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家乡需要,我就会回来。”这是邵华将军在生前说的一句话,她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到长沙看一看,而这一行为也一直被儿子毛新宇记在心里。
2008年6月24日18时28分,邵华将军于北京301医院病逝,终年70岁,在她逝世后,毛新宇含着泪第一时间向外界透露了母亲的遗愿。
“妈妈临走前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魂归故里,和爸爸一起合葬在长沙板仓,陪伴在奶奶杨开慧身边。”
毛新宇边说边流下了眼泪,思绪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和父母相处的那些日子……
苦难中成长
“母亲向来沉稳,且有忍耐力,为人处世,遵从得体二字。”邵华去世五年后,毛新宇为了纪念她,在书里写下了这段文字,这也是邵华带给他的印象。
那邵华是如何养成这种坚毅的性格和处事得体的能力呢?这与她童年的种种经历密不可分。
1938年的秋天,抗战仍在持续,位于革命圣地陕北延安的窑洞里,一个女婴降生了,参加革命的父母为她取名张少华,乳名“安安”,安安即是邵华,出生在战争年代,注定了她的童年生活不会平凡。
展开全文
邵华的父亲陈振亚早年就跟随彭德怀参加了平江起义,在之后的长征路上也是屡立战功,她出生的时候,陈振亚正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大学学习。
而邵华的母亲张文秋想必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因为她就是毛主席的双重亲家,女儿邵华和刘思齐分别嫁给了毛岸青和毛岸英,此时的张文秋也在延安工作。
邵华(左)、刘思齐(右)
父母都在身边,又有一个姐姐,加上身处抗战后方,邵华刚生下来的时候还是很幸福的,一家人都喜欢抱着小安安玩耍,可不幸的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只持续了一年。
原来,陈振亚在长征期间浴血奋战,左腿被敌人炮弹打中,因为部队缺医少药,只能被迫截肢,但即便如此,一些弹片仍没有取出,伤口经常会红肿化脓,到了1939年,病情逐渐恶化。
这年年底,中共中央考虑送一批身负重伤的干部到苏联治疗休养,陈振亚就成了其中的一位,为了方便他们的生活,中央允许带着家人前往,就这样,年仅一岁的邵华就跟着父母和姐姐一起坐上了飞往苏联的专机。
陈振亚
当时,飞机从延安到苏联中间需要途径新疆,在迪化加油后才能继续前行,本来,新疆军阀盛世才和我党保持着友好关系,可就在陈振亚等人抵达迪化后不久,他就露出了獠牙,将飞机上的人都软禁在了新疆。
1941年5月,陈振亚在一次郊游的途中突发疾病,被送往了医院,可就在手术过后不久,他就离开了人世。
盛世才
事实上,他的病没有那么重,之所以没治好,是因为为他治病的医生是盛世才安排的,这人在给陈振亚注射的药物中添加了毒药,就这样,年仅43岁的陈振亚同志就牺牲在了新疆,此时邵华还不到3岁。
张文秋得知消息后,心中悲愤不已,但身处敌人的软禁之下,又无能为力,为了三个女儿的安全,她只能咬牙坚持,是的,陈振亚牺牲的时候,张文秋刚刚怀孕不久。
后来,盛世才直接公开投向了蒋介石,张文秋母女也从软禁变成了监押,足足受了四年的牢狱之灾,期间,敌人多次对她们严刑拷打。
但邵华还是在母亲的鼓励下,顽强地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她还和母亲一起积极参与粉碎敌人企图瓦解革命队伍的图谋,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促使着邵华过早地成熟,并且养成了坚毅的性格。
幸运的是,1946年6月,抗战结束后,在我党的积极斡旋下,时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张治中将军将包括张文秋母女在内的130余人放了出去,十几天后,邵华和母亲一起顺利回到了延安。
张治中
如果说八岁之前的苦难童年锻炼出了邵华的坚强沉稳,那她处事得体的能力则受到了毛主席的很大影响,也就是在邵华抵达延安的第二天,她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教导下
毛主席和张家的渊源其实早在1927年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是在中共五大召开期间,到武汉购枪的张文秋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
彼时,张文秋刚刚与刘谦初同志(张的首任丈夫,后英勇牺牲)成婚,婚后,张文秋来到了毛主席家做客。
