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恒山如行,衡山如飞。”
北岳恒山为中华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齐名天下。北宋画家郭熙的,一个“行”字点出了恒山神形皆备的地貌特征,静态的山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恒山山脉,西接管涔山,东连太行山,一百零八峰,连绵五百里,层峦起伏,横亘塞上,东跨幽燕,西控雁门,南屏三晋,北瞰朔漠。内长城蜿蜒其上,宁武、雁门、平型、紫荆等雄关锁塞,烽堠林立。
恒山整个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奔腾而来,气势异常博大。一座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比肩,层层叠叠。恒山主峰天峰岭在山西省北部浑源县县城之南,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恒山一线的险峰峻岭、幽峡曲谷与内长城一线的雄关要塞、烽台古堡融为一体,以名岳之胜而兼关隘之险,形成了独特的雄旷崇高、宏伟磅礴的景观。
唐太宗在“祭北岳文”中说:“宝符临代邦之美,灵蛇表阵势之奇。”
唐诗人贾岛望岳而叹:“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正因为恒山的气势连绵奔腾,故而被历代兵家称之为“常山蛇”,而主峰天峰岭远看又像一只庞大的神龟,龟蛇结合便组成“玄武”之象,即北岳的“真形”。
恒山,是一座断层山,其断层面正对着桑干河地堑的大同盆地。因此,从北仰望,层峦叠嶂,断崖壁立。尤其是主峰天峰岭,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山体层岩裸露,峰峦多呈塔形,灵峰秀立,森严肃穆,一层断崖,一层绿带,层次十分明显,形成一种既朴实而又壮观的明显的“版画式”山貌。
中华五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形象历久弥新。朴实中见雄伟,庄重中凝坚强,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人天北柱”:一个“柱”字也点出了恒山千古受尊的崇高地位。
展开全文
北岳之称始于舜帝,在《周礼》中就明确称之为“恒山”,汉代曾改称“常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恒宗”。据史领导载,秦朝“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恒山在汉武帝时就被神化,唐封北岳神为安天王,宋加封为安天元圣帝,元加号为安天大贞元圣帝,明代复称北岳恒山之神。
恒山被尊为北岳,有史以来未有更变。但由于恒山居边临塞,历代频遭战乱,交通不便,致使历史上出现了两处祀岳之地。一处就是恒山主峰所在地浑源县,即北岳上庙;一处在恒山山脉东南端山麓的河北省曲阳县,即北岳下庙。这种“一岳两庙”的祀岳现象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
历代对恒山的重视不仅仅是因其被尊为北岳,还有一个新的的原因是重视其独特的军事地位。恒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交错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十分明显的地理分界线。在漫长的我们历史上,恒山周围的内外长城之间是最为新的的关塞之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泰山“五岳独尊”,华山“五岳独险”,衡山“五岳独秀”,恒山“五岳独奇”,嵩山“五岳独奥”。一个“奇”字点出了恒山独具魅力的景观特色。恒山风景名胜区,分15个景区其中天峰岭景区和悬空寺景区为主景区,有名的“恒山十八景”、“悬楼十二观”,都集中在这一主景区。
使人更为称奇的是恒山第一奇观悬空寺。
自金龙口入金龙峡,行不里许,便见一处神奇的空中楼阁悬挂在峡谷西侧的悬崖峭壁间,它便是悬空寺。建在翠屏峰一道绝壁的半山腰。上载危岩,下临深谷,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远远望去,只见神楼仙阁,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像是玲珑剔透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整个建筑皆为木结构,共有大小殿阁近40处,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背崖依龛,别具匠心。其中两座三层飞楼,上下对峙,争奇斗险;中间隔崖数丈,飞架栈道以通。登临时,一会儿钻天窗,一会儿穿石窟,一会儿跨飞栈,一会儿步长廊,忽上忽下,如置身仙境。
在悬空寺周围,还可尽情观赏“悬楼十二观”,即:
空中色相、龙虎捍门、飞檐挂月、钟瀑和鸣、太白醉书、霞客观止、蜃楼水帘、素裹红装、神鹰守洞、仙鹤云翔、绝壁飞虹、宝寺佛光。
其中的“蜃楼水帘”,可谓奇绝天下,每逢暴雨倾盆,雨瀑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溅入峡底,使云雾中的神楼仙阁好似挂在晶莹的水帘之中,奇景天成,世所罕见。
它背依秀丽的翠屏峰,面对恒山主峰天峰岭,上载危崖,下临深谷,结构奇巧而惊险,楼阁悬空。当年悬空寺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底部的高度曾为90余米,经过1500年峡谷河床的沙石沉积,现高度仍有40余米。
远远望去,只见神楼仙阁,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是玲珑剔透的雕刻,镶嵌在翠屏峰的万仞峭壁间;又像是精细人微的剪纸画屏,吊挂在恒山的大门口。置身寺下,仰望寺楼,整个建筑凌空欲飞。
