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先生
王夫之(1619年-1692年)汉族,字而农,号涢斋,又号夕堂,或署一壶道人、双髻外史,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展开全文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是当地有名的学者。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4岁便进入私塾读书,7岁读完了五经。明末求学于岳麓书院,并师从吴道行,吴教之以湖湘家学,“以朱(熹)张(栻)为宗”,与旷鹏升等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崇祯十二年秋,王夫之赴武昌参加乡试,落第。是年十月,和郭风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设“匡社”,意指互相匡正。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乡举第五名,以《春秋》试卷列第一。在父亲的督促下,王夫之进京考进士。十二月到南昌等候会试。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进入承天(今湖北钟祥),张献忠取黄梅,时局紧张,上京之路已经不通,会试被迫延期,王夫之由南昌返衡阳。清兵南下时,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其二兄、叔父、父亲均死于战火,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衡州。招贤纳士,王夫之隐匿衡山,拒不受聘,大顺军攻入北京时,王作《悲愤诗》一百韵,吟已辄哭。顺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在芜湖被俘,他又续写了《悲愤诗》一百韵。顺治三年,王夫之开始研读《周易》,后来编为《周易稗疏》。曾经和管嗣裘、管嗣箕、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造纸工人、农民等近百人在衡山方广寺参加抗清活动,被湘潭人尹长明击败,方广寺被焚,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性翰受重伤,王夫之事败逃亡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堵胤锡荐为翰林院庶吉士。又结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等人,顺治六年春,离开肇庆,赴桂林暂居。顺治七年二月十八日,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
顺治七年朝廷深陷党争,吴党得势,为营救楚党,王夫之和董云骧上书,谓“大臣进退有礼,请权允辅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国而灰天下之心”。永历帝以王夫之“职非言官”而奏事,严词加以指责,鲁可藻又奏请逮治王夫之,以致夫之“愤激咯血”,幸好焦琏、马进忠、赵印选、曹志建等上疏反对大兴党狱,由于焦琏等人握有兵柄,永历帝只得将金堡、蒙正发、丁时魁等人除罪,改为削职远戍。七月,王夫之前往桂林依瞿式耜。不久与襄阳郑仪珂之女结婚。兵败后潜回广东、广西。李定国收复衡阳时,派人招请王夫之,“进退萦回”,始终未去成
王夫之著作与思想
十一年因清军搜捕,被迫流亡零陵、郴州一带,变姓名为瑶人,授徒著书,“为常人说《周易》《春秋》…常宁文士来者益众”,这期间著有《周易外传》,《老子衍》。
遗民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等。
其作品在生前皆未刊行。道光十九年(1839年),其裔孙王世全与邓显鹤开始搜集散佚,刻成《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卷,称邓显鹤刻本。同治年间,曾国藩、曾国荃重刻,有一百七十二卷。民国后,刘人熙搜辑散佚,又有补刻本。1930年,谭延闓、胡汉民、于右任等重刊船山遗书,分经史子集四都,凡七十种,共三百五十八卷。1971年,台北船山学会重印《船山遗书全集》,为二十二册。
王夫之的哲学论断富有批判精神。他别开生面地注释经学,以发挥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划分为“贞邪相竟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同时,大体把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唯识之说都归入“异端”阵营,主张对它们“伸斧钺于定论”,给以严厉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采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批判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深入研讨,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内容,从而积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资料,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
编者小语: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学者,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有的甚至是严重的缺陷,他毕竟不可能彻底干净地扔掉传统的枷锁,他“只是个儒教异端,而不是彻底的叛逆者”(任继愈语),我们不能、也不必苛求于古人。而且,瑕不掩瑜,船山先生留给后人的仍然是“一座宝贵的矿藏”,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发掘和批判继承。
落魄贵公子
曹雪芹(1724年—1764年),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生于南京。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他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还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