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通俗小说家熊大木,今天知道他的人不多,但在明代嘉靖时期,熊大木是广为人知的作家。熊大木名福镇,号钟谷,福建建阳人,学界根据《潭阳熊氏族谱》推测其为明代著名刻书家熊宗立之曾孙,大约出生于弘治(1488年—1505年)后期。嘉靖年间,他编撰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等小说。《南北宋志传》也多被认为熊大木之作。
“说岳”故事系统成形
熊大木编撰的小说中《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影响最大,为“说岳”题材现存最早的长篇小说。熊大木的姻亲、当时建阳颇为知名的书坊主杨涌泉,有一天带着一本浙江刊刻的《武穆王精忠录》上门,邀请熊大木把这本关于岳飞事实的著述改编成演义小说,供杨氏书坊刊刻。熊大木以《精忠录》为基础,参考商辂《资治通鉴纲目续编》等正史资料,吸收融合宋代以来民间久已盛行的岳飞题材小说、戏曲和传说,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编成《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成书以后,为各地书坊竞相刊刻,200多年间广为流传。此书现存不同题名的多种版本(包括删节本),各种版本不少于20种。各种版本题名、题署刊刻书坊之名都相当复杂,当时各种版本的先后顺序、各家书坊刊刻的先后顺序,已经非常难理清,但从版本可见此书在当时的出版盛况。此书最早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由杨氏书坊刊刻,而杨氏又有清江堂、清白堂的刊刻,现在很难理清这两家杨氏书坊的关系,但肯定两家书坊先后刊刻过。
此后不久,嘉靖年间就有了内府精抄本,小说盛行而为宫廷内府所关注。万历以后更为盛行,至少有金陵的万卷楼、仁寿堂和建阳的余氏双峰堂、余氏三台馆刊本。还有题为“新镌全像武穆精忠传”的天德堂藏版本、萃锦堂刊本、映秀堂刊本等多种本子。天启、崇祯年间又有邹元标《岳武穆精忠传》、于华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是熊大木本的删节本,亦有不少版本行世。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演述以岳飞为主的中兴名将抗金事迹,把岳飞的英雄传奇故事置于南宋初年宋金相争的历史图卷之中,在塑造岳飞英雄形象的同时,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岳飞时代的政治军事情形。熊大木借鉴编年体史书的叙事结构,以史为纲顺序叙述的同时,又借鉴史书列传体的叙事方式,以主要人物的重要经历为线索,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与政治环境、社会背景,并借助小说戏曲的传奇笔法、民间传说的生发想象,对人物、事件进行铺陈敷演。
此书对岳飞故事做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是岳飞形象塑造和岳飞故事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后世“说岳”题材艺术影响深远。
展开全文
“说唐”人物性格突显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也就是《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刊行的次年,杨氏清江书堂推出了熊大木编撰的又一部畅销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此书题“金陵薛居士的本”“鳌峰熊钟谷编集”。薛居士,生平不详。由题署可见,熊大木本是以金陵薛居士的本子作为基础编集而成的。今人孙楷第判断此书与《隋唐两朝志传》同出于《小秦王词话》,但熊大木根据史书做了很多补充,文风接近史传而显平实。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是现存隋唐系统历史演义中刊刻时间最早的一部,也是隋唐系统小说发展的重要一环。此书故事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起,至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止。主要演述隋朝灭亡和唐王朝建立的过程,末尾叙述唐太宗征高丽,加入薛仁贵征东事迹。
熊大木编撰历史演义小说基本的方式是“参采正史,按鉴演义”,以此为基础,加以大胆的虚构和夸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在按鉴演义的基础上剪裁和组织史料,以李渊一方的发展为线索,以秦王李世民的故事为中心,使得纷繁复杂的唐代开国历史成为一个线索分明、有始有终的故事,叙事前后连贯,主题清晰。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的主要故事都来自史书,不少片段照抄《资治通鉴纲目》,但比之史书全面的记载和简洁的书写,小说按照自己的尺度有删减有铺排,增加了很多文学性的铺陈叙述,也增加了很多情节与细节的虚构,因此一些人物形象如李世民、尉迟恭等显得性格鲜明。这些铺排虚构多为前代戏曲词话的化用。
“按鉴演义”是明代讲史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对此,古今评价有所不同。当时主流的文学观念推崇“羽翼信史”,《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铺陈敷演、生发想象,被认为“似有紊乱《通鉴纲目》之非”“不足以行世”。而孙楷第认为“其叙次情节,则一依通鉴,顺序照抄原文而连缀之”“小儒沾沾,则颇泥史实,自矜博雅,耻为市言”。
此书现存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氏清江堂刊本《新刊参采史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八卷九十节(实为八十九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唐氏世德堂刊本《新刊出像补订参采史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题评》八卷八十九节,明代余氏三台馆刊本《新刊按鉴演义全像唐国志传》(署“红雪山人余应鳌编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舒载阳刊本《新刊徐文长先生评唐传演义》等,可见当时也颇为盛行,为各地书坊翻刻。