席间,张文秋对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越看越喜欢,毛主席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笑着对张文秋说道:“别人都祝福你早生贵子,我倒希望你生一对千金,我们两家好对亲家,正好我有两个儿子。”
张文秋还以为毛主席是玩笑话,也没有在意,便笑着答应了,就这样,两人的友谊一直延续了下去,后来,张文秋初到延安时,毛主席对她的女儿刘思齐十分喜爱,还将其认作了干女儿。
这天,毛主席在延安大礼堂接待从新疆回来的同志们及其家属,正是这次机会,邵华与毛主席握了手,毛主席得知她是张文秋的女儿,也对其喜爱有加。
此后,邵华一有空就和姐姐刘思齐一起到毛主席的住处找毛岸英、毛岸青玩耍,很快,他们四个之间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主席看在眼里,也很高兴。
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使得邵华在革命年代没有获得学习的机会,所以,建国后,见到姐姐上了学校,她也想去学习,可母亲张文秋又不愿麻烦政府,邵华便向毛主席说及了此事。
一天上午,邵华跟着姐姐姐夫一起到中南海看望毛主席,见到毛主席后,她忍不住对毛主席说道:“毛伯伯,我也想上学。”
毛主席很是吃惊,他疑惑地问道:“孩子,你怎么还没上学啊?”邵华哭着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只见毛主席轻轻地把她揽在了怀中,慈祥地说道:“你愿意上学,好嘛,你放心,这件事情我来替你办。”就这样,邵华到了中直育英小学读书。
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毛主席经常会与邵华谈论关于学习的事,教给她一些学习的方法,告诉她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都让她获益匪浅。
除了学习上的帮助之外,毛主席后来还嘱咐她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待人处物上,要多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正是这些谆谆教导使得邵华在日后能像毛主席一样处事得体,并且把这良好的习惯传递给了毛新宇。
“找对象就找邵华”
随着邵华年纪的增大,她与毛岸青的交往也从小时候的玩伴演变为了恋人关系,两人都对彼此心有所属,建国初期的时候,毛岸青还曾对兄长毛岸英说过:“如果我找对象,就找嫂嫂的妹妹少华。”
1957年10月,毛岸英到了大连养病,住在北京的邵华便经常与他书信往来,渐渐地,两人的情感愈发浓厚,三年后,毛岸青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毛主席。
毛主席当然知道两个孩子的感情,他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给儿子回了一封信,信上写到:
“岸青我儿: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祝愉快!父亲”
毛岸青看到父亲的态度后,很是高兴,当即把这件事说给了邵华,而毛岸青也得到了邵华母亲张文秋的认可,就这样,两个人走在了一起。
考虑到毛岸青的病情,两人便在大连结了婚,毛主席虽然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到场,但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他还是让秘书给邵华送去了一块手表,另送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作为他们的新婚礼物,这让邵华很是感动。
婚后,两人在生活上虽然遭遇了一些坎坷,但一直相敬如宾,携手走过了47年的婚姻。
作为毛主席的儿媳,邵华一直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她经常会和丈夫一起向公众讲解革命精神,一起帮助社会上的困难群体,一起为关心着国家统一的大事。
1970年1月,在二人结婚十周年之际,儿子毛新宇出生了,他的出现带给了夫妻俩很多欢乐,也让处在病痛中的毛主席倍感欣慰,毛新宇的名字也是毛主席取得,寄托了毛主席无限的期盼。
当然,身为毛主席的儿媳,家规也是相当严格,邵华一直遵守着毛主席的嘱咐。
毛岸青从苏联回国的时候,带回来了一台“捷夫”牌照相机,邵华嫁到毛家后,便对这台照相机十分热衷,很快,她就喜欢上了摄影。
而邵华拍得最多的就是和毛岸青在一起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毛主席的照片,她记录了很多毛主席生活中的瞬间,这些照片都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直到现在,我们仍一张都看不到。
