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去秋来收获忙,丰硕的收获一定离不开付出与努力。早在学期初,区规划课题组《“数与代数”领域数学基本思想课程统整的实践》成员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本学期的研究——“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统整与教学实验研究。
下面将本次研究情况通报如下: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经过前期的观察与调查,发现教师数学课程统整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广大中青年教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关注度不是特别高;有近一半教师不研究不同版教材,经常深入研读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师不多;研读教材没有成为教学设计智慧的主要来源(详情见《切片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新路径》载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2022(8))。
因此,本次研究将视角聚焦于“分数初步认识”单元,呼应新课标提出的以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的落实,希望在实践中做出积极的改变,并为后续单元统整与教学实验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具体目标如下:
在教师教学层面,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数学课程统整的能力。
在知识建构层面,基于分数意义核心概念进行大概念意义建构的过程,整体把握教材、把控教学的阶段性和学习的一致性。
在学生学习层面,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主动联系生活学习经验、运用学习工具,学会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素养得到提升;要体现素养提高的进阶性、螺旋性、发展性。
在策略方法层面,形成单元学习课程统整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的开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课题组成员在毛文波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分课时进行了教材分析与统整工作,深入挖掘四个版本教材中教学的异与同,在此基础上完成课时教学设计初稿。其次,对本校三、四、五年级部分班级进行了分数学情调查,对三年级实验班、对照班进行了学业水平测试。
展开全文
结合对各个版本教材的凝练和对学情的初步了解,课题组成员对各自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并进行研究课的试上,然后再修改、定稿。截至十二月底,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教学内容均完成,并及时进行了后测与分析。
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研究,快两周的实操演练,后测的结果新鲜出炉:在实验班教学时间比对照班用时少,前测调研基础弱的情况下,后测均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3分,可见本次“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统整与教学实验卓有成效!
三、老师们的研究收获与感想
李悦:本次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是整个研究的种子课。通过比较各版本的教材,我发现:教材都是通过平均分物这一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经验,区别在于分的“物”有所差别。我继续沿用这一情境,同时将“物”都统一成“月饼”,以减少其他非数学元素的差别,让学生的目光能够聚焦到平均分的结果上。在揭示分数概念时,我采用的也是描述性定义,不同于苏教版编排的是,我是在学生学习完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丰富认识之后,才对分数下描述性定义。通过这次整合教材的学习研究,我对于“课题进课堂”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于“分数”这一概念更加清楚。分数的不同内涵,如何在课堂中进行体现与渗透,在后续小伙伴的课堂上,我也学习了很多。
张靖寅:本次我研究的内容是《认识几分之几》,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不同版本的教材比较,发现:相比苏教版、北师大版而言,人教版不仅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还丰富认识了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几,并且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一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我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的特征。我还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四分之几,而后让学生通过认识四分之几来自主探索十分之几,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本次研究我立足于把握教材,尝试进行教材的整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有意义、有意思的教学活动。
涵楚:我设计的内容是第三课时《几分之几再认识》。将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后发现,都抓住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对学生作品判断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一个”到“多个”的自然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借助几何直观模型,引发学生质疑、讨论的环节,而后又利用几何直观,从不同角度辨析分数意义的本质。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多重内涵,为后继分数学习打下基石。
郭雨露:在这次研究中,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的每一课时设计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对比分析四个版本的教材,把握分数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具体学情进行再修改。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每一课时都具有研究系列的课程一致性。可以说每一课时都有课时设计者的用心巧思,更凝聚了课题团队的集体智慧。经过这一个单元的深入研究,作为研究新人的我感受到了研究之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从中体会到了实践的乐趣。
徐梅:本次我主要研究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深入解读,体会不同教材设计的原则,仔细推敲自己的设计方案,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课程统整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集中罗列在一起,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发展智慧的读懂教材,有效的取舍。
奚瑄铎:本次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比较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发现:教材内容设计都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紧密联系,不同在于苏教版将这一内容作为独立课时进行教学。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了统一的情境,并设计多次比较环节: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比较,不同算式的比较等发现知识的本质。通过这次整合教材的学习研究,我对研究的课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整体性的视野下既要注重对教材课标的精准剖析,也要凸显教学方法的扶放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王海玲:本次研究,作为执教者,正是由于各位小伙伴们精心准备好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具,我才能努力的去上好每一节课。《课标》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分数的需求;在分数的再认识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现:原来平均分的东西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还可以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原来分数里还有这么多得的知识呢!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一次又一次被丰富,分数的认识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数学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才是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
课题主持人毛文波老师也表示;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着我们每人都是研究者,创新者,每节课都是创新的实践!作为研究者要常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作为创新者,“综合就是创造"。想明白一些事,做明白一些事,有自已独特的发声理据而不迷失自我。这可能就是我们做点研究的价值所在。
四、小结
数学是整体的、结构的,紧紧抓住本质和联系,数学学习就会条理清晰,化难为易。课程统整观下的教学不是教学内容简单的合并、增加与调换,教师“心中需有一盘顾全大局的棋”才能高瞻远瞩;学生“脑中需有一张思维导航的图”才能触类旁通。只有抓住核心、触及本质,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课题组的活动一直在毛文波老师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今后成员们也会继续研学并举、知行合一,在课程统整的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