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 援藏 养牛 西藏 退休

【援藏记忆】张新慧:退休之后到西藏继续养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1 17:02:10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编者按】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关于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以来,先后有近12000名援藏干部人才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兄弟省市及各行各业的深厚情谊来到高原,扎根雪域,脚踏实地,留下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援藏的经历,也成了他们最宝贵的记忆。

一次跨越长城的援藏干部采访是怎样的体验?从北京市西城区出发,向西北方行进,车程90多公里,跨越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我们到达了位于延庆区的北京奶牛中心延庆基地。

北京奶牛中心隶属于首农食品集团三元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奶牛良种繁育及供种基地。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喝到的每四袋牛奶中,就有一袋是来自这里的种牛后代所生产的。

延庆属于北京郊区,山区面积占72.8%,初冬的气温要比城区低上几度。放眼基地里的大片田地,枯黄的草木已分辨不出是什么,加之远处的山和冬日里的咧咧风声,莫名让人想起了遥远西藏的牧场。

图为位于北京奶牛中心延庆基地的北京市种公牛站局部 摄影:杨月云

【来自东北的“牛爸爸”】

如同这朴实无华的种牛站,援藏干部张新慧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的贴地气儿,一口熟悉的东北口音让人感到亲切质朴。2001年,张新慧作为北京市引进的技术人才,举家从黑龙江迁入北京。大学毕业至今30多年,张新慧一直从事奶牛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奶牛繁殖实用技术推广工作。

“干我们这行的,大多数时间都在郊区,包括在北京养牛,因为养殖场都建在郊区。”因为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西藏,即便都是远离繁华的市区,张新慧也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虽然我已不是援藏干部,但我仍然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我的单位北京奶牛中心也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企业会员,先后三次派援藏干部前往拉萨援建,对于西藏的帮助我们一直都在做,并且会一直做下去。”距离张新慧第一次进藏已过去20多年,但他与西藏的情感却越来越真挚,作为北京奶牛中心主任助理的他二十多年坚持进藏开展技术服务,在良种培育和脱贫攻坚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展开全文

图为张新慧在介绍优良牛种 摄影:杨月云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牦牛则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品种,也是多用途的一个畜种,能耕作驮运,被称作“高原之舟”,肉可以食用,产的奶可以做酥油、酸奶、奶渣,牛皮可以做皮具,牛毛可以编织帐篷,牛尾可做工艺品,晒干的牛粪又是天然的燃料……浑身是宝的牦牛,与西藏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001年,张新慧第一次去西藏。在刚刚举家迁入北京还没有适应新生活之时,就踏上了去西藏拉萨市娘热乡的帮扶之路。2006年7月6日,张新慧乘坐刚开通六天的青藏铁路列车第二次进藏,带着娟姗牛冻精到拉萨给黄牛和牦牛人工授精,那也是张新慧第一次接触牦牛。通过人工授精改良后的黄牛,其母牛所产牛奶的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高,非常适于藏族同胞制作酥油和奶酪,成为深受农牧民欢迎的重要牛种。2007年至2010年,作为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张新慧在当雄县开展牦牛提纯复壮和野血牦牛扩繁工作。

【帮农牧民算好“一笔账”】

当雄,藏语意为“天选牧场”,位于拉萨市北部,距拉萨市中心170公里,是拉萨市唯一的纯牧业县。当雄草场广阔,优良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的68%。

当雄牦牛冻精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唯一一座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种公牛站,当年(20世纪80年代)是在多方面多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在那时,北京奶牛中心就已经开始在技术、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其提供有力帮助。

图为张新慧在工作间歇,与牦牛“合影” 张新慧供图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牦牛的养殖方式一度还停留在原始状态,生长和繁育受水草生长和季节变化影响,年景好就长得好,但到了冬天由于采食不足就又瘦回去,长成什么样,基本是靠天吃饭,受自然条件影响巨大;加之又有近亲繁殖方面的影响,退化比较严重;先进的技术使用和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当地的技术人员掌握的水平程度也不同……这些都是张新慧到西藏时所面临的情况。