登游时,一会儿钻天窗,一会儿穿石窟,一会儿步长廊,一会儿跨飞栈,手扶岩石,忽上忽下,如入仙境。特别是上到最高处三教殿时,更使人深切地体会到“悬空”二字之意。“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流传的民谣固然夸张得过分,然而悬空寺结构、造型之奇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悬空寺背倚翠屏山,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共有大小殿阁40余间,皆为木质构建。有塑像的殿阁18处,其中佛教殿12处,道教殿五处,儒、释、道三教合一殿一处,有各种大小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佛像80多尊。
寺内建筑整体布局可分为两组,即“一院二楼”,南部为一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沿山崖的南北走向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其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别具匠心。
寺院虽高悬半空,但仍不失传统之寺院布局。只不过是因势利导,将平地寺院的布局立体化。游人自寺南坡道顺石径上攀进寺门,穿过暗廊,便踏进了一处长不及十米,宽不过三米的长方形寺院。
寺院的主体建筑背靠西崖,与崖壁凹陷下部相吻合,是一排整齐的二层楼殿。下层中设念经的佛堂,两侧是僧人食宿的禅房。上层是寺之主殿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殿。
在二层殿阁脊部的左右两侧,各起配殿两间,负崖危栖,结构小巧,均为歇山式屋顶,分别为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殿及千手观音殿。寺院南北两端巧妙地各配有一座正方形耳阁,分别为钟、鼓二楼,内置悬梯,为上下通道。底层向外一面皆砌砖壁,嵌有圆窗,两相对称,形制颇为美观。在这座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长方形院落中,圆满地完成了寺院的立体布局。
这座寺院主体建筑一层的佛堂里,摆放着一个高不及一米的木雕观音龛,飞龙盘顶,玲珑剔透,为悬空寺的珍贵文物。佛堂的门上,有一副颇具哲理的楹联:“乘悬悟悬心愈悬乎,知空非空目莫空也。”其二层主殿三佛殿,又名大雄宝殿,中供三尊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左)、毗卢佛(中)、阿弥陀佛(右)。
佛像采用脱沙塑法,宽衣博带,结跏趺坐,面颊时尚,神态慈祥,妙相庄严,背光、飞龙及莲花座镂刻精巧,图饰华美,有人鉴赏,认为可能是唐代遗物。另有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铁铸韦驮菩萨像一尊,亦为悬空寺之珍宝。
左边太乙殿,塑道教太乙像及童子共三尊。太乙为北极神的别名。《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向太乙真人请教药物知识的记载。所以道教信徒多在此殿求签讨药。右边关帝殿,中塑关帝像,左为关平,右为周仓。关羽伤后,被奉为武圣,后又封为帝,奉为神。有趣的是,这尊关帝塑像不像其他关帝庙的关帝塑像那样赤面朱颜,而是金脸金身。
三佛殿顶的四个配殿中,伽兰殿由南悬空突出于寺门之外。伽兰,梵文音译,意为护法神。伽兰殿主像三尊,均为泥塑,线条简练明快,表情生动,形象夸张。千手观音殿位于三佛殿顶北端,绝壁悬空,殿内塑千手观音像。
从钟鼓楼北楼循北向上,在寺院北面的断崖绝壁上,悬挂着两座宏伟的三层九脊悬空飞楼。楼体背西朝东,均为三重檐歇山顶,大部悬空,每层南、东、北三面均设有围廊,明柱柱头上,层层叠架,制成斗拱,承托出檐,使建筑显得更加俊俏秀丽。
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碑记云:“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南、北二楼中间隔断崖数丈,在两楼第二层之间飞架石砌栈道以通,栈道自南楼至北楼斜向上升,使两楼呈南北高下对峙呼应、争奇斗险之势。
这是悬空寺的最为惊险之处,人踏上去,似有摇晃之感。游人至北,若临深渊,如履薄冰,惊心骇目,不敢久立。
其实,这两座楼的建筑力学结构非常合理,楼的底基安稳地坐于悬崖凹陷的下底部岩石之上,支撑其每层围廊及栈道的横梁有三分之二插人石壁,上架搭板,每根横梁下另加一根插人石壁的隅托梁,加强支撑作用,非常结实。
每根横梁外端下部有长短不一、不及碗口粗的立柱,立柱下端置于山壁岩坎上,从外观上给人以起主要支撑作用的错觉,于是产生是否稳固和能否承受重压的忧虑。其实这些细长立柱在很大程度上是起装饰作用的,这正是悬空寺建筑的绝妙之处。
悬空寺以其奇悬险巧的独特英姿、三教合一的神秘氛围,被誉为“恒山第一奇观”、“天下一绝”。古代诗人们形象地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唐代大诗人李太白在此挥毫写下“壮观”二字为之叫绝,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以“天下巨观”致叹。
历代名人题词赞赏为“天下奇观”、“东方瑰宝”、“崖壁绝作”、“人间仙境”、“北岳明珠”、“第一佳丽”等,足可看出它的奇巧瑰丽、鬼斧神工和它的魅力所存、价值所在。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积极调整产品供给与服务;完善产品设计思路和服务;适应新需求、把握新趋势、切换新赛道。
情即将过去,期望每一位“旅游人”,以自律和诚信为引导,助力旅游市场有序恢复;我们要置身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旅游行业大格局中,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在变革中开创新篇、行稳致远。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