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跌 新房 一线 信号 价格

什么信号?一线城市新房价格止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5 07:02:04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月15日,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出炉!

从2022年12月房价数据来看,房价环比下降城市个数增加,其中,二手房价环比下降城市个数达到63个。不过,从新房价格来看,一线城市在连跌3个月后出现止跌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一线城市率先出现止跌企稳态势,显示去年四季度以来供需两端积极的政策产生一定效果。预计2023年需求端政策力度有望加码,热点城市交易量或在二季度开始企稳并慢慢回升,并在下半年带动都市圈周围城市好转。

一线城市新房价格止跌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下降城市个数有所增加,其中,新房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5个,比上月增加4个;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63个,比上月增加1个。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环比一平一降,二三线城市环比下降。

其中,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与上月相同;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根据简单算术平均计算,2022年12月份全国70个城市新房价格指数环比跌幅为0.2%,同比跌幅为2.3%。当前房价指数跌幅总体上没有扩大,说明去年四季度持续性的“三支箭”政策,减少了房企恐慌性降价的心理。最明显的变化是,一线城市连跌3个月后,当前已经有止跌现象。预计新房价格指数的积极变化后续也会逐渐传导到二手房市场中。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认为,2022年12月份,一线城市基本止跌,显示去年四季度以来供需两端积极的政策产生一定效果。比如,供给端加快“三支箭”等资金投放、推进保交楼,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推动收并购;需求端积极降低按揭利率,鼓励住房购置和改善等,政策叠加部分缓解了风险预期,购房需求释放也有所稳定。反映在房价上,一线城市率先出现止跌企稳态势。

不过,李宇嘉同时指出,2022年12月房价下跌城市增加,市场仍较为疲弱。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指出,二手房价格表现更值得关注,2022年12月,二手房价环比下降城市有63个,刷新最近多年记录,说明当前市场全面低迷。

政策助力年内楼市或企稳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楼市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宣布对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实行动态调整,即新房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住建部部长倪虹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表示,对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例、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于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他还表示今年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提振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各地稳楼市步伐加快,新疆乌鲁木齐、安徽六安、河南荥阳等多地发布了刺激住房消费需求的多项政策举措,包括下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暂停限购政策、放宽首套房认定标准、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换购住房个税减免、支持团购住房、发购房补贴、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河南更是明确表示,要取消和调整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

展开全文

李宇嘉认为,稳房价是稳预期、稳需求、纾困供给端(保交楼、“三支箭”资金投放、收并购)的关键。近期央行对房价连续下跌城市祭出了利率不设下限的政策,目的也是为了稳房价,为稳楼市交易、开发创造条件。预计热点城市交易量或在二季度开始企稳并慢慢回升,并在下半年带动都市圈周围城市好转。

对于今年的政策预期,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执行院长丁祖昱认为,2023年将继续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地方需求端政策力度有望加码。其中,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调控政策或将局部放松,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远郊区域局部放松限购,定向优化二孩、三孩家庭以及各类人才购房资格等。作为政策风向标的一线城市,调控政策仍需从紧执行,但也存在局部放松的可能性。杭州、成都等重点二线市场倘若出现走弱迹象,不排除政策加码放松的可能性,以便给市场“保温”。

丁祖昱还认为,非重点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或将全面取消“四限”。非重点二线及三四线城市仍需在政策层面适度刺激居民购房需求,涉及全面取消“四限”,加码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而在佛山全面取消限购之后,预计长春、南宁、常州这类非重点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或将效仿全面取消“四限”,以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促进市场尽快回稳。

责编:叶舒筠

校对:陶谦

直播预告

版权声明王锦程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