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相 西汉 末年 过人 称为

被王夫之称为西汉末年唯一良相的王嘉,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1 13:52:54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我国历史上,自从西周建立了封建制度之后,封建王权便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之中,直到明清时期到达了其顶峰。而在封建制度建立早期,王权或者皇权的地位并非像后世那般至高无上,其会受到其他权力的制约,而相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汉名相王嘉

而在秦汉时期,皇帝制度刚刚建立起来,中央集权政府也是新鲜事物,皇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而相权在这个时候依然有着极强的影响力,能够匡正皇帝的得失,对政治事务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但是随着西汉的发展,皇权的地位不断上升,而相权的地位则出现了一定的衰落。到了汉哀帝在位的时候,其宠幸董贤,疏远贤臣,令朝廷的政局处于长期动荡之中。此时朝中宰相王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依然敢仗义执言,坚定地行使自己宰相的职权,因此其也被后世史学家王夫之称为西汉末年唯一的贤相。

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

王嘉推举贤才,稳定官员结构

展开全文

1. 王嘉对于才能的重视

在西汉时期,自从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思想为基础的儒家学说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之后,儒家文化便逐渐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这样的趋势下,人们对于品质的推崇逐渐超过了才能,西汉时使用的察举制度也倾向于推举具有良好名声的人才,而不是具有特定才能的人。

在这样的趋势下,西汉政府的官员团队中充斥着大量的所谓"仁德"之士,但是这些人的实际品行很难被详细鉴定,经常只有推荐人的一面之词,这让政府中出现了大量依靠人际关系得到推荐,从而跻身高位的钻营之士,这些人不但在政治工作中作不出任何的贡献,还会对政府的氛围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

西汉名臣韩安国

当时正在担任宰相的王嘉对于这样的情况痛心疾首,于是向汉哀帝进言希望其能够提拔有才能的人士来担任政府中的官员。他还举出了之前汉文帝起用冯唐出任云中太守,以及汉武帝任用韩安国担任要职的事情,来鼓励汉哀帝从民间来寻找有才能的人士来补充官员队伍,以此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王嘉的话在《汉书·王嘉传》中有如下记载:

虽不能尽贤,天子为择臣,立命卿以辅之。居是国也,累世尊重,然后士民之众附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往者致选贤材,贤材难得,拔擢可用者,或起于囚徒。

在儒家文化盛行的时代,王嘉能够提出这种任人唯贤的意见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这可以充分显示出王嘉身为宰相的担当。而且其推荐的公孙光,萧咸等人也都具备不俗的才能,为西汉的政治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 王嘉提议稳定官员结构

在汉哀帝时期,由于察举制的广泛使用,使得预备官员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提升。这些等待官职的人员为了能够尽早得到官职,会对在任的官员进行攻击,抓住他们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不放,以图使其离任。这样的行为让汉哀帝时期的政治工作出现了众多的问题,首先是官员的频繁变动会让部分行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这对于立志于通过改革改善各处朝廷痼疾的王嘉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汉哀帝刘欣

另一方面官员们由于畏惧落人口实,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变得束手束脚,这让他们没有办法有效推行政务。社会上对于官员品德的重视更让他们不敢在工作中稍有逾越,这让他们难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变通,进一步降低了行政的效率。

与此同时,官员的频繁变动让其下属的小吏们对官员缺乏应有的尊重,这让官吏之间的配合出现了问题,这对于行政体系的建设也有巨大的损害。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嘉提出汉哀帝作为统治者,应该对官员的行为更加宽容,不要因为小的过错就将他们免职或者调任,而是要尽量保持官员官职的稳定。汉哀帝接受了王嘉的建议,开始审慎地处理有关官员的举报问题,让西汉的政治体系变得更加稳定。

王嘉对于董贤的持续抨击

1. 王嘉反对董贤封爵

在现在提起汉哀帝的时候,其宠臣董贤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汉哀帝在即位之后,对于董贤十分宠爱,与其同食同寝,甚至留下了"断袖之癖"的故事,并且赏赐给了他大量的物品。但是由于董贤缺乏功绩,因此一直没有办法对其加官进爵。

汉哀帝与董贤

后来息夫躬,孙宠和宋弘告发了东平王的罪状,立下了功劳。始终傅嘉提出可以去掉宋弘在奏章中的名字,将其改为董贤,然后以此为名将董贤封为关内侯。汉哀帝在拟定诏书之后,担心王嘉会有反对的意见,便将诏书先送给王嘉过目。在王嘉看到诏书之后表示:

窃见董贤等三人始赐爵,众庶匈匈,咸曰贤贵,其余并蒙恩,至今流言未解。陛下仁恩于贤等不已,宜暴贤等本奏语言,延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考合古今,明正其义,然后乃加爵土;不然,恐大失众心,海内引领而议。

