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 社会学所 社科院 研究报告 中国

社科院社会学所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 全面解读民众睡眠状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0 12:16:12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3月17日,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报告得到了中国睡眠研究会、北京大学睡眠中心提供的学术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衍,亚洲睡眠协会主席、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高雪梅,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一铖现场对报告进行了揭幕。

附图(从左到右: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高雪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亚洲睡眠协会主席、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一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衍)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是连续第二年发布的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全面系统分析中国民众的睡眠状况、睡眠问题的学术著作。2023年的报告首次采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充分反映了睡眠与美好生活需要、幸福感、公平感等社会心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报告指出,提升睡眠质量是关乎个人健康、国家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美好生活体验越多,睡眠质量越好。

展开全文

民众睡眠时长有待增加,睡眠质量自评有待提升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对中国居民睡眠状况进行了全面研究,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民众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47.55%),16.79%的民众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 民众睡眠时长依然有待增加。

调查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受访者过去一个月内的睡眠质量自评,并在四点量表中做出选择,即:非常好(=1)、尚好(=2)、不好(=3),非常差(=4)。总体看,我国民众的睡眠质量自评均值为3.11,大部分民众的睡眠质量自评为“尚好”,睡眠质量自评依然有待提升。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构建了中国睡眠指数来分析我国居民的睡眠状况,主要从睡眠质量、睡眠环境以及睡眠信念和行为三个维度测量。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7.77分(百分制),较2021年增加了2.99分,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也较2021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4.22分),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70.96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56.55分)。相比2021年,按指标得分增加幅度排序依次是睡眠质量指标得分 (增加了2.7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增加了2.42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增加了1.82分),说明我国居民仍然持有较多的不良睡眠信念和行为,且改变居民的睡眠信念和行为相对而言最为困难。

我国居民睡眠时长增加,但两极分化明显

报告针对我国居民基本睡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民众在晚上10点至凌晨1点上床睡觉,在早上7点至上午10点间起床,多数(58.5%)民众能在半小时左右入睡;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37土2.21小时,比2021年的7.06土1.32小时有明显增加,但标准差范围扩大,表明在睡眠时长上的差距拉大。25.9%的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个小时,低于2021年的28.2%;8个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47.5%,远高于2021年的35.3%。可见,2022年民众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长呈增加趋势,睡眠不足的情况减少,多数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7个小时及以上,但最短与最长的睡眠时长的差距变大,睡眠时长偏短(<7个小时)的民众仍占较大比例。

高质量的睡眠有赖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提升民众睡眠质量的社会心理基础

报告指出,社会心态是影响民众睡眠状况的重要因素。首先,美好生活需要能够提升睡眠质量自评。民众越是看重个人物质对实现美好生活的作用,越有助于睡眠时长的增加;越是看重家庭关系对实现美好生活的作用,越有助于睡眠质量自评的提升。其次,美好生活体验构成高质量睡眠的基础。民众在国家社会、个人物质、家庭关系方面的美好生活体验越多,其睡眠质量自评越高。最后,较高的安全感、主观幸福感、公平感、社会信任以及较低的社会压力感能够显著提升民众的睡眠质量自评。以上结果表明,高质量的睡眠有赖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提升民众睡眠质量自评的社会心理基础。该结果凸显了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