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难去评判这部电影的好坏。
因为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佳作,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没有高超的叙述技巧,整部作品都让人云雾缭绕不知所言;但同时它却是如此的梦幻,那玄乎其神的设定那美轮美奂的镜头与摄影,都能让你感受到影片的唯美而纯粹。
而最后颇为香艳的万人XX场面,更为影片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有的看完认为其形式大于内容,将其判定为故弄玄虚的烂片;有人看完则将称其为举世罕见的佳作,将其奉为经典。
即使到现在这仍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
影片的名字叫做《香水》。
作为改编自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影片在前期筹备时就受到极大地关注;毕竟作为德国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高峰,《香水》影视化的消息就犹如一颗炸弹让书迷们沸腾。
展开全文
但沸腾之余,更多人则认为影视化肯定以失败告终;毕竟就连科幻大师雷德利·斯科特都公开这是一部很难影视化的作品;而在科幻类型方面也鲜有人比雷德利老爷子更有发言权。
也就是这么一部影视化受阻的作品,却被一位二流导演拍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是针对少数观众而言。
其实影片的主线很简单。
男主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鱼厂,但他却对气味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与敏锐;而这种天赋能够让他轻易地分辨出所有香味的来源。
但与此同时,他的降临总会给他身边的人带来厄运。
因为他,母亲惨遭绞死,之后在福利院长大的他被福利院的夫人卖给了制革匠,而“遗弃”他的夫人也没能躲过惨死的命运。
所以影片自始至终存在一种魔幻张力。
我们虽不知这种魔幻因何而起,更不知上帝赋予了他什么奥秘;始终是剧情带着我们前进。
而对他而言,唯有香味是他在意的东西。
偶然机会他遇到了一位芬芳的少女,是欲望驱使他尾随少女前行;而他贪恋的并非少女的身体,而是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气。
这种香味让他沉醉,最后导致他误杀了少女。
但他除了一脸困惑却毫无罪恶感可言;对他而言杀人并非十恶不赦;而他追求的始终是香味而已;随后他撕开少女的衣服贪婪地吮吸着少女身上的香气。
听起来像是变态的恋物癖,但显然这不是影片的“终极奥秘”。
从那一刻气,他领悟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制造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香水,并将其香味留存在人世间。
为了这个目的,他什么都愿意去做。
后来他通过跟香水店老板的“谈判”获得了自由。
他答应为老板提供香水的制作秘方,但老板必须应允他在实验室里尝试;而后来当老板为他赎了身,那位“制革匠”也未能逃出暴毙的魔咒。
显然,诅咒与道德并不是影片的关注点。
所以我们很难从道德的层面对主角加以评判;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这更是一部玄幻作品;他的结构、他的表达形式都是独立于社会与法律来阐述的。
至此影片的进展冗长与缓慢。
而无线索无意义的影片发展会让更多观众失去兴趣;相比悬疑片的伏笔跟隐喻,这部影片始终在围绕着男主的欲望而开展。
而对于隐喻方面,影片也显然不想给我们答案。
最后当男主在野外浪迹了N年,终于领悟到活着的意义;为此他不惜杀人越货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从这里开始影片也进入了一场小高潮点。
就是当主线越来越清晰,我们也思量着影片的最后会不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影片中男主药要制作出天下第一的香水,就必须借助25位少女的体香来完成;而少女体香的提取方法;只有将少女杀害然后进行萃取。
