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芾 刚健 率真 婀娜 苏轼

苏轼的书法“刚健含婀娜”而米芾则提倡自然率真和变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06:25:04 浏览1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半个世纪的动荡和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宋代封建社会经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高峰。

宋代又是一个各种思想交汇融合的时代。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发展起来了,更加注重对事物和人性的本质思考。老庄哲学已成为士人们在政治上不得意时自慰和自嘲的工具,往往寄情于琴棋书画艺术和田园山水生活情趣之中。禅宗思想更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入士人的处世哲学中。所谓书为心画,宋人的书论也体现上述各种思想的影响。

北宋前期,以《淳化阁帖》为代表,开帖学之风,但仍有唐末衰陋之习,格韵卑浊。

自庆历以降,文坛出现革新运动,文人画兴起,书坛上出现了卓然独立的宋四家。大致上宋四家撇开宋初书风,颜平原、杨凝式入手,上逆二王,形成了宋代书法的高峰。而且书论也丰姿多彩,可谓书中之华山论剑。

后代书家往往指“宋人尚意”,宋人论书的特点是都重视书法创作中主观因素,即“意”的作用。即既有普遍重视作品的风神意趣,着意于书法给人的整体印象与审美感受,由此去把握书家的内在精神气质,较轻视点画布置等具体创作方法,当然也不排斥取法古人,大多论者主张学有所本,要求在学古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和米芾(1051年——1107年)都是北宋同时代的人,以东坡略长。两人仕途际遇相差巨大,思想境界也截然不同。要对比苏米二位大家的书法观的不同之处,需要理清其思想脉络之由来,面面道来,非常有必要。

苏轼

前人评不同之处:“东坡书似肥,却当知其瘦处,以有筋在内。元章书似粗,却当知其细处,以逐笔集古过。苏天分高,米工夫至。”

米芾自评价:“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在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 对曰:‘臣书刷字。’”

苏轼的书法理论散见在他的诗文之中,黄庭坚《山谷题跋》基本上道出了东坡的书法特征及其学书发展的过程。“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杨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展开全文

意造无法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一种不意求工,宜一任自然流露,寓意于物;不死守成法,又自然天放的书法境界。

《论书》又云:“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真是寓意适兴、法无定法,可以说是一种忘我的艺术精神。何其忘我,即书之字画平等若一,没有高下、轻重、大小之分,自然萧散,无粗细、疏密之别,如海之沙、空中雨,绝去造次。

苏轼

道与艺合

东坡所谓之道,不同于孔孟之道,很有老庄之道的特征。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是技艺之道。认为技艺之“道可致而不可求”,《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中,赞怀素之书“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

庄子云:“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说明手之技巧若能充分表达心之所思,则便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苏轼发展了这种思想,普遍地用于论书中,“作字要熟,则神气充实而有馀韵。”又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精通书艺,不仅在于练习,而且要提高学养,令书法中有“书卷气”。

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书砚》有云:“砚之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非独砚也,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苦无法;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万物无不然,可一大笑也。”

“书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提倡雄健肥劲的书风,对颜平原极为推崇,蔑视瘦硬故作矫健的书法,对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说法不以为然。

苏轼

晚年向往平淡深远之美

《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钟、王之法益微。”

《书唐氏六家书》中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真感觉是宁静、淡泊之气自纸上泛然而出。

米芾的真趣论认为:“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提倡自然率真的书风

米芾标举一种天真的自然之美,排斥人工造作,主张率真天然的书风。尤其强调“无刻意做作乃佳”可谓“天真烂漫”。

《书史》在评价王献之、颜真卿,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又曰:“此帖为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为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崇尚古雅

取名“宝晋斋”可见米芾对晋人的礼拜。尚古,即“晋人格”,意在提倡晋人的自然天成的风韵,古雅脱俗的笔意。其《海岳名言》“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又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家,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米芾

提倡变化

米芾认为,书法要得“真趣”,运笔和结体就应富于变化,令字具有生气,切忌呆板一律。

用笔方面“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蓴丝是也。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书法结体上,米芾认为字形的大小要顺乎自然,能有变化错落,不可强求一律;最贬“一笔书”,主张“八面具备”。以“太一之殿”,“天庆之观”为例,驳斥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结体法。评智永《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有真迹。”在这些方面“尚意”与“尚法”的思想冲突得可谓泾渭分明。

力求意足

米芾尚意,唯其有意,方能有趣。“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米芾

“意足”主张,“随意”、“率意”,前提在于“心既贮之”。董香光有云,“宋人作书多取新意,然意须从本领中来。米老少时集字,晚年行法,亦不离杨少师、颜鲁公也。”可见“随意”,是根植于学养之中,“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故“率意”决不是信手涂鸦,而应有扎实的基础,但又不囿于成法。

标举“入人”的批评原则

书法鉴赏以真为本,不随俗流转,不人云亦云,也不欲虚誉溢美,空泛不实,是谓“入人”的主张。

《海岳名言》开宗明义:“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这段话说得太狠了,直接就把历代书法家的理论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