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饼,我们可能会想起大饼、烧饼、糖饼、馅饼等等。其实饼的种类有很多,尤其在古代,各种面食统称为饼。锅上蒸的叫蒸饼、铛里煎的叫煎饼,水里煮的叫汤饼。
最近女儿在读《水浒传》,有一天她突然问我:“妈妈,武大郎卖的炊饼是什么呀,烧饼吗?”
相信大家在看《水浒传》的时候也有类似的问题,当年我也因为这个问题翻了很多资料。不过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吃喝玩乐在唐朝》的书,终于找打了一个靠谱的答案。这本书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唐朝人的吃喝玩乐,书中第一章就是讲吃的,介绍了唐朝的网红小吃——饼,从中我也找到了女儿问题的答案。
书第二章中讲到唐朝的饮食,当时的饮食习惯和现在很像,南北方也是遵循南米北面的特点,这一点从去年上映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就可以看到,首都长安就有很多吃饼的镜头。我们现在饮食中的馒头、面条、烧饼等面食在唐朝统统叫做饼。
我先来解答大家的疑问,什么是炊饼
唐朝比较流行的饼要属蒸饼了,顾名思义就是放在笼屉里蒸的饼就叫蒸饼。你肯定问,这个炊饼有啥关系,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蒸饼其实就是馒头,早在汉朝就有吃馒头的习俗了,但汉朝人不会发面,因此馒头不但不好吃,还会让人消化不良。三国之后,人们才熟练掌握了发面技术,馒头才变得香软可口。不过,发面技术还属于高科技,类似今天火热的chat gpt,只有贵族才能吃得到。
展开全文
到了北宋年间,随着发面技术的成熟和粮食收成的增加,普通大众也有机会吃到“圻作十字”的馒头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口笑”馒头。到了仁宗年间,蒸饼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才改为“炊饼”的。因此,武大郎走街串巷卖的不是烧饼,而是我们常吃的大白馒头。
唐朝人有多爱吃饼?书中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就让我们知道唐朝的馒头有多美味。故事发生在武则天时期,一个叫张衡的官员非常爱吃蒸饼,一天下朝回家途中闻到道边蒸饼香气四溢。于是他就下马买了一个,又因为实在馋的不行了,就在大街上边骑马边吃饼。因此,负责百官风纪的御史参奏他有失官仪,皇帝听后博然大怒,罚他“流外出身,不入三品”。张衡因吃馒头丢官,一时成为笑柄。
除了蒸饼,当时胡饼也很流行
唐朝的长安可谓是国际性大都市,走街串巷的商人不少是来自西域高鼻子、蓝眼睛的胡人。随着经济的交往,胡人也把他们的美食带到了长安。其中一种“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饼肥美,可经久”的饼最为流行,这就是胡饼,也就我们常吃的烧饼。当时也有夹着羊肉的胡饼,后来成了西安小吃——肉夹馍。
胡饼到底有多好吃,书中还是用一个故事来解释。盛唐时期有个叫刘晏的宰相,上朝路上闻到了胡饼的香气,于是派人买了几个。他也和张恒一样,馋的受不了就在路上开吃了。不过刘晏毕竟是宰相,吸取了张衡的教训,用袖子遮面偷偷地吃了。
最后我们聊聊皇帝也爱吃的汤饼
熟读唐史的人都会知道唐中宗李显喝了一碗韦后和安乐公主准备的汤饼后驾崩的,所以李隆基等人就说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皇上。这段历史的准确性我们暂且不谈,皇帝爱吃汤饼却是确凿无疑。
汤饼也叫素饼,是指又宽又大的面条放在水中煮,煮熟后加一些葱花、姜蒜和猪油就可以吃了。
冬天天气寒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别提多暖和了。可是到了夏天,天气炎热,再吃面条就不合适了。这个问题可难不倒聪明的唐朝人,他们发明了“冷淘”,就是把煮熟的汤饼过凉水,再加以佐料后食用,唐人形容冷淘后的汤饼“经齿冷如雪”,非常适合夏天吃。
这本书中还记载很多唐朝时期的美食,也为我们了解古人,以及现代饮食的演变提供了素材和依据,关键是这本书加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在保证知识严谨的同时,有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非常适合孩子和陪娃的妈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