暴力而血腥,毫无怜悯之心。
从这点来看,男主存在的意义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隐喻;虽然通过影响我们无法直白的得到映射的答案;但是如此执念般对少女的攫取显然不是正常人可言。
在男主眼里;少女是他完成贪欲的祭品,而生命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所以在整个谋杀过程中,他总是那样的波澜不惊毫无同情。
就这样他已经连续杀害了24位少女,他的行为也让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中。
影片至此,我期待的是一个反转。
一种象征似的手段来阻止他的歹念;我以为当最后一位少女出现,他会动恻隐之心而选择放弃;这样影片最后的论调就可以围绕在人性方面展开。
但是很显然,影片所诠释的是原著中的隐喻。
一种并不通过影片本身所浮现的隐喻。
所以影片本身的法则,只有遵从原著。
他终于杀了25位少女,并制造出了他所期待的香水。
而最后他也被绑在广场上的断头台上,接受一场法律的审判。
从现在开始我已经猜不到结局。
作为一位观看电影后再了解原著的观众,这部影片除了带给我非一般的视觉体验,或许就是人性跟欲望两个关键词。
我能知道的是,影片主旨必会指向这两个关键词。
而我却无法通过影片给予两个关键词以合理的解释。
这也侧面说明了相较于文字,影片缺乏的不仅是力道更是厚重感。
当所有的表达执着于影像。
文字的千钧之力也自然被削弱了。
最后没想到结局是如此的香艳与魔幻。
前一秒所有人还要将他碎尸万段,而下一秒当他拿出香水;所有人犹如看到神明般对他顶礼膜拜。
之后,在香水的弥漫下,所有人都褪去了衣服。
然后就到了数万人一起做爱的画面。
瞠目结舌,也莫名其妙。
难以理解这种高明。
而最后影片结束在他将香水倒在自己身上被众人分食的画面里。
很多人会将其误认为是悬疑片。
影片中除了男主令人难以捉摸的行为,更交织着犯罪、谎言跟谋杀;就算看到最后我们也似乎未能了解谋杀的真正目的。
而很多人只能去寻找“解读”来尝试了解电影。
但大多数时候,这部影片的解读也多为个人性的自圆其说;与其他悬疑片可以通过伏笔与细节来对结局进行抽丝剥茧的反推与论断不同,这部影片很难达到观众们高度一致的认同感。
主要在于,这部影片在表达上面真的不够悬疑。
有目的但无意义的一种变态式谋杀,况且掺杂在谋杀里面的还有魔幻的剧情以及玄而又玄的结局。
所以这部影片带给观众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与感官刺激的冲击。
除此之玩,更多观众看完会说一句妈卖批。
如果说凭影片你就能读懂主旨。
要么是装逼、要么是太牛逼。
说实话我自身还没能达到那种高度,最后只能借助原著以及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所处的时代浅薄的发表下观点。
作为现实文学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表达更倾向于对社会的批判,尤其是在那是的年代当资本主义攫取了利益;而社会也逐渐形成了等级分明的阶级对立。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更倾向于站在小人物的视角控诉一切,而在这部很魔幻的作品里;香水所隐喻的似乎是阶级的分层;更是富人对自我的粉饰。
通过一种外物,来掩盖自己的面目可憎。
而作为香味的来源,少女的隐喻似乎是美好只物来自于底层;而男主扮演的是一位掠夺者得角色;对纯粹而美好的东西进行攫取与掠夺;并且毫无羞耻怜悯之心。
控诉的主旨仍围绕在阶级对立上面。
最后男主被分尸,更像是一场回归本元的祭祀。
所有的财富终将属于人民。
当然我的解读同样是浅薄以及个人观点,但同时却是结合了原著所表达的思想来评判。
虽然跑题但却也算是一种寓意。
纯粹从原著作品来看。
这绝对是一部具有超脱想象力以及艺术造诣的作品,而影片的主旨表达方面,即使晦涩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当代阶级的批判,对人性的抨击。
而在影视化改变的过程中,影像削弱了文字的魅力;所有的跳脱所有的力道都表现在了唯美的画面上;导致我们很难通过画面去将它跟书中的主旨扯上关系。
至少从影像效果上看,它是如此的枯燥乏力。
而之所以能够留住观众的,除了资深书迷恐怕就是因为影片中梦幻般的布景、唯美的镜头与摄影;的确是m堪称教科书般的惊艳。
但在这种艺术语言的包裹下,影像的表达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