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掌握很多专业名词,而不懂专业名词,就不能深入学科堂奥,也不能取得好成绩。那么,专业名词就是一种学科学习的障碍,必须要扫除,才能让学习深入。
那么,专业名词是谁命名的呢?当然是学科领域的专家们命名的,命名之后就开始沿用,一直成为无可辩驳的经典。虽然很多数理化的概念、定义和公式都以最初发现人的名字来命名,也比较好记,但深究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刚刚学习的人只是记住了名字,却忘掉了整个概念和定义的意思,甚至连公式都写不出来,也就无法深入学习了。
本来,概念、定义、公式都比较枯燥,不是一般人能够发现的。一些前辈们发现了,就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本来没什么异议,毕竟他们是第一个发现的,就像麦哲伦航线一样,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本来具有纪念意义,也有里程碑的意义,但科学原理并非那么简单。人们要想学习,就要由浅入深,学会一些专业名词,还要背过专业名词的意思,就像文学里面的名词解释一样,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豪放派,婉约派,清雅词派等,都要背过,还要理清顺序,知道名词的意思,代表作家,风格,创作取材的方向,意义和影响等。学什么学科,就要学到一些专业名词。那么,能不能绕过专业名词,用一般人都能懂的话把专业名词表述出来?
当然可以,但并不可行,容易出现描述混乱的问题。文科的专业名词解释还好说一些,理科的专业名词解释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有可能造成概念或定义的歧义。概念和定义就是由学科内的前辈们制定的,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才确定下来,并且要遵循概念和定义的指引,继续搞研究,当然,也会有证伪的存在。有些概念和定义在流传过程中被证伪,也就被淘汰掉了。新的能够支撑研究的概念或定义被确立起来,成为研究遵循的相对准确的东西。公式也是如此,有很多被证伪,留下来的都是能够验证科学研究有效性的东西,也不能置换其中的一个数字或字母。
展开全文
也就是说,专业名词流传开来之后,就形成了固定的语义指向,也就产生了固定的用法。人们要遵循固定用法,才会熟练运用专业名词,甚至能迅速变成所谓的“专家”。专家和一般人的明显区别就是,专家能用专业名词,而一般人根本不懂。于是,专业名词成了专家和一般人的分水岭,也成了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鸿沟。一般人要想理解专家的说法,就要先懂得专业名词是什么意思,不然只会成为“鸡对鸭讲”,各说各话。
地方方言系统内也有专业名词,约定俗成,只是被本地区内的人接受,而别的地区的人并不知道。方言就是如此,只适合于方言聚居区,对于说普通话的大城市,就没用有什么用了。到了某个方言聚居区,人们会发现有很多他们自己命名的专业名词,只是和别的地方叫法不一样,指称的对象却是一样的。只是对麻雀的叫法就有很多,有家雀儿、小虫儿、老家贼、麻拐子等,而专业名词叫麻雀。必须统一专业名词,才能让人们认识这种东西,也便于在媒体上说明,减少人们认知的时间成本。
很多孩子学习数理化感觉很难,并非他们笨,而是不懂里面的专业名词,甚至根本背不过定义和公式,也就无法做题了。需要按照课本的顺序,由浅入深学习,还要掌握书本上的专业名词,背过定义和公式,不需要探讨怎么来的,只需要拿来用就行了。背过之后,立刻做题应用,不然还是不理解。应用熟练之后,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做题应用,还要做一些综合习题,综合运用很多定义和公式,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文字理解能力差的,对数字和字母理解能力差的,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都不能准确理解定义和公式,甚至出现错误应用的情况,究其实,还是没有理解透彻。
有的学生爱钻牛角尖,非得问问定义和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有效回应。因为老师也不知道定义和公式是怎么来的,只是强调拿来用,却不强调追根溯源。要是追根溯源,就会用上很多专业术语,甚至要涉及到世界难题了。只是证明一加一等于二,就是世界难题,就更别提证明其他的定义和公式了。几个为什么就问住了,还怎么证明?
于是,人们要学习某一学科,一定要扫清专业名词的障碍,包括定义和公式,理解之后,直接拿来用,才能逐步深入,要是不理解,基本上没办法深入。看来,专业名词的作用非常大,既是权威定义,又是约定俗成,实践证明,不容忽视,也不容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