其认为这样的举动会让天下人认为真正有功的息夫躬等人是因为董贤的受宠才得以封侯的,这会让人们对于封爵失去信任。王嘉在这份回复中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已经表露出了对于汉哀帝宠幸董贤的不满,并希望其能够改正。汉哀帝在看到王嘉的意见之后,只得暂时作罢。虽然后来董贤还是被汉哀帝授予了高安侯的头衔,但是王嘉敢于直接提出反对意见的举动还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2. 王嘉反对厚赐董贤

在董贤封侯之后,汉哀帝似乎觉得这样的举动依然不能很好地表达对于董贤的爱意,于是其急需赏赐给董贤大量的金银财宝,并且还在京城中为董贤兴建豪华的府邸,并且让董贤的亲属们进入朝廷做官,一时之间权倾朝野,这让王嘉等官员十分不满。

西汉宫廷复原图

于是其在上朝的时候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国家的财政虽然是天子所有,但是应该被用于正途之上,这样才能避免遭受非议。他提出汉代之前的几位皇帝虽然并不都像汉文帝那般节俭,但是赏赐上都能做到公私分明,这样可以保持赏赐的鼓励意义,并且保证官员之间的公平。

汉文帝刘恒是明君的代表

而现在汉哀帝赏赐给董贤如此多的财物却只是因为宠幸,其作为一个无功之人却得到了如此多的赏赐一者会让其官员心中不平,而这皇室权威会受到损害,而且国库也会因此而空虚,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再加上汉哀帝之前将董贤封爵已经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因此其希望汉哀帝能够减少对于董贤的赏赐来维持朝政的秩序。

在当时的朝廷中,所有人都能看出来汉哀帝对于董贤的喜爱,因此有人亲附董贤,有人顺应哀帝,但唯独王嘉能够站出来指责汉哀帝的不当做法,这和其秉持的"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安用彼相矣!"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其作为宰相的担当。但与此同时这样的行为也确实让汉哀帝越来越不喜欢王嘉,从而导致了其去世。

王嘉维护尊严绝食自尽

当时廷尉梁相在审核东平王一案时,因为有诸多疑点而请求延长审理时间,但是汉哀帝认为其不过是想拖过春季,来保全东平王的性命,有谋逆之心,于是免去其职位。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天下大赦,王嘉提出梁相等人有才能,应该重新启用。但是这让汉哀帝大为光火,

指责王嘉也有不臣之心。

之后王嘉的问题被交付给官员们讨论,有一些善于钻营的官员看出汉哀帝对于王嘉的不满,便指出要严惩王嘉,将其送到廷尉下狱。虽然有诤臣提出这样做是不符合礼制的,但是汉哀帝依然批准了抓捕王嘉的命令。

古时监狱

在官员们到达王嘉相府的时候,王嘉府中的主簿提出宰相是不应该为自己申冤的,因此建议王嘉自尽,王嘉却说自己身为宰相,在工作中确实有不够尽职的地方,接受处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更要让百姓们看到,这样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好,之后便穿上官服到了廷尉处。

在接受审问的时候,王嘉说自己的罪名并不是袒护梁相等人,而是没能为国家推举贤人,罢黜奸佞,后来廷尉问他贤人和奸佞分别是谁,王嘉说:

贤,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进;恶,高安侯董贤父子,佞邪乱朝,而不能退。罪当死,死无所恨。

之后王嘉便不再为自己辩解,其在狱中被关押了二十余天,拒绝食用任何食物,最终绝食身亡,保全了自己的尊严。

在王嘉去世之后,汉哀帝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其提拔了王嘉提到的孔光和何武,但是其依然没有回复王嘉的名誉。

王嘉举荐的名臣孔光

结语

王嘉作为汉哀帝时期的宰相,其在任上承担了一名宰相应尽的职责。其不但能够指明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还敢于直接批评汉哀帝的所作所为,用相权限制了皇权的不当使用,减少了汉哀帝因为个人喜恶造成的损失。

与此同时其个人品质也十分高尚,其不畏皇权的打压,能过保持独立性,维护了文人的尊严。并且其在遭受冤屈的时候,敢于直面残酷的廷尉,并且以未完成宰相职责来为自己定罪,说明了其对于自身的高要求以及担当,这都是值得后世文人学习的。

而王夫之对于王嘉的推崇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其对王嘉勇敢品格的赞赏,在皇权发展到极致的明清时期,相权已经被彻底消解,文人的独立性也遭受的极大的损害,在这样的时代中,王嘉这样的斗士就像文人的精神图腾一样,能够赐予他们力量。而且其重贤才远小人的建议也能在这些失意的文人处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他们的喜爱和尊敬。

参考文献:

【1】《汉书·王嘉传》

【2】《汉书·佞幸传》

【3】《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