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 对联 传统文化 深入 探索

【深入了解对联的故事,探索身边的传统文化——马克思说的真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13:17:04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为进一步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 2022年12月29日,社会实践队员林辰参与到家中置办年货的行动中,找寻身边传统文化的痕迹。从家中的大门开始便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由此实践队员深入了解对联的相关故事,追溯传承千年的对联文化。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实践队员深入探究对联的发展历史了解到,针对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至宋代出现了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对当时盛况的写照。明代时桃符才改称“春联”。春节贴春联这一民俗自宋代出现,历经千年,在明代盛行至今,是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队员林辰通过查询了解到家中的对联便是表达了迎春接福,期待好运的美好盼望。

悠悠千古事,尽在对联中。这一汉族传统的习俗,于2005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用来逸情和逗趣的对联,早已走出了自娱自乐的范畴,而那些旧时代的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习,也在与时俱进中,渐被那些清新扑面的大胆创新所取代。精妙的对联不仅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学才思,还能体察出他们的文字匠心和文化底蕴,而意蕴深远的对联更能小中见大的一展民风、民俗等社会风貌,甚至凸显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随着人们对对联文化的不断重视,这一新颖别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书写与传承中,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队员通过本次深度学习,了解到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至如今已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我们应不流于表面,深入探寻,主动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体味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展开全文

撰稿者:林辰

2022年12月29日