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宋史》中被津津乐道的美男子
亦是碧血丹心的勇士
更是南宋文人的脊梁
当山河破碎、身陷牢狱
妻女都沦为元室宫奴
他依旧初心不改,誓死不降
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正气歌》的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状元烈士文天祥的一生。
文天祥,本名文云孙,于公元1236年6月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因为家境优越,故而文云孙自幼时起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得以博览群书。在他还是一个孩童之时,就经常看到学宫中众多乡贤的画像,譬如欧阳修、胡铨等人。在发现这些人的谥号中都带着一个“忠”字后,文云孙是既钦佩又羡慕,并在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日我也要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倘若不能位列其中,那便算不得是真正的男儿。
在心中立下宏伟目标的文云孙此后读书愈发刻苦。
终于,在公元1256年,文云孙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
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年仅21岁得文云孙在集英殿以“法天不息”为题答对策论,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次的文章,并在在这中间没有丝毫的停顿。
宋理宗批改之后,喜不自禁,当即就将文云孙钦点为状元,并赐名文天祥,改字宋瑞。从这个名字就可看出,宋理宗在文天祥的身上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然而,新科状元文天祥的仕途并不算顺遂。因为在中举不久后,家乡那边就传来了父亲病逝的噩耗,按照规矩,文天祥必须回乡为父守丧。
展开全文
公元1259年,守丧期满后,文天祥被派到浙江担任宁海军节度使一职。
同年,蒙元大军长驱南下,在此惶惶时刻,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进言迁都事宜,大臣们虽然不发声,但也算都默认了这一点。只有文天祥一人出言反对,陈辞利害,并请求斩杀董宋臣,以防止奸佞祸乱朝纲。
但是宋理宗并没有采取文天祥的建议,失望的文天祥便申请外调,一心一意造福一方百姓。
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因为为人正直,事事以国家和百姓危险,如此一来,必然会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故而文天祥也是屡遭排挤和污蔑。
公元1275年,元军再度南侵,长江上游地带连连告急,朝廷立即下诏各部将勤王救驾。
文天祥虽是一介书生,但国难当头,他义无反顾地将家中资产全部变卖,用以购买军饷,同时招兵买马,召集各地英豪,在文天祥的奔走下,竟聚集兵马一万有余。
然而,当文天祥带着兵马赶到临安后,朝廷中的主和派再次占了上风,文天祥并未得到重用。不愿在朝廷中争名逐利的他,在辞别宋恭帝时又进言,希望朝廷能够对现有的弊政做出改革,将国土分为四镇,整合军事力量,避免元军到一州破一州、至一县屠一县的悲剧发生。
但是,朝廷以文天祥之建议太过疏阔而没有采纳。
同年10月,文天祥带兵抵达平江,而此时元军已经攻入了常州,文天祥派兵驰援,却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于是文天祥果断弃守平江,退守到了余杭。
公元1276年,元军包围临安城,宋庭决定向元军求和,被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作为使臣去元军中议和,但因与元军起了冲突而被拘捕,后来文天祥又趁着夜色逃了出来。
在真州知州苗再成的帮助下,文天祥决定整合两淮士兵,并请立益王赵昰为帝,兴复宋朝。
公元1278年,因为手下将领的出卖,文天祥被元军所俘虏,自此,文天祥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囚徒生活。
在被押解到潮阳后,元军多次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但文天祥只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
不论是面对痛苦难耐的严酷刑罚,还是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文天祥都不愿意向元军低头,苟且偷生。
那一年除夕之夜,正是万家团圆之时,可在狱中的文天祥却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女儿都在元宫中受尽挫磨,他也知道,只要接受元室的招降,就会立刻同家人团聚,然而,这一切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国家民族的气节面前,根本不足为道。
别无选择的他只能将自己的愿景寄托到诗词之中:
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也没有亡国之臣的呐喊彷徨,他以最平静的心,来面对最残酷的命运。在狱中的三年,文天祥不断回顾平生,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之情的篇章。譬如至今刻在北京文天祥祠墙上的那首《正气歌》:
在条件艰苦的牢狱中,他始终心坚如磐石。元世祖忽必烈见文天祥始终无臣服之意,便下令将其斩首示众。百姓们听说后,皆是眼含热泪,自发聚集到刑场为他送行。
面对死亡,文天祥怡然不惧,步履坚定地踏上了邢台,之后他问百姓们哪个方向是南方,等到百姓们指明方向后,他朝着正南方郑重地叩首,随后坦然赴死,那一年,他47岁。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儿时刻在心底的忠义,诠释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止休”的不屈气节,而他的名字,同他的诗歌一样流芳后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得爱国之士。
参考资料:
《宋史·卷418·文天祥传》
《尧山堂外纪·卷63》
《文天祥评传》——修晓波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未经账号允许,禁止转载内容或将文章发布在其他平台,违者必究!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