原来,在拍照之前,毛主席就主动与邵华“约法三章”,他担心孩子们将来会拿自己的照片赚钱,于是,他规定“第一,照片不能拿到外面去冲洗;第二,这些照片不能去发表;第三,不许去送人。”
邵华知道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多年来一直遵守着这三条规矩,即便到临终之际,她都没有拿出来展示。
魂归故里,家风相传
除此之外,邵华在婚后一直谨遵毛主席的教诲,踏实做事,很是低调,从来没有寻求过国家的帮助,即使在毛主席逝世后,邵华也用一己之力照顾着毛岸青和儿子毛新宇的生活,并且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
“母亲始终记得,爷爷生前教导过她,要夹住尾巴做人,要做一个普通人,要为人民服务,要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她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毛新宇回忆起往事如实说道。
邵华处事得体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单位上,她从来不主动和别人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儿媳,反而以极大的热情尽己所能帮同事们解决困难,和所有人关系都很融洽,哪怕有同事知道了她的身份,她也一直平易近人。
有时,同事的孩子小,又一时买不到木床,邵华便把毛新宇小时候用过的清洗干净,然后主动送到同事的家中,并且分文不取。
而在家庭生活上,邵华同样做得面面俱到,对于丈夫和孩子的照顾自不必说,就连对待家里的工作人员,她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
邵华从来没有丝毫的架子,她把工作人员都当做自己的亲人一般,温和地与他们交流,帮他们解决困难,并且还鼓励他们在业务上多专研、多学习,帮助他们提高进步。
邵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毛新宇当表率,在她的教育之下,毛新宇也从小就养成了低调做事、帮助他人的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邵华建国后一直在北京和大连两地生活,那为何会在遗嘱上表明自己要安葬在长沙板仓呢,还说这是魂归故里?
原来,邵华和毛岸青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发现他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起自己的母亲杨开慧,每每回忆和母亲在一起的生活,他都忍不住泪如雨下,有时竟小声低喃“我想妈妈了”。
邵华很能理解毛岸青的思念之情,为此,她经常带着儿子毛新宇陪着毛岸青到湖南板仓开慧乡的杨开慧墓前祭奠,而毛岸青临终之际也向她表示“死后把自己葬在母亲的身边”。
所以,邵华也决定将自己和丈夫合葬在一起,一起陪伴着母亲杨开慧,之所以说是魂归故里,除了邵华早已成为了毛家的一份子之外,她的生父陈振亚也是湖南人。
邵华逝世后,毛新宇含泪料理了母亲的后事,并且按照母亲的遗嘱将她的骨灰与父亲埋在了一起。
而在邵华的精心教育下,毛新宇也一直牢记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并且时刻低调做人。
早在毛新宇年少时就读于北大附中的时候,他就一直隐瞒着自己的身份,即使在同学们知道自己是毛主席的孙子后,他也没有忘记初心,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学习态度,并且顺利地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
毕业后的毛新宇把母亲邵华当成自己的榜样,同样热衷于公益事业和社会调查,同样喜爱文学研究,同样在生活中勤勤恳恳、处事得体,如今的毛新宇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师级研究员,少将军衔。
当然,毛新宇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爷爷毛主席,他一直用心研究着毛主席的军事战略和哲学思想,并且出版了一些和毛主席相关的书籍。
2003年12月26日,毛新宇的儿子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为了纪念毛主席,毛新宇还特意取了毛主席名字中的“东”字,给儿子取名为毛东东。
而在毛东东一岁多的时候,毛新宇还专门带着他到了韶山,参观毛主席生活过的地方和毛主席的铜像,他表示要把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让儿子将来也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