张新慧介绍说,牦牛正常的怀孕期大概280天左右,如果饲养管理各个方面都能跟得上,可以实现一年生一只小牛犊。“母牛产了犊,它才能有奶。有奶,牧民才有收入,留足他自己吃的牛奶以外,有多余的,也可以向市场销售。但是如果两年或三年得一胎,他们养的牛虽有好多,其中不生犊的这一年就相当于空养白养,所以养殖效率很低,我们看到这个现状真是替牧民们着急。”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张新慧和同事们从多方面入手。对牦牛发情期进行技术干预,通过人工授精缩短母牛的胎间距;导入野血牦牛的基因,从体型、产奶量、产肉量、耐粗性各个方面提高后代牦牛品质,遏制退化趋势;强度育肥,冬天进行科学补饲,尽量缓解牦牛掉膘。更重要的是,通过成功案例,逐步消除牧民对技术干预的顾虑,普及更为科学有效的养殖方式。

“奶牛每提升100斤产奶量,大约能给农牧民带来1000元收入增长。如果牧民家有5头产奶牛,每天能卖一坨酥油30多元,几天卖一桶奶渣100多元,两项奶产品一年大约收入两万元。”张新慧心中一直有一笔“账”,这笔“账”关乎于农牧技术改良给农牧民带来的收益,关乎于农牧民的生活质量。

在西藏期间,张新慧和团队的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为探讨放牧条件下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他和同事一起用野血牦牛冻精改良家牦牛3000头,创造了牦牛改良史上的 “吉尼斯世界纪录”。他恨不得把一天当成十天用,给所有的空怀牛都配上种,恨不得让所有基层技术人员都能掌握和推广新型实用技术,解决更多牧民的问题。

【开着“房车”继续养牛】

与牛陪伴一生的张新慧虽已临近退休,提起工作依然“牛劲”十足,干劲满满。如果说三年的援藏是组织赋予的光荣任务,那二十多年的持续帮扶却是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张新慧热爱质朴的藏族牧民,他一直记得到牧民家里的场景。每新到一家牧民家里或帐篷中,先别管干不干活,牧民都先邀请坐下喝茶,喝好了再谈干活。虽然牧民家里并不富裕,但都把家里最好的食品拿出来招待他们,碗里的酥油茶就算一直在喝,也总是满的。牧民的质朴热情,让他恨不得把掌握的技术倾囊相授,也让他选择一直在这里帮扶。他想通过技术改良,让牦牛养殖的劳动强度下降,收益增加,让牧民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张新慧热爱自己的工作,在西藏,他一直在和时间赛跑。由于牧民居住点的分散,在牦牛繁育季节,他和同事们前一天夜里11点才返回站里,第二天6点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又带着设备器材出发,驱车100多公里,8点左右在牧民起床时赶到放牧点,再次开启一天的工作。

图为张新慧和同事们在工作中 张新慧供图

回到北京后,张新慧一直在关注西藏与涉藏州县奶业的发展,坚持跟踪黄牛改良项目的进展,随着改良项目前往西藏,前前后后去了几十次,也一直关注着当雄牦牛冻精站的发展,关注着牦牛的提纯复壮。2020年,张新慧重返当雄。路比从前更好走了,冻精站从当雄县划归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管理,技术力量也明显增强了,让他感受到了自治区层面对牦牛改良这项工作的重视。同时,他也发现基层迫切需要留住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

对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张新慧认为,从适应性来看,用西藏本地的黄牛作为母本进行逐代改良,可能要比直接从内地引进良种要好。牦牛也好,黄牛也好,世代间隔比较长,要想做出效果,需要一个持续改良加强的长期过程。

纳木错就位于当雄和那曲市班戈县之间,辽阔的湖面和美丽的容颜吸引着世人。援藏期间,张新慧下乡时经常路过,对纳木错印象深刻,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路过。“原本想着三年援藏时间很长,许多风景可以慢慢去看,可等要离开之时才发现,许多风景都没有时间去看。”

在北京奶牛中心的停车场上,有一辆小巧老旧的拖挂房车,张新慧说,这是他最近在二手网站买的。“等我过几年退休了,就开着它去西藏。”就在我们以为他终于有时间可以游览山水时,他又补充道:“我要接着去给那里的牦牛进行人工授精,传授技术,继续养牛。”

来源: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月云 赵振宇 姚浩然 陈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