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 课程 教师 如何 开发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1 08:45:03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目前有关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多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界定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指依照一定的价值准则,对潜在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分类、整理,并以一定的方式把它们纳入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遵循基本的原则,破除常见的误解。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中小学形成了一种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局面。正确的教材观是,在“尊重教材,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拓展教材”。可以说,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比如,特级教师顾青山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就充分运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1:小明过生日,与红红一起到公园玩,且带了些食品,请你把这些食品分一下。怎么分?两人一样多,叫做平均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在分食品中自然地理解“平均分”。他也充分运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2:“平均分”包含许多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吗?矿泉水:2÷2=1(瓶);苹果:4÷2=2(个)。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多少?学生遇到了知识障碍,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以学生熟悉的“分蛋糕”为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平均分”中的数学问题,自然地引出了分数,教学效果十分明显。①这样的例题和习题,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教学设计时,如果没有找到比教材中更好的例题和习题时,就需注意用好、用足教材。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中,中小学的课程资源(比如教学挂图、录音带等)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不够明确,更谈不上去整合和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首要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无论是各类校内外课程资源,还是各种文字性、非文字性课程资源,都有赖于教师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才能最终由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变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进而成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学习化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带动着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吴正宪老师曾经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②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学校有8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少3多,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8-3=5(朵)。求比8少3的数对于孩子们来讲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我们的教师却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后说清8-3=5(朵)算式的意义。课堂上孩子们皱着眉头毫无表情地机械重复着:“把8朵红花看做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出的部分。从8朵红花中减去比黄花多出的3朵,就是和黄花同样的5朵,也就是黄花的朵数。”原本一道很简单的算式,却让七八岁的孩子说出一大堆令成年人都费解的道理。儿童本来对这种板着面孔的文字应用题就有几分畏惧,再加上教师过分的要求,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厌烦情绪。这样的数学课怎么会令孩子们喜欢呢?这样的数学教学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展开全文

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尝试不让学生模仿成年人的语言千篇一律地叙述解题思路,而是用孩子们喜欢的“捉迷藏”方式突破教学难点。例如,“饲养小组有10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我让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体验学习的乐趣。当例题出现后,我在第二个已知条件的后面顺手贴了一幅智慧人的图片,他正眨着智慧的双眼向小朋友们喊话。请大家猜一猜他可能会喊什么?一个男孩子跑到讲台前双手放到嘴边学着小智慧人的样子喊开了:“喂,小朋友们,你们先要把黑兔的只数求出来呀,不然后面就麻烦啦。”我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先要把黑兔的只数求出来呢?”“不先求黑兔的只数怎么能求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几只呢?”一句话,道出了本题的解题关键。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了此题。我又把“黑兔比白兔多6只”改为“黑兔比白兔少6只”。一个梳着两条羊角辫的小姑娘勇敢地跑到讲台上,也学着小智慧人的样子喊开了:“喂——小朋友们,题目中的‘多’字已经变成‘少’字啦,可要当心呀,千万别上当!”银铃般的喊声传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审题可认真了,不大的功夫,又完成了第二道题的解答情境。

吴老师精心开发的“智慧人”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学习

(三)多样化地开发课程资源

多样化地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体现为“全方位”的开发对象观,避免开发对象的“狭窄化”。教师不能只教教材,只把教学参考书上的东西讲给学生听,而应当做“有心人”,让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等大量鲜活的资源都进入开发的视野,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创造性和吸引力,提升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元化”的开发主体观,避免开发对象的“单一化”。比如,除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和多媒体光盘等教材编写专家提供的现成资源外,教师自己可以积极开发广播电视节目、报刊书籍和网络平台中的课程资源,而目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倡导学生交流资源等。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透选资料的能力,也巩固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开发学生资源—一教师掌握学生学习信息,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知识平台。学生的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的兴趣都可成为课程资源。

①从学生的提问中捕捉课程资源;

②从学拥有的经验和信息中捕捉课程资源:

③从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

④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中捕提课程资源;

⑤从课堂偶发事件中捕捉课程资源:⑥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使学生的心理资源“激活”。

2,进行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过程,也是课程开发过程。处理教材,让教材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资源。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在教材内容上要“面向学生的生活”。用好、用活教材,使教材的文本资源价值“升值”。第一要完善教科书的内容,第二要变革教科书的使用方法,第三要积极自编教材。

3.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一教师身上丰富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知识修养、教育教学技术等皆可成为课程资源。要切实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实践活动,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成果是潜在的课程资源,它是由教学一线的直接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

4,发掘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使网络的优势“彰显”,带领学生走向世界。

5.开发校本课程—一开发校本课程可使学校课程结构“优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走出特色之路。教师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选择适合本校课程发展的课程资源。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例如,发挥图书报刊的作用,使学校的馆、室“升温”;与社区密切联系,使社区资源的优势“释放”;改进课外活动方式,使活动的效果“放大”。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掌握“勤于积累”、“敏于发现”和“善于捕捉”等主要策略。

