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把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让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活动在课堂真实发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首要特征是完善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首要特点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各个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可以确保育人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素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微观探索,回答“培养什么人”的宏大问题。
对接素养的学习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学习目标的升级迭代。所谓升级迭代,是3.0版涵盖2.0版、2.0版涵盖1.0版,而不是“舍弃”。核心素养目标对于之前目标的超越在于,它瞄准的是人,是人的素养。
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系统,自上而下也有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从党的教育方针到学校育人目标,再到具体课程目标、学期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在这个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自上而下的一致性。如果不能保证这种纵向上的一致性,那么最后就无法确保我们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党的教育方针、学校育人目标、各科课程标准、学期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这个完整系统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期课程目标与单元学习目标的描述。课程的学期目标是在“学期课程纲要”中描述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整册教材、学生情况、学校育人目标。在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中,要对一学期的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整体架构,单元目标不能局限于碎片知识的记忆、单一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以大观念的理解、大问题的探索、大任务的完成为目标,从而对接核心素养,彰显“培养什么人”的意义。
匹配目标的评价任务
如何确认培养了我们所要培养的人?这就需要评价。所有评价都应该针对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评价,不针对目标的评价是盲评、瞎评。我们的目标已经是核心素养3.0版,我们的评价就必须与之相匹配,不能停留在1.0时代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评价改革,必须开发能够证明素养目标达成的评价模式。我们固然仍需要用简单的评价任务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技能操作等方面,但是不能停留于此,因为停留于此就无法确认素养是否真正形成。
如前所述,对接核心素养的目标要聚焦大观念的理解、大问题的探索、大任务的完成;同样的道理,评价任务也要与这些内容相匹配。比如,二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包括《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如果分开来看,我们可能会这样设定目标:学习《坐井观天》的目标,是要懂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学习《寒号鸟》的目标,是要懂得不能得过且过的道理;学习《我要的是葫芦》的目标,是要懂得不可为追求结果而忘记过程的道理。这样的目标是把三篇课文孤立起来考虑的,其实这三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让我们看到事中之理。因此,不妨把“故事里总是有道理”作为单元的大观念,学习三篇课文可以让我们理解这个大观念。有人说理解这个大观念有什么用?当然有用,如果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能够发现、琢磨事情中的道理,那就太不容易了,这其实就是“素养”的一种。那么,这种素养应该怎样评价呢?我们可以采用“我讲你说”的评价方法:向一名学生讲一个包含道理的生活小故事,请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这项评价任务就是在评价大观念是否形成,就是在指向素养目标的达成,就是在考量“是否培养了我们要培养的人”。
展开全文
嵌入评价的教学活动
“教—学—评”一体化指向“培养什么人”,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将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之中,全程体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整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学活动将评价任务展开,帮助学生在理解评价任务、创造评价信息、分享评价信息中达成目标。
以教学“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课时目标:(1)学生通过回顾以往所学,感受画图能够清楚直观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在线段图中清楚表示已知条件、问题和数量间的关系,能借助线段图解答问题;(2)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感受画图对解决问题的价值,掌握“几何直观”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清晰地向同桌表述自己的想法,强化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根据这样的学习目标,可以设计三项评价任务:(1)观察提供的素材,描述看到的信息,能够读懂线段图,感受线段图的标准;(2)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标准画好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和差问题的不同方式;(3)运用线段图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线段图对解题的价值,积累画线段图的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将三项评价任务逐次展开,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读懂线段图”,二是“运用线段图”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教—学—评”一体化清晰指向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在学习目标引领下学生学习信息的催生、收集、研判、分享、优化,尤其关注“错信息”与“异信息”的价值。“催生、收集、研判、分享、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推进的过程,可以将课堂的微观实践与“培养什么人”的宏大叙事紧密关联。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8日第4版
作者:张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