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剑 明朝 元勋 开国 皇帝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21:49:02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有明一朝,能够获得一门两国公的殊荣,而且,爵位还都世袭到了大明灭亡,创造这一奇迹的,也只有徐达家族了。徐达家族,除了徐达获封的国公爵位之外,另外一个国公,就是这位被朱允炆一剑劈死的儿子,以生命换来的。

徐达是在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之后,募兵时跟随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徐达也位列其中。徐达不但忠诚,而且作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深受朱元璋信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封赏,徐达仅次于李善长,位居功臣榜第二位,获封魏国公,并允许世袭罔替。

徐达共有四子、四女。

长子徐辉祖,在徐达去世后,袭封魏国公。次子徐添福早卒。三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之职。四子徐增寿(按照《明史》排行老四,按照《明实录》排行老三),在洪武年间受封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也就是被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殿上当众砍杀的那位。

徐达四女中,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安王朱楹;小女儿民间传说叫做徐妙锦,因为在姐姐去世后,不愿嫁给朱棣为皇后,出家为尼。

原本,徐增寿不会死,可是机缘巧合之下,他却被建文帝亲手诛杀。被当朝皇帝亲自执剑,砍杀于金銮殿之上,这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荣誉。这件事,还要从朱元璋选定继承人说起。

展开全文

朱元璋身为吴王之时,就将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建立大明称帝后,立刻又将朱标立为了太子。朱标还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培养。原本,大明朝一二代皇帝之间的交接,应该会很顺利。可是,因为父子之间治国理念的差别,朱标压力巨大,壮年之时就病逝了。

朱元璋原本还可以从诸儿子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他却固执地按照嫡长制,在有皇长孙时,应该优先立皇长孙为原则,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就引发了燕王朱棣的不满。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急于削藩,终于逼迫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名,攻打南京。

徐达家族也分为了两派。一派以长子徐辉祖为首,因为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在他看来,忠君就应该忠于朱允炆。而另外一派,就是以徐增寿为首,暗中支持燕王朱棣。

这就奇怪了,难道徐增寿仅仅是为了一个变数未知的国公爵位,就支持朱棣造反?这风险也太大了吧。实际上,并非如此。徐增寿是为了姐弟情义,所以,支持了朱棣。

原来,朱棣的正妃徐氏和徐增寿是同一个母亲谢氏所生,即这两人是真正的同父同母的亲姐弟。徐增寿肯定和姐姐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他无条件地站在了亲姐姐一边。这种情况下,他选择支持自己的亲姐夫朱棣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按照《明史》的记载,朱允炆曾经怀疑朱棣要造反,还问过徐增寿的意见。徐增寿当然一口咬定,燕王已经富贵已极,不可能造反的,用以替朱棣开脱,同时麻痹建文帝。当朱棣真正起兵后,特别是最后一次燕军直指南京都城时,徐增寿作为内应,数次将京师的情况暗中传递给朱棣。此举,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朱允炆派出的军队,数次败给了燕军。建文帝也不是傻子,很快就觉察到了徐增寿的异常反应。

不过,朱棣大军的动作的确比较迅速,很快渡过长江,包围了南京城。建文帝也急了,“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面对朱允炆的诘问,拒不回答。建文帝见状,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盛怒之下,直接亲手持剑将徐增寿砍死于大殿之上。

朱允炆砍死徐增寿之后,到底逃往了哪里,史书上没有记载,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徐增寿的尸体却被攻入了皇宫的朱棣寻获了,“王入,抚尸哭”。王,即燕王朱棣。

对于朱允炆而言,徐增寿是逆臣贼子,谋逆叛君,罪当诛,应该被万世所唾弃。对于朱棣而言,徐增寿则是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应当名留青史,为万世颂扬。立场不同,对于一个人的判定就不同,徐增寿就是一个历史的明证。到底是错是对,是忠是奸呢?恐怕并无严格的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再看后事。朱棣作为一代明军雄主,除了残暴的一面,还是有人性一面的。他并未诛杀坚定支持建文帝的自己的大舅哥徐辉祖,仅仅是将其禁足魏国公府,不让出门。而对于因为支持自己而牺牲的小舅子徐增寿,朱棣则是不顾徐皇后的反对,执意加封定国公,并允许世袭罔替。定国二字,徐增寿的确配得起了。

从此之后,徐达后人有了两个国公的爵位。魏国公为朱元璋所封,世居副都南京;而定国公由朱棣所赐,居住在新都城北京,爵位也都世袭到了大明朝灭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