(一)勤于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一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换言之,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拥有与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相关的、能促进每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百宝箱”,而且“百宝箱”中的“宝贝”要不断积累、逐渐增多,才方便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取用。比如,讲元素“铍”时,如果化学老师读过《从“女儿村”谈铍》

这篇文章,那么就能加以利用,以此导课。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路过女儿国的故事吧,这个传说的真假我们姑且不管,然而在我们身边却真真切切有类似的故事。广东某一山区的村寨里,曾连续多年出生的全是女孩,人们急了,照这样下去,这个地区岂不变成“女儿村”了?当地村民求神拜佛,就是无济于事。后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地质队来探矿的时候,钻机把地下含铍的泉水引了出来,造成了铍的扩散污染,使饮用水的铍含量大为提高,长时间饮用这种含铍量过高的水,会导致生女而不生男。后来,经过科学治理,“女儿村”终于又生男孩了。看来铍这种化学元素还确确实实与生男生女有关呢!当然,关于铍的知识很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铍这种元素究竟还有哪些“神通”……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师生开始学习铍的基本性质。

又如,教学“他律与自律”时,老师平时积累的“今日说法—醉与罚”视频片段就能派上用场。通过播放展示“酒后驾车”这种无视规则的行为所造成的惨痛后果,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讨论:有了交通规则就能不出交通事故吗?还需要人们怎么做?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他律与自律。这样的视频案例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其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人的价值”时,老师可以选取《感动中国》中“十三农民兄弟”的视频片段。观看这样的视频,许多学生泪盈于睫,他们对“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有了更真切地体验,这是单凭口头讲解不可比拟的。

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种学科都可以开发出生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设计中,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就一步步地拉近,课堂教学活动就能够有声有色地展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选择了献身教学,那么就需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积累,一次一次践行,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方能挖甘泉。

(二)敏于发现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课程资源来讲,同样如此。课程资源到处都有,缺少的往往是发现资源的意识和能力。2003年,教育部课程专家评估组来到一所中学考察课程改革情况。其中,对一位老师执教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堂课使每一个听课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使人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什么这堂课会产生撼人心魄的效果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颇具创意。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展示了一组拍摄于师生身边商店门口的照片:一个爆玉米花的青年,在生意间隙里,从带着油渍的纸箱里拿出英语书和复读机学习。在一般人眼里,这个青年的工作可能是低贱的,然而,我们不能不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他的灵魂是高贵的!面对着教师出示的这组真实的图片,听课的师生包括专家们无不瞪大了惊奇的限睛。然而,令人惊奇的还在后头这组图片是怎么来的呢?那是教育技术中心的常老师帮助拍摄的。几天前,常老师接孩子路过该商店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在喧嚣闹市里专心学习的青年,当听说同事要讲《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课文时,他认为这位爆米花的青年有着纯正的追求,他的身上“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这个事例恰恰能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并且该青年的做法让自己这个成年人都“肃然起敬”,也一定会感染我们的学生、教育我们的学生。于是,利用午休时间,费尽周折,终于拍下了这组真实感人的镜头。这正是,课程资源珍贵,而“敏于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更珍贵。

(三)善于捕捉

“勤于积累”和“敏于发现”都立足于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好一定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的互动均可形成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善于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也是开发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题中之意。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拿到箭的,题目中的‘借’应改用‘骗’。”这时,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生成的课程资源,随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草船借箭”与“草船骗箭”哪个题目好,为什么?学生认真读书后纷纷发言。学生甲说:“我读课文时,特别注意了这几句话:‘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不用谢,借箭要谢。所以题目应该是‘草船借箭’。”学生乙说:“我想到,诸葛亮借了箭,到‘火烧赤壁’时不是把箭还给曹操了吗?这叫有借有还。所以题目应该是‘草船借箭’。”老师说:“你们说得真好。再想想,要是题目改成‘草船骗箭’,和原来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一名学生说:“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要是题目改成‘草船骗箭’,作者就站在曹营一边去了。”最后,老师总结说:“‘借’箭还是‘骗’箭,虽然一字之差,但是感情和立场不一样。可见,用词不能离开课文的中心,要注意感情色彩。”

教师善于捕捉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机型创造的“火星”,并予以“引燃”,能够为学生不同的体验创造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都值得捕捉,教师需要做好捕捉前的鉴别和捕捉后的引导。

【拓展阅读】

课程资源有多种类型,只要教师有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随处可发现资源,随时可研制资源。

实例:学校聘请了几位外籍教师,这些教师上外语课极少进现代化的语音室,而喜欢利用或设计一些特殊的情境,与孩子们在十分开心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有一次下大雨,一位“老外”跑到校长室,要校长给他买“雨鞋”,然后穿起“雨披”,冒雨直接冲进教室,带着学生和他一起在“下雨”的情境中完成口语教学……现在,许多学校装配的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外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确实是有可鉴之处的。

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提供智慧教与学、优质资源、智能管理、家长督学为依托的教学信息化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创新学校教学模式、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实现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