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
胡适在北大演讲时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老子指出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曾国藩指出“我”不能置身事外,要积极入世,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胡适指出功绩事业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但为功绩事业的完成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白浪费。
综合材料可知,作文的关键词是“有我”“无我”,考生要准确理解材料中“无我”“有我”的含意。“无我”是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的境界,讲求的是奉献忘我,推崇的是功名无我。“有我”是面对人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责任,有我的担当,有我的奉献,奋斗有我,事业有我。从两者关系看,“无我”和“有我”并非相互冲突、相互矛盾,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促进、相互转化升华的辩证关系。“无我”是“有我”的前提和基础,“有我”是“无我”的实践和反映。
【参考立意】
(1)追求无我,心无旁骛。
(2)忘我奉献,功名无我。
(3)担当有我,奋斗有我。
(4)“有我”的行动、实干,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
(5)“无我”的人生境界,需要“有我”的付诸行动。
(6)“有我”努力,成就“无我”境界;“无我”情怀,指引“有我”方向。
(7)“有我”强调行动,“无我”强调修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对此,同学们热议不断,见仁见智。
展开全文
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以“调控自我,绽放青春”为主题的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一是“松弛感”的内涵,二是学生的不同观点。综合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感知到不管是在自我追求的过程中,还是人际关系的构建中,都要“张弛有度”。其次,文章要突出“调控自我,绽放青春”的主题,在注重思辨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称呼语、问候语、开场白、正文、收束语。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参考立意】
(1)调控自我青春,张弛有度,成就从容人生。
(2)青春需要调控,坦然面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3)松弛让青春华丽绽放。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线下沟通,而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观点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就像泛滥的洪水,刺激着我们的情感,冲击着我们的观念,我们经常被不由自主地裹挟在其中,变成观点洪水中的一部分,又成为裹挟别人的力量。如何才能在这些泛滥的意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成为了当代青年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当下难辨真伪的海量信息和难判对错的各种观点,提出了当代青年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青年成长中的关键问题,如何才能在泛滥的意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即面对泛滥的网络信息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在如洪水般涌动的观点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的能力。
具体看来,我们青年首先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做“墙头草”,也不能是“骑墙派”;其次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发问,有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还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标准,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不被洪水般的观点所裹挟。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观点,时代青年要具备独立的思辨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然后从当下信息浪潮中的诸多观点说起,提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辨能力的问题,运用总分的形式展开论证,设置分论点,从态度立场、思维辨析、价值观和道德观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可采用典型例证、引证,进行辩证说理,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要敢于质疑,还要有批判的眼光,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做一个有独立思辨能力的时代新青年。
立意:
1.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察而不乱。
2.学会独立思考,不做盲从者。
3.独立思考才能有正确的认知。
4.莫做东施一味效颦。
5.我思故我在,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6.学会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信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坚定的转身到“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也铭记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在“好故事”周围有聆听者,欣赏其意义与价值;有传播者,弘扬其传统与精神;有创作者,践行奋斗,书写续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这是一组多元关系的作文题。命题出发点是想引导学生思考“好故事”背景下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可以综合思辨三者关系,亦可单选其一来建构自己的观点,亦可在三者身份之外有其他合理的角色设想,还可围绕题意叙写自身的经历。学生通过思考和表达,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奋斗、奉献的人生激情,也能保证个人思想的独立和理性,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题干主要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介绍时代背景,引出话题——中国“好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一些伟大而光辉的英雄楷模,也有励志奋斗拼搏的平凡普通人。这一段罗列的事件共同指向了“好故事”的特点——有积极意义、精彩、发生过或正在发生。其中“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相对其他事件发生得最晚,在事件传播发酵的过程中争议也最多,这个事件使得作文材料具有了思辨的第一重空间:“好故事”的“好”并不是绝对的,当故事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的时候,往往会让人失去探究故事的动力,更不要说将故事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了。不仅如此,当“故事”没有“好”到能够持久地给人以精神动力的时候,也往往会被人冠以“鸡汤”之名,随着时间流逝、世事变化被人抛诸脑后。
