宏大,观者夺目”,号称繁盛。

与此同时,达摩传播的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发扬光大,传承后世。正如达摩所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空相寺山门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历史专家李久昌说,西来的印度佛教,在中国广泛吸收了儒家、道家思想的实用理性的智慧,剔除了佛教中的狂热和极端成分,使之成为一种通过心智活动,进行个人修行的特殊方式。禅宗因此被冠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禅宗寓修行于生活。达摩禅是体悟生命之后,当下的生活态度。参禅悟道,为的是此生能成为身心的真正主人。

离开空相寺时,正是夕阳西下,金色撒满山谷,青山一任相看,梵乐随风飘荡……

《河南日报》2016年9月9日第11版

(作者:赵慎珠,系高级编辑,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负责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