“杨家将”演义的鼻祖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中还有一本《南北宋志传》,一般认为编撰者也是熊大木。此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正文卷端署“云间眉公陈继儒编次”,被认为是伪托,因为此书卷首三台山人序称作者为“大本先生”:“昔大本先生,建邑之博洽士也,遍览群书,涉猎诸史,乃综核宋事,汇为一书,名曰《南北宋两传演义》。”
此大本先生,学术界多认为即熊大木。此认定并无其他依据,只是根据熊大木编撰过《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且三者都有三台馆刊本。但三台馆刊刻熊大木此三书均更改了书名和编撰者,把著作权据为己有。《南北宋志传》署名情况不同,无法类比推论。三台馆主人所谓编者“大本先生”实无法确定为熊大木。而署名“陈继儒”与序称“大本先生”之矛盾,则说明万历年间余氏三台馆刊本并非初刻本。
此书所谓“南宋”“北宋”与通常的历史名词内涵不同。前十卷《南宋志传》,叙述五代后唐至宋代开国之事,从石敬瑭出身叙至曹彬平定江南;后十卷《北宋志传》叙述宋初之事,以杨家将故事为主。“南宋”“北宋”之命名至为不通,孙楷第认为这样“强名南北”,应是此书前后卷相继行世之后为无知者所妄加。
此书卷之十一开篇有一段按语:“谨按:是传前集纪一十卷,起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石敬瑭出身,至宋太祖平定诸国止。今续‘后集’一十卷,起宋太祖再下河东,至仁宗止。收集‘杨家府’等传,总成二十卷,取其揭始要终之义。并依原成本参入史鉴年月编定。”
另外,《残唐五代传》下卷第六十回末尾有言:“余见《宋传》,此编不多录也。”孙楷第据此认为,《南北宋志传》前十卷正是承《残唐五代传》之后,原来书名应为“宋传”,以宋太祖之事为线索,与《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叙述秦王李世民之事相类;书坊为之续编“后集”,因此,唐氏世德堂后十卷皆题“续集”,如“甲续集卷之一”“乙续集卷之二”等。
《南北宋志传》前后二十卷在丰富完善平话叙事的同时,参照史鉴编年方式对故事进行编排,加以演义生发。其中,《南宋志传》主要依据《五代史平话》和宋太祖赵匡胤故事等改编。赵匡胤故事在宋元时期流传广泛,宋代说话有《飞龙记》,清代有章回小说《飞龙全传》,《南宋志传》在此故事系统中的地位值得关注。
而《北宋志传》则主要根据此前流传的杨家将故事编撰而成,是杨家将题材长篇小说现存最早刊本,在杨家将系统小说中有其重要地位。杨家将故事在南宋就已广泛流传,《北宋志传》所依据的“杨家府传”应为长篇平话。现存《杨家府演义》刊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刊刻时间晚于《北宋志传》,但版本面貌可能更为接近“杨家府传”。
《南北宋志传》传播亦盛,现存明代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金阊叶昆池刊本等。清代坊间翻刻、重印多出于叶昆池本,今存本子众多,如鸿文堂本、经国堂本、文锦堂本、务本堂本等。
“私塾先生”开拓之功
熊大木出身刻书世家,是当地知名文人,遍览群书,涉猎诸史,知识广博,因此屡应书坊主邀请,为书坊主编撰或校勘书籍。从他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日记故事·序》可知,他曾“馆蒙”,即为私塾先生。
熊大木是继罗贯中之后出现的一位通俗小说家。《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成书之后产生了巨大影响,读者热切期待新的讲史类小说进入阅读传播系统,熊大木的历史小说编撰应运而生,并受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影响,但也为历史小说的阅读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兴奋点,且以他独具特色的小说编撰模式对此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历史演义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突出贡献,推动了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创作的热潮。比如,熊大木还编撰过通俗演义汉代历史的《全汉志传》,现存十二卷本、二十卷本、十五卷本等多种版本系统,从中可见此书的传播盛况。
熊大木还编纂、校注了不少启蒙读物、日用类书,如《日记故事》九卷、《(新刊明解音释校正)书言故事大全》十卷、《新刊类纂天下利用通俗集成锦绣万花谷文林广记》十四卷等。他的编纂注重通俗性,面向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大众,有着普及教育的意义,这也是福建建阳书坊刻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像罗贯中编撰《三国志演义》以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为蓝本,熊大木的历史小说编撰也与前代的平话刊刻密切相关,他编的这些小说都有前本之小说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史料及其他传说资料编写而成。从小说艺术的角度评价,熊大木的历史小说编撰还比较稚拙,但是,却有开拓新题材的意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南北宋志传》开启了“说岳”“说唐”“说汉”“杨家将”等系列,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传播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意义深远。(涂秀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