第二段呈现命题者的价值取向与引导。材料客观陈述“好故事”记录着个体与时代的历史痕迹,这两方面由小及大,从微观的个体生命的奋斗史,到宏观的家国集体的变迁史,而在这历程中,存在三类角色:
第一类是“聆听者”,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好故事”中的人物奋斗与拼搏的精神,而不是对英雄人物的行为选择存在误解,更不是诋毁英雄行为,进而否定“好故事”。这里也可以进一步展开思考:从小到大,我们听过许多“好故事”,里面有好人,有好事,有好思想,有好影响……但为何有人看过听过很多励志的故事,生活依旧一团糟?所以这里可以拓展思辨的空间:假如我们仅仅是这些故事的被动接受者,或者做个无动于衷的驻足观看者,从未“躬身入局”,那么“好故事”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学生可以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也可以引申联系“传播者”“创作者”。
第二类是“传播者”。我们可能是这些故事的评价者,或点赞,或叹息,或有所质疑;但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弘扬时代精神,这是时代正能量的呼唤。“讲好中国故事”,绝不只是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的事,越来越多普通人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国家形象代言人”和“中国故事讲述者”。传播好甚至“善讲”中国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多彩、真实的中国,这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第三类是“创作者”,让自己成为奋斗拼搏故事中的“主角”,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与书写者。前两类角色,或渴望“拯救世界”的英雄故事,或钦佩“治愈了内心焦虑”的二舅故事,或感动于“心灵励志”的逆袭故事,或努力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弘扬者。但与其羡慕他人剧本故事中的“主角”,还不如自己成为自身故事的“创作者”——规划师与设计师,努力成就自己的“好故事”。
第三段是作文题干的核心主问题——学生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学生可在“聆听者”“传播者”“创作者”之中选择其中一类,或多类,或另有设计,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是选择式、并列式或递进式,角色选择并无高下之分,言之有理有物即可。但不论哪一类,都需要概念的界定与阐述,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客观地论述自己的见解,或讲述自己生动的故事。
【参考立意】
①做一中国“好故事”的聆听者(做好故事的聆听者,吸收精神营养);
②理性发言,传播中国“好故事”(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弘扬时代精神);
③“好故事”不止聆听,更需践行(努力做好故事的创作者,成就自己的好故事,贡献自己的正能量)。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来自“关爱银发”公益团队的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的高中生,利用暑假为老年人制作出版了一本《我来教您用手机》。目前,第一次印刷的500册非常抢手。
起初,公益团队的学生们首先想到用最直观的方式教老年人,于是开通了视频号“关爱银发SilverHair”。不过,精心准备的内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很快发现,这些伴随着书本、杂志、广播、电视一步步走来的老年人连手机都不会用,又如何看到视频呢?这些中学生很快意识到,首先要了解老人们的习惯与偏好。于是,他们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并走进了养老院,与老人们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最后他们决定编书,这样老人们可以随时翻阅就能知道如何操作。这次学生们更用心了,如册子印刷的纸张采用的是淡黄色的,就是考虑到银发群体的护眼需求。此外,册子里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每页一般只放1-2张图片,而且字体也“加大加粗”了,让老人们看得清、看得懂。更符合需求了,自然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在教老年人使用手机的公益活动中,学生们都有收获,有的有了更多的思考,有的甚至找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看似寻常最奇崛”,是这道作文题给我的最大感受。“关爱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我们这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初看本题感觉很寻常,无论是传承美德还是热心公益,这一类的作文题相信高三学生已经准备了较多素材,相关例文也阅读了不少,写作起来难度不大。
但是,细读材料,尤其是第二段,会发现命题人不厌其烦、大费笔墨地描述整个经过一定是蕴含深意的。也只有逐句分析,才会品咂出浅显文字背后的奇崛之处。一波三折的过程里自然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起初视频号的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何在?脱离了老年人的实际使用习惯;之后,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舍弃了新潮的做法,确定了传统的编书;再之后,纸张的颜色、字体的大小、图片的插入,都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最终效果良好,大受欢迎。
如果仅仅从“热心公益,关爱老人”的角度立论,那么极容易写成空发议论,甚至是“假大空”式的文章。
“关爱老人”其实只是一个大框架,而教会老人使用手机则是在这个框架下的一个具体层面,也就是在信息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丢下老人,让老人们也能融入信息化社会中,享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往大了说也是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一部分。
考场作文忌讳立论宏大,因为那远远超出高中生的写作能力,也超出高考写作的要求。因此,不妨“就事论事”,从材料所给的事实中出发,采用“切小口”的方式分析材料,有的放矢,这样的作文反而容易论证严密,有理有据。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难发现,材料第一段告诉我们“通过教老人使用手机来关爱他们,也就是热心公益。”材料第二段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更有效地关爱老人,让公益落在实处。”这就体现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材料第二段中的过程,则突出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多么美好的愿望都需要实际行动去实现,而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光凭一腔热情想当然地去做事,往往事与愿违,只有实事求是、反复求证、深入思考、勇于实践,才可能受到较好的效果。这又何尝不是体现了“想”与“做”的辩证统一。
综合来看,这道题目的奇崛之处就在于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的同时不忘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假借“关爱老人”这个社会热点时,考察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可以看作是“德”与“才”的辩证思考,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立意:
莫让信息技术绊倒老人
岂可把老人关在信息红利的大门外
与其空喊“关爱老人”,不如教会老人用手机
公益,除了需要一颗热心,还需要一颗细心
只有符合实际的行动才是真正的关爱
莫让关爱遮望眼
用心用力用情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关爱老人,还需多一点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