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通河大米”跃居全国区域品牌榜第五位,品牌价值达124.09亿元。
“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等单位在京联合发布。已持续九年的公益性“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坚持“科学、公正、公开、公认”的工作原则,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打造中国品牌正能量,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
在含金量越来越高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中晋位,是“通河大米”期盼的结果也是必然,自2011年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确定了生态种植发展方向,“通河大米”十年磨剑才完成了系列“蝶变”。
寒地黑土上的“稻米之乡”,勇闯生态之路
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的通河县,拥有肥沃的寒地黑土,是境内有27条大小河流自然灌溉的“稻米之乡”。不过,直到2018年,“通河大米”才真正叫响生态之名。那一年,袁隆平院士“通河——中国优质生态米之乡”的题词,让“通河生态稻”挺直了腰杆。
“通河原本就是
全国名列前茅的水稻生产大县,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就‘声名显赫’。”
通河县稻米产业协会秘书长李久明说,他把记者领到了,通河县“吉尼斯稻香村”的稻田边,那里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放大刻录着:1958年12月,国务院颁发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人民公社二道河子耕作区的奖状。落款签名是“总理周恩来”。
展开全文
李久明说,好米出自好山水。多年来,通河县逐步加大保护松花江母亲河的力度,坚持绿色防控措施、农业“三减”工程规定,“通河大米”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通河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河大米”实施生态种植和精细品控;
2014年,“通河大米”建立市级名牌产品6个,获得QS生产许可的大米加工企业达44家;
2015年,通河生态水稻推广全域绿色种植;
2019年,“通河大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6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73%以上;
2019年,“通河大米”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第37位;
2020年,“通河大米”以“一县一品”的身份进京推介,打开全国市场……
“‘通河大米’一次次跨越升级的背后,是通河人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李久明说,从前地里残留农膜、塑料瓶都没人管,如今一个瓶盖都要捡回家,大伙儿的黑土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并从生态稻种植中获得了实惠。
给稻田插上“科技翅膀”,造就智慧农业
春寒料峭,走进通河县祥顺镇的“稻田虾蟹越冬繁育场”,一池春水中稻田小龙虾苗、蟹子“本地苗”已经长到蛋黄大小。来自南方的种苗经过驯化,已扎根黑土地,不仅省下了高昂的运输费用,还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立体套种养模式是助推“通河大米”进入生态发展快车道的一个重要“法宝”,在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新农人给稻田插上了“科技翅膀”,打开了一条“藏粮于技”之路。如今,蟹稻、虾稻、鸭稻在通河县随处可见,种植、养殖相得益彰,获得双重收益的同时,又为有机生态稻米贴上了“活”标签。目前,通河县祥顺镇的“稻田小龙虾越冬繁育场”二期已经建成投用,充足的种苗保障为通河生态稻田提供了强大支撑。
通河县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前挂着一块牌子——“科技小院”。作为全县首家“科技小院”,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的教授们给乡亲们当智囊,无偿提供智力支持。在这里,科研院所最前沿的技术 与黑土地完美结合,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抓牢种质资源,塑造“农业芯片”拳头产品
为夯实种质资源根基,牢牢掌握“农业芯片”,“通河大米”水稻科学育种工作一刻也没停过。柞树岗水稻农民专业合作库房的屋脊上高高吊着一排稻穗,合作社理事长付鹏飞告诉记者,这是十几年通河稻种“北育南繁”成果——2000多份“材料”,这都是从田里用剪刀一株株选出来的。
在通河县乌鸦泡镇农业园区内,一片稻田四周用围栏保护了起来,这里是“通稻香”系列稻种的“育婴房”,每年在这里培育出的稻种,都要拿到海南崖州加代繁殖,每一株稻都饱含着育种人的辛勤汗水。如今,“通道香”1、2、3号已经通过审定,将在今年开展推广种植。
在通河县祥顺镇新乡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万亩平畴构成了全县最大片的有机稻田。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和投用,“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大地块稻田陆续出现,既方便了大机械化连片作业,更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以现代农业观光游为主题的新乡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成了“网红打卡地”,推行吃、住、游“一站式”服务。盛一碗通河大米饭,配上一盘“麻小”、一盘稻田大闸蟹,成了乡亲们的待客大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通河大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飞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农业生产命脉在种子,高标准农田和本地优良稻种并肩筑牢通河稻作产业根基。‘通稻香’是‘通河大米’公开征集的区域公用品牌名称,属于拳头产品。是提升‘通河大米’品牌形象、加快推进通河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潜力股。”
以产业作支撑,“生态循环”助力“藏粮于地”
助力通河生态稻黑土生金,不断迈向更高台阶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密码”,就藏在通河工业园区内:轰鸣的机器开足马力生产,秸秆在这里变成有机肥,水稻在这里加工成精品米、胚芽米,“生态循环”助力“藏粮于地”支撑起“通河大米”产业链的前端与末端。
备春耕时节,通河县工业园区内的谷润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十分忙碌,每天30吨秸秆腐熟剂在这里“出炉”,产品下了生产线,不等入库就被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种田大户运走,农户不花一分钱,农田喷洒作业由各大农机合作社承担,秸秆全量还田“原汤化原食”,黑土地蓄足强大后劲儿。
2018年,“谷润科技”通过招商引资落户通河县工业园区,总投资1.3亿元,建设了腐熟剂加工生产线4条,年产量2000吨。如今,通河县过半的农田都采用了秸秆腐熟技术,这项秸秆肥料化的举措深受农户欢迎。
通河县工业园区的崇古尔河生物肥厂,成袋的有机掺混肥堆起了“小山”。企业负责人卢士明说,从现在到水稻插秧,他们要完成50万亩稻田的备肥任务。本土肥料为修复改良土壤、推行水稻“双减”、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藏粮于地”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
李久明介绍,目前通河生态稻单产达到1097.1斤,三成“通河大米”供给哈尔滨市场,剩下的大部分都“南下”了,随着省、市级多家龙头米企落户通河,“农头工尾”让“通河大米”卖出了更高附加值,最好的米能卖到每斤28元。稻田小龙虾的前景更好,销售旺季每天端上哈尔滨市民餐桌的小龙虾多达10吨,其中,不少就出自通河稻田。产自通河的寒地小龙虾以个大腮净、肉质鲜肥赢得市民的青睐。去年通河县共放养稻田小龙虾20万尾,今年还会有所增加。
多年来,通河县确立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低碳工业园区、山水旅游胜地、幸福宜居家园”目标,招商引资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农业之都”展开,随着一批批产业项目落地投产,“通河大米”全产业链条逐步完成延链、增链,“通河大米”这块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罗彦坤
编辑: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