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潇湘馆中的帘子,隐含深意
陈能雄/文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在海棠诗社里号“潇湘妃子”,这是以人物形神和住所景观的特点来起名号的。她所住的潇湘馆种有苍翠茂密的竹子,清凉幽静,这是一个如诗似画的地方,揽不尽淇澳清风,又有如歌似泣的竹韵,听不完潇湘夜雨。我一想到潇湘馆这个名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明代夏昶的墨竹图卷《潇湘风雨图》、《湘江风雨图》,也会联想到娥皇、女英两位妃子。
娥皇、女英就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她们听闻舜帝驾崩的噩耗,在湘江边痛哭流涕,思念的热泪滴滴洒在竹子上,化为泪痕点点的斑竹。而林黛玉的今生就是为还泪而来的,她多愁善感,时常在潇湘馆中临风洒泪。潇湘馆的匾额是“有凤来仪”,这显示屋子主人有和妃子一样尊贵的身份,林黛玉感情专一,至死不渝,为所爱之人牵肠挂肚,相思化泪,这有湘妃的遗风。她点点的泪水洒在潇湘馆的竹子上,旧迹未消,又添新痕。
林黛玉在泪眼模糊中,似乎感到窗外的竹子变成了泪点斑斑的湘竹,她写过一首绝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满院的翠竹是潇湘馆和潇湘妃子的一个标志,我们却往往忽视一个细节,那就是门窗上的帘子同样是林黛玉的一个标志。大观园竣工后,贾政携贾宝玉等人游赏园林景观,小说中的这一回只是描写潇湘馆的房屋构造、竹木景色,并没有对室内陈设进行描写。室内的物品摆设最能体现主人的意趣,到《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进园子游玩,到贾府各个姊妹房中参观,第一站就是去林黛玉的潇湘馆。刘姥姥看到里屋窗明几净,书架上摆满书籍,书案上放着精致的文房四宝,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
展开全文
这显示了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和高雅品味,在书籍笔砚之外,另有一件物品蕴含着些许的悲意。贾母和刘姥姥走到潇湘馆门口时,小说中有一句文字:“紫鹃早打起了湘帘。”湘帘就是用湘妃竹制成的帘子,湘妃竹又称“斑竹”、“泪竹”,名称都与泪痕有关。“斑竹一枝千滴泪”,竹竿上的斑痕有紫红色,也有雪白色的,就如点点泪斑,传说是娥皇、女英二妃眼中淌出的血泪染成的,有些痕迹又像是她们擦拭眼泪时抹在竹竿上的。
用这种竹子做成的湘帘,挂在房舍里,清新典雅,富有诗意,宋代范成大有诗:“明琼翠带湘帘斑”,湘帘美则美矣,但隐隐中能看到有如血泪的斑痕。特别是闺中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看到门窗上的湘帘,更会增添一份伤春悲秋的愁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中有句:“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描写的就是这种忧伤的闺怨之情。林黛玉会为一花一叶的凋落而悲伤,想来她住在潇湘馆,相思成雾,泪下如雨,她心中的幽绪比之纳兰性德只有更多更深。比如她在秋日的黄昏里,见风卷湘帘,雨滴翠竹,她的心被这潇潇秋雨浸湿,在泪眼朦胧中写下了《秋窗风雨夕》。“灯前似伴离人泣”、“已教泪洒窗纱湿”,一场潇湘风雨让林黛玉流出了与湘妃一样的深情之泪,轻轻滴在湘帘之上,也抛洒在窗外的翠竹上……
潇湘馆不仅有竹子,也有湘帘,林黛玉的诗中不仅有竹子,也有许多描写湘帘的诗句。如她的《咏白海棠》诗中有句:“半卷湘帘半掩门”,描写的正是她独坐潇湘馆的情景,在这首诗的第六句“秋闺怨女拭啼痕”,“啼痕”就是泪痕的意思,这里再一次把湘妃、斑竹、泪痕联系在一起。贾探春给她起了一个“潇湘妃子”的外号,不想她在诗社活动中写的第一首律诗就有潇湘妃子的影子。林黛玉在另一首长篇古风《桃花行》中几处提到“帘外”、“帘内”、“帘内人”、“帘栊”、“帘中人”,其中有一句诗是:“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可见潇湘馆的湘帘时时勾起她的伤春之绪。湘妃竹因有湘妃哭舜的典故,用它制成的湘帘也就有了思念的含义,这湘帘寄托着林黛玉的思想情感。她在《桃花行》的最后一句写道:“寂寞帘栊空月痕”,正是她在湘帘前思绪绵绵的真实写照。
当初大观园建成后,贾琏采购了二百挂的湘妃竹帘子,大部分挂于潇湘馆中,正与院内的千竿翠竹相互搭配。这些湘帘或许是采用湘江边上的斑竹制成的,浸透着娥皇、女英的血泪之魂。脂砚斋点评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是写她自己的身份,我们也可以说林黛玉的诗是在写她自己的身份,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光诗词歌赋是这样,其他的事物也有所体现,潇湘馆中的竹子能反映林黛玉的志趣,室内的摆设能体现她的品味,而这湘帘同样隐含着深意,她暗指林黛玉如湘妃一样坚贞的情感、深情的眼泪、悲伤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