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世 头发 粉色 暴力 何时

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24岁女生离世,网络暴力何时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0 11:55:05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又一起因网暴而酿成的悲剧发生了。

2月19日,浙江杭州。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患抑郁症的24岁女孩郑灵华离世。

2022年7月,在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后,郑灵华在爷爷的病床前记录下了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照片里的她留着粉色中长发,没想到被网暴指责她染发不“正经”;批评她不配做老师;甚至攻击她生病的爷爷,以及用更难听的词语对郑灵华进行人身攻击。

英国戏剧作家理查德·谢里丹在《造谣学校》写到,“芥豆小事容易变成滔天流言,而对一个‘名声端庄’的女性来说,谣言往往更为致命,如同最强壮的身体,通常无法熬过一场热病”。

令人痛心的是,这个年轻的女孩没有熬过这场“热病”。

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是应该深思的命题。

仅仅是因为郑灵华染了一头粉色头发,就有营销号搬了她的图,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起了课;有好事之人,说她是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人、妖精、红毛怪……还有人甚至攻击她生病的爷爷……这位24岁女孩被网暴的过程,着实令人气愤。

展开全文

而在此前,河南新郑三中女教师在家上网课时,遭遇“网课入侵”,黑客用各种恶劣的手段扰乱直播课堂秩序,教师情绪激动落泪退出了直播课堂,两天后这位老师因心梗去世。

回顾这些网络暴力热点事件能发现,网络暴力正呈现出新的特征——网暴事件发酵的时间开始变短,呈现出的形式变得多元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而网暴发起者挖掘他人隐私变得更加容易,启动一场网暴的成本不断降低。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的隐匿性助长了网暴和谩骂的风气。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导致网络发言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其次,由于网络发言的门槛低、信息鱼龙混杂且真假难辨等因素,加之网民素质良莠不齐,鲜有网民理性地对网络事件的真伪进行调查,或进行批判性地思考,造成网民肆无忌惮的人身攻击,传递网络戾气。甚至,网络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借题发挥”宣泄情绪的出口。

据新周刊报道,在与网暴者的一次次“对线”和交流中,郑灵华的认知被颠覆了:网暴的根源并不在于所谓的“下沉市场”“九漏鱼”,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也没有必然联系。

网暴她的人中,不乏高学历者。有一位@杭州土匪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公开简介为一名刑法学本科生,明确提到自己的言论是“想让你觉得不舒服”。而另一位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谩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心情不好。”

一边是加害者肆无忌惮的网暴行为,另一边则是受害者漫长的维权和自救。那些被网暴伤害的人,重建生活之路十分艰难。

据媒体报道,去年8月,郑灵华已经将头发染回黑色。她曾一度尝试卸载各个APP,但那些语气尖锐、用词粗俗而具有攻击性的评论,仍在她脑海里盘旋。她因此每周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她还用各种课程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努力寻求自救。

与此同时,郑灵华并没有放弃维权。她把各个平台上的诅咒和辱骂,用截屏或录屏的方式保存下来,打印成厚厚一本,在律师的帮助下,要求平台提供侵权人和网暴者的信息。

2022年9月份,郑灵华开始了研究生生活。然而十月底,她的抑郁症再次复发,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到杭州治疗。不幸的是,之后她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无法和身边的人交流吃药, “真的很对不起大家,真的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了”。

网暴维权之路,需要克服不少阻碍。郑灵华网暴案件代理律师、浙江楷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晓航在此前采访中曾表示,网暴取证主要面临两个难点,一是侵权人可能在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删除侵权信息,二是具体侵权主体难以确定。“虽然当事人在第一时间通过公证固定相应的侵权信息,但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很快,对于在公证之后新产生的网暴内容,不可能一趟趟地跑公证处,只能通过自行录屏的方式取证。”

此外,对于缩写、谐音梗、恶搞表情等并不直接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当事人的维权会更加艰难。

很难说,在维权和自救路上的哪件具体事,是压倒郑灵华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治网络暴力的“难”,和网民“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易”,形成鲜明对比。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遏制网暴悲剧,任何一方都不能缺位。

言论自由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绝对的,更不意味着个体或组织可以信口雌黄、颠倒是非、恶语伤人,甚至抱团对他人进行舆论审判。尤其在这个社交媒体横行的时代,“言语”的威力是巨大的,其造成的影响与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难以挽回的!

“人人都有麦克风”绝不意味着人人可以“乱放风”。真诚地希望每位网民都能崇德向善、心怀仁义、遵纪守法,理性发言,多一些客观和善意;少一些主观和揣测。只有让戾气的言行远离,让施暴的行为受制,我们每一个人才能最终获得一个舒心安适积极